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简帛书法相关问题分析

2021-06-21郭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9期
关键词:字体笔画书写

郭波

摘 要:简帛可以说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的历史岁月,古时文人墨客将简帛作为记录文字创作的工具,这就造成了简帛凝聚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文学创作最真实的轨迹。从已经出土发现的简帛看,简帛使用的时间主要从战国时期到魏晋南北朝阶段,长达千年。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考古发掘工作稳步推进,全国各地都有简帛书法出土。因为简帛使用年代主要集中在战国到魏晋南北朝阶段,所以简帛上的书法风格多变且书体本身也具有一定特性,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特别是简帛书法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不同书写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简帛书写的效果。现阶段书法的理论体系很难解释简帛书法的演变,简帛中书体的复杂性令文学工作者着迷。简帛所代表的书法演变历史以及内涵之美,还亟须人们研究与发掘。

关键词:简帛书法;曾侯乙墓

时代快速发展,文化建设更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状态,中国书法如今也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大放光彩,成为很多文学爱好者追捧的对象。书法是我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代表作,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代代相传之间,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现阶段,随着书法受关注度的提升和书法教育的普及,进行书法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参与书法研究的专家也呈现上升趋势。

1 简帛书法简介

1.1 简帛的概念

简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竹简和帛书的统称,还可以被称为“竹帛”,是我国古代人民书法创作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材料。现阶段简帛大多数是出土所得,一般情况下分为文书以及书籍两种类型。

1.2 简帛版本以及年代的判定

现阶段出土的简帛文件皆被判定为传抄本,并没有充足的理由将其判定为原稿本。简帛的抄写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避讳字,通过致谢、避讳字能够对简帛的年代进行判定,举例来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简帛中,甲本不忌讳“邦”字,而乙本忌讳“邦”字,所以能够判定乙本的抄写年代为汉高祖时代或者以后。通过此种方法能对简帛的年代进行鉴别。

简帛因一部分成书与抄写的年代极为接近,会造成判断上的麻烦,举例来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帛中,《五星占》记录了汉文帝的故事,此种书目类型为占书,且因其实用性较强,内容也有时间的标记,与其他的简帛书籍有很大的不同。

1.3 简帛书法的特色

在不同时期,具体的简帛书法创作有着不同的特色。战国时期,因为每个国家的字体存在差异,所以简帛书法有很大的不同。出土的秦代至汉代初年简帛所使用的书法类型为隶书,但是篆体也具有一定使用范围,已经具有一定影响意义,促使秦篆向汉隶完成了过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类似于过渡形态的书体。一般情况下,进行古文化研究都会止于先秦,但是有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应当延长古文学的研究时间到汉初,因为当时使用的文字中仍然包含较多的古文字因素。

1.4 简帛书法的研究意义

随着现阶段人们对于书法艺术作品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人们的书写水平也越来越高,这不仅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人们精神世界中对高等文化的追求以及对美的向往。书法的进步与发展,是伴随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付出与心血的,可以说书法不仅仅记录着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史,还蕴含着古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书法于现阶段所展现的辉煌,是一代又一代文人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的,书法已成为现阶段世界范围流传最广泛、历史最深远、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识。通过对简帛进行详细的编年以及分期断代研究,并且将考古资料与书法历史研究进行巧妙结合,能够直观、系统化地展现我国简帛所呈现出的书法艺术。

2 楚帛对简帛书法发展的作用

现阶段出土的简帛大多数是先秦简,先秦简主要是楚简,主要原因是南方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楚墓所使用的特殊保护措施,使该时代的简帛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楚简的出土无疑是20世纪以来最振奋简帛研究者的考古发现之一,楚简的出现能够向后代展示尘封已久的先秦书法墨迹的历史,让后人看到了除了该时代的雕刻、帖学之外的早期墨迹形态。简帛上呈现的书法形态,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是在一个相对落后且封闭的环境中独自发展成长形成的独特书法体系,但该种书法并不独立于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之外,它充分与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有机结合,起到了承前启后、引领先秦墨迹笔法发展的作用,所以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3 曾侯乙墓简帛分析

曾侯乙墓是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城关镇西北郊擂鼓墩附近的一处古墓,该古墓的发现时间为20世纪末,当地相关单位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组成专业发掘队进行发掘作业,历时兩个月完成清理工作。在清理过程中发现简帛主要出自墓地的北室,与兵器及皮甲存放在一起,并且简帛的主要内容是对丧葬所使用的车马及人力的记载。简帛出土的时间顺序已经散乱,后经过整理共得到了240枚简帛,根据简帛所描绘内容进行顺序的拼接,共有25个单元。简帛的长度区间为70~75厘米,宽度不超过1厘米,上下两侧使用细绳连接成整册。经过当时参与发掘的考古学家及文字专家的研究,认为该简帛是在公元前433年书写的,属于战国时期早期的楚国墨迹。

