APP下载

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分析

2021-06-21刘恒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数字化

刘恒

摘 要: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发展迅速,在给博物馆文化展示与传播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加生动的传播途径。文章重点研究探讨了文物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优势及实现途径。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展示和传播

0 引言

博物馆是文物收藏和展示的重要单位,是现代社会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结合博物馆文物展示工作,博物馆在文物保存与展示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当了历史的叙述者,向社会公众传播历史文化,讲述历史故事;另一方面,在受众近距离观察馆藏文物时,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迅速,为博物馆文物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另一个渠道和空间。大部分重点和大型博物馆均已尝试建设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平台,借助于数字化方式提升文物传播和展示的效率。文物的展示与传播本质上带有一定的时间性,是国家历史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在通常情况下,以馆藏文物为基础,采用信息单向输出模式。由于博物馆文物是历史片段性的、脱离式的资料,绝大部分受众在接触博物馆文物后,难以了解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借助于数字化手段和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激活文物的历史场景,使历史文化传播变得更加生动。

1 数字化展示技术与优势分析

1.1 数字化展示技术

数字化展览与展示技术,即应用三维成像技术、模拟现实技术、图像立体展示以及各种特效将博物馆的现实场景在网络上展示出来,使传统的实体博物馆能够用更加新颖生动的形式进行展示,并且可以与观众进行互动。使博物馆展览不受地域、时间、环境和天气等影响,其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促使观众对博物馆文物的相关文化更有了解的兴趣,对于传播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的展示技术大大降低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实现大范围、长时间的直观全面展示,受众的体验效果更佳。借助于先进数字技术,实现馆藏珍贵文物的再现,增强展览的观赏性和生动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方式的互动功能极为强大,观众可通过留言、弹幕、发帖等方式,对馆藏文物进行交流、讨论,对博物馆建设方面提出意见,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博物馆文物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

1.2 数字化展示技术的优势分析

1.2.1 展览限制少、展示方式便捷

传统的博物馆布展需要确定展览的空间,受展览地点空间的大小和展览时长的限制,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现代生活中,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借助数字化展示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高文物展示展览的信息量,为博物馆节约大量的成本。数字化展示更加生动有趣,使原本枯燥的博物馆文物展示环节变得更加吸引人,激发了群众进入博物馆学习知识的动力,使博物馆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

1.2.2 选择更多,互动性强

相比于传统的博物馆,文物展示方式数字化展示与展览互动性更强,观众的选择更多,同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观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安排,随时随地观赏文物,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参观方式,从而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飞跃。更为重要的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从多个角度和不同方位对文物进行观察和研究,激发受众参观兴趣和提高受众的想象力。借助于互动环节,博物馆更能便捷地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实时做出调整改进。

1.2.3 动态展示体验更佳

利用三维成像技术和VR技术,可重新构建博物馆文物模型,不仅能展示文物的外部,并且可以展示文物的内部结构,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的整体构型。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可实现文物与产地环境、历史背景的融合,表现文物的加工制造流程。对于乐器类的文物还可利用声音特效再现文物的声音,增强感官上的刺激,这种方式不需实际对乐器进行弹奏,可以更好地保护文物。

2 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应用

2.1 全方位、长时间展示

借助于巨幕投影技术,可实现博物馆文物的全角度展示,相比于传统的投影技术,巨幕投影技术借助于更多的投影角度,能够展示更广阔空间的细节,展示的信息更多,可展示的物体尺寸更大,也更加清晰,同时画面更加生动。

使用更加先进的声音处理和光线处理技术,能够实现展示文物光泽亮度的细微之处,提升文物展示的真实度。传统的博物馆文物展不可能实现24小时全天候展示,对于需在室外展示的大型展品,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使用数字化技术后,观众在家就可以欣赏文物和学习文物知识,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2 触摸控制提升互动性

利用先进的识别控制和手指触摸技术,观众可以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文物,进行生动直观地接触和观察,甚至可将这件文物资料下载并收藏。借助于光学感应和红外线技术,观众还可以通过触碰屏幕,放大或缩小展示文物。数字化技术的海量储存和超链接功能,可以实现相同类型或风格产品的分类,受眾可以在欣赏完一件文物后能便捷地进入下一件文物的欣赏。互动性的另一个体现,即是观众可以在欣赏文物后留下感受、评论和意见,与其他观众进行交流。

2.3 数字成像更加真实

利用虚拟成像和特效技术模拟重现真实场景,并融入光线、声音等,甚至可借助于触觉来增强展示的真实度。像一些天文知识的展览,可利用虚拟成像技术模拟再现天文奇观。在一些具有教育性质的博物馆展览中,可融合专家讲座和多媒体技术教学,更加充分地发挥文物展示的教育功能。

不少博物馆尝试使用数字仿真技术模拟古时生活场景,使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生活。展示文物的发展历程时,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短片,或者是利用三维展示技术,突出场景的宏大壮观。

3 数字化文物传播实现信息共享

在《数字时代的文化》一书中,澳大利亚的学者约翰哈特利提出,现今公众已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想要通过直接的行为和声音传达思想,并获取相应的知识。从更深层次进行理解,在数字化媒体时代,社会文化逐渐变革成为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交流中也逐渐结合产生了新的传播方式。精英文化中的传统叙事方式也必须与大众文化相结合,才能发挥自我表达、自我沟通的作用。从数据和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群众的参与性对于传播和展示有着更加直接的影响,信息的反馈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这就为博物馆文物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空间。