3.1 曾侯乙墓简帛用笔用锋研究

起笔方且收笔尖,有一种头粗尾细的感觉,笔画的使用上有粗有细,并且下笔十分快速且敏捷,书写时更是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同时该种书法的书写速度非常快,并且笔画简洁且犀利。特别是在进行竖画以及斜画的过程中以上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从图1的文字书法实例中就能够看出:这些文字的笔力爽快有劲,并且竖画像一把玄剑一样锋利十足,而斜笔画则是像玄剑收鞘,微漏笔锋,笔画尖而挺。

横画最大的特点是绝大部分向右上方进行倾斜,有一个下垂的角度,从图2中我们能够看到所有笔画都不具备水平平衡的特征,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会向右上方进行小角度的倾斜,这也是楚简书法最大的特征,主要是创作者书写方式导致的:需要将已经连成卷的简帛握在手中,那么就导致握毛笔的右手必须被动地靠在简帛上,从而导致毛笔的移动方向以及移动范围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所写的字体倾斜。

笔画的转折,有些地方不管是顺锋还是逆锋都有着一定弧度的转笔动作(图3),而笔法整体十分圆润且动作流畅,在折角处也很少能够见到尖角的出现,书写创作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流畅性以及节奏感。这种书写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当时的书写工具有一定的连写性。曾侯乙墓出土的毛笔都十分具有弹性,所以创作出的字体也会具有线条灵动活泼、笔墨层次鲜明的特点。

3.2 曾侯乙墓简帛文体特征结构研究

这个时期文人创作使用的简宽度大多在1厘米左右,所以必须要对字体的结构进行简化,简化后的字体结构紧密且字形修长(图4)。同时这个时期的文字笔画数量非常繁多,导致在较为紧密的简帛上进行创作十分紧张。针对此种情况,可通过笔画相互搭连的方式,让文字的整体结构变得紧密而不松散,最后经过文人的艺术创作呈现出紧密但不拥挤、疏阔但不松散的文字,充分体现出楚简文字中的结构之美。

经过研究与统计,将楚简上的字形结构分为以下四种:上密下疏、上疏下密、左密右疏、左疏右密。上密下疏最具代表性的文字为复、真、革等;上疏下密的代表字为殇、曾、旗、革等;左密右疏的代表字为败、貂、行、斩等;左疏右密的代表字为肠、驹、绅、翟等。从以上这些简帛书法单字结构来看,字体的结构变化多样,书法的表现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效果。在简帛的文字写作过程中,即便有一个字在简帛中重复出现,这一个字也会用不同的写法进行创作,字体的结构变化非常多。例如,可以变化字体结构,形成各种各样的组合,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字形变异,这种变异的效果十分明显,极具辨识性。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变化方式,即通过笔画的变化来实现字体结构上的变化,提升字体结构的丰富性。

3.3 曾侯乙墓简帛的章法特征

书法字体的大小状态与章法有很大的联系,特别是简帛上的字体有大有小,能够形成错落有致的章法结构,并且线条的应用上也是有小有大,形成虚实结合的特征,从整体上来看,曾侯乙墓简帛书法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曾侯乙墓简帛章法布局较为宽松,字与字之间有一定的间距,有一种大气、粗犷的感觉,十分符合战国时期楚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并且对于相同的字,创作过程中用了一定的笔画或结构的变异,避免出现雷同的情况,举例来说:曾侯乙墓简帛整理的过程中就发现“之”字出现了近400次,笔者随机抽取37个“之”字作为实例。从图5中我们不难看出,将“之”字的造型不断进行变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章法的完美,并且能够通过形状各异的同字为整个简帛的章法增加一种艺术上的美感,给读者带来感官上的享受。

从总体上看,曾侯乙墓简帛文字用笔十分犀利并且起笔漏锋较重,头粗尾细,从而达到一种钉头鼠尾的效果,并且字体也向右上方倾斜,欣赏性较强。

参考文献

[1]卢莉.简帛书法的系统展示—记“千年遗墨—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J].美术观察,2020(2):38-39.

[2]夏添.千年遗墨—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精粹撷珍[J].艺术品,2020(1):92-97.

[3]邢志强.秦汉至唐代书体观念演变与书法传统形成[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9.

[4]袁品良.淺谈简帛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评《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编年与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111.

猜你喜欢

字体笔画书写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找不同
书写春天的“草”
枯燥的Times New Roman字体有了新花样
组合字体
30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
字体安装步步通
添笔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