对于博物馆工作者而言,应该深入考虑受众接受程度,设计一个更加高效快速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方式。互联网深入融合了共享这一理念,从受众的集体需求中挣脱出来,更加深入地贴合受众个性化的要求。分析研究博物馆的受众群体,借助于数字化的展示与传播方式,可以提升参与度和新鲜感,使博物馆以更加生活的姿态进行文物展示,积极与观众互动,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以线上带动线下,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

从信息本身的性质出发,传统的文物展示内容过于简单,场景也过于单薄。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下,信息变得更加易得和廉价,传播的平台也更加多元。这就要求博物馆在策展时,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将场景本身设定为信息的一部分,拓展文物的外缘部分,尝试激活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和人物,甚至以现代化的编剧手段调动观众的参观积极性,使沉浸式、游戏式的传播效果变为可能。

从整体来看,新媒体不仅具有强大的连接性,与此相对应的是它的消解性,其也逐渐改变着整体的信息环境和社会环境。新媒体的这种消解性影响着占有者,信息不可能完全被占有,占有就意味着被分享。博物馆应积极借助于数字化手段实现博物馆的VR建设,消除依赖文物实物传播的弊端,尝试在网络直播平台上进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讲解,解决现场参观才能获取知识的限制。

基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在特殊的历史变迁中,博物馆中的文物极其珍贵,代表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借助数字化的方式可以更加凝练主题,更加展示出文明脉络,实现共同记忆的传递与传播。

4 数字化文物从实体转向虚拟

博物馆文物的展示与传播应充分吸收和借鉴新技术的链接性和消解性。首先,打破陈列和展览的封闭空间,实现更加立体化、多元化的文物传播;其次,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将实体文物转向虚拟展示。文物的数字典藏技术可实现由实体向虚拟的转化。欧美国家在20世纪就开始了文物数字典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国内众多博物馆专家和文物专家也肯定了数字典藏技术的意义,认为典藏技术是在新媒体文化潮流下拓展文物展示与传播的新途径。现代博物馆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借助于数字典藏技术,可改变原本点对面的传播模式,实现个性化的点对点信息传播。同时还可以改变以往静态传播的局限,实现以体验为主的动态传播,并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实现文物的二次传播。文物实体向虚拟的转变和改变,也产生了一种新的文物展示与传播模式。

首先,可建立一个完全虚拟的空间。在虚拟的博物馆中同样可进行文物展示。经管理者的管理,博物馆官方网站完全可以作为虚拟博物馆,不仅可以刊登博物馆的展览信息、文物信息,亦可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将整座博物馆搬到云端,通过显示屏幕与观众进行交流,实现足不出户便可进行云端游览。影像复制品可大大激发观众的求知欲望,可以实现普通群众在走出博物馆后也能对信息进行补充,从而延伸博物馆文物的传播能力。

其次,博物馆的在众多社交媒体的官方账号,也是实现与观众交流的平台。这种平台同样享受了互联网生态圈的便利,可促使观众主动参与到历史文化的学习中。

最后,是陈列空间的动态化。新技术延伸至陈列当中,对于需要特殊展示技术的文物有重要意义,体型独特的文物或长卷画作可借助于数字屏幕,展示室内展览无法看到的部分,实现1+1>2的效果。现阶段博物馆的文物展示,还存在难以避免时空错位、传播手段单一枯燥等问题,在融入现代技术后,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一个立体的展示空间和传播氛围,使展示与传播更具趣味性和人情味。

5 数字化文物实现人文传播

在博物馆文物展示中引入数字化技术,尤其是影像技术,可以重新构建故事的形态,组合原本碎片化的过程,使文物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数字化创意空间中,文物以完全虚拟的形式整合起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除了注重实际的视觉体验外,也应该在创意空间的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互动反馈环节,强调游览者与文物之间的对话和沟通,丰富文物背后展示的信息。例如在画作的展示中,可为游览者和观众提供电子化比例,借助于涂色的形式,吸引观众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在浏览结束后,会自动上传浏览者所创作的画作。

在创意空间中实现文化传播,应更多地融入新媒体语境下的审美习惯和信息传播规律,构建一种去中心化的、脱离真实的语境,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管理人员和创意空间设计人员既是设计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在符号的表证下,文物的展示过程具有更多的隐喻内涵。改变了以往文物展示与传播刻板的印象,帮助观赏者快速地进入异时空和异文化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博物馆文物展示与传播存在拼接化和碎片化處理的特征,但是这一处理方式是有必要的,可以使传统静止的文化流动更加动态化,搭建了过去与现在的文化传播桥梁。

6 结语

数字化文物展示是博物馆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提升文物展示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可以成为博物馆的亮丽名片。传统观念认为博物馆的文物展示应以安静观察作为主要的传播模式,参观者处于一种被动的接收状态。只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提升馆藏文物展示的动态性和吸引力,才能提升馆藏文物传播的能量。在新媒体时代更加强调参观者体验度与互动,应模糊处理看与被看之间的关系,更加强调信息的双向流通,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传播不需要具体确定的空间,不受时间的限制,是传统文化在当下传播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田星.浅析数字化展示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以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8):146-147.

[2]卫国,张孜江.基于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文物数字化保护[N].中国文物报,2020-08-18(008).

[3]胡雯彧.基于AR技术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设计研究—以山东博物馆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20.

[4]周宇.试谈文物数字化展示的未来发展[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9(2):24-27.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博物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