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藻页岩的调湿性能的比较研究和结构分析
2021-06-21姜广明马海旭肖凯巍韩方超崔奕帆
姜广明,马海旭,肖凯巍,韩方超,崔奕帆,胡 水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2.山东省泥博士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山东 淮坊 262400;3.北京元晟万利通贸易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4.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
0 引言
硅藻土作为一种无机的调湿材料,现在已广泛地应用于室内装饰中[1];但是与硅藻土来源相近的硅藻页岩,目前还不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硅藻页岩是由硅藻土在地球内部地核热能的作用下演化而成的矿物。与硅藻土相比,硅藻页岩的比表面积更大,调湿能力更强[2],是更高端的无机调湿材料。
本文分析不同产地的硅藻页岩的外观、层理和微观形貌;并利用红外光谱分析、X 射线衍射分析;热失重分析等手段表征了硅藻页岩的成分、结构;对比了多种不同产地和不同处理方法的硅藻页岩的调湿性能。
1 原材料
收集了产自日本北海道地区和肯尼亚的 2 种硅藻页岩原矿石,粉碎成硅藻页岩粉体(以下简称硅藻页岩),同时还收集了产自中国东北的 3 种硅藻页岩,给样品编号,其产地、颜色、处理方式和白度等信息,如表 1 所示。
表1 硅藻页岩的样品编号及信息
2 实验设备
SEM 使用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经喷金处理。
红外光谱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扫描范围为 4 000~400 cm-1,分辨率为 4 cm-1。硅藻土直接用 KBr 压片后测试红外光谱。
X 射线衍射使用多功能衍射仪。样品用压样板在标准样品板上压成型,然后置于 X 射线衍射仪上进行测试。测试条件为:Cu 靶,管压 40 kV,管流 30 mA,扫描速度 5°/min。
热失重分析使用热重分析仪测试;氮气气氛测试的温度范围为室温 -1 000 ℃,升温速度 10 ℃/min。
3 测试方法
白度的测试依据 GB/T 5950-2008《建筑材料与非金属矿产品白度测量方法》。
质量含湿率的测试,依据 GB/T 20312-2006《建筑材料及制品的湿热性能吸湿性能的测定》。使用气候箱控制 93 % 的相对湿度,样品从绝干状态进入 93 % 相对湿度中吸湿 24 h;使用干燥器中的 MgCl2饱和溶液控制 33 % 的相对湿度,吸湿后的样品进入 33 % 相对湿度中放湿 24 h。
4 结果与讨论
4.1 样品外观
不同产地的硅藻页岩原矿石和硅藻页岩粉体的外观,如表 2 所示。
GZT-4 硅藻页岩原矿石质地坚硬,其中的铁杂质较多,颜色偏黄。GZT-14 原矿石的质地较疏松,有明显的层理,很容易沿着层理剥离,粉体的体积密度为 0.2 g/cm3左右。
GZT-15 为灰色的粉体,颜色最暗。GZT-16 的体积密度为 1 g/cm3左右,密度太高了,可以推测其成分中必定含有大量高密度的非硅藻成分。GZT-17 为白色粉体。
4.2 SEM 分析
硅藻页岩除了具有硅藻的结构和微小的孔隙结构外,有一些产地的硅藻页岩中还有中空硅质球粒结构,是硅藻土经火山活动形成的蛋白石结构[3]。采用 SEM 观察了硅藻页岩的微观形貌,如图 1~5 所示。
GZT-4 放大 1 000 倍有明显的蛋白石球[见图 1(a)];此外 GZT-4 还有有圆盘状的硅藻[见图 1(b)]和圆筒藻结构[见图 1(c)~(d)]。GZT-4 的圆盘状硅藻的微孔在 1μm 左右,圆筒藻的微孔特别小,仅有 0.25μm。因此 GZT-4 的表面积比较大。
图1 硅藻页岩 GZT-4 的 SEM 图
表2 硅藻页岩原矿石和硅藻页岩粉体的外观
GZT-14 主要是舟型硅藻[见图 2(b)~(c)],也有少量的圆筒藻[见图 2(d)]。舟型硅藻的微孔在 0.5μm 左右,圆筒藻的微孔在 0.2μm 左右。
图2 硅藻页岩 GZT-14 的 SEM 图
GZT-15 的 SEM 图中是蛋白石球的结构[见图 3(a)],但是看不出明显的和具体的硅藻形貌。
图3 硅藻页岩 GZT-15 的 SEM 图
GZT-16 的 SEM 图是大量立方体状的碳酸钙晶体的形貌[见图 4(a)~(b)],也看不到明显的硅藻形貌。
图4 硅藻页岩 GZT-16 的 SEM 图
GZT-17 的 SEM 图(见图 5)与 GZT-15 的类似,能看到蛋白石球的结构,但是看不出明显的硅藻形貌。
图5 硅藻页岩 GZT-17 的 SEM 图
4.3 红外分析
硅藻页岩与硅藻土的成分一致,其主要成分也是 SiO2。5 个硅藻页岩样品的红外光谱,如图 6 所示。
图6 硅藻页岩的红外光谱图
4 个硅藻页岩 GZT-4、GZT-14、GZT-15、GZT-17 的红外光谱非常接近,与硅藻土的红外光谱也几乎完全一样。1 620 cm-1的吸收峰为水分子的 O-H 变形振动。波数为 1 100 cm-1、800 cm-1和 467 cm-1处为结构硅氧键的伸缩振动峰、对称硅藻键的伸缩振动峰和 Si-O-Si 的变形振动峰[4]。比较特殊的是,GZT-15 在 3 627 cm-1还有一个峰,这说明 GZT-15 的纯度不高,含有其他杂质。
GTZ-16 的红外光谱完全不同。1 034 cm-1的 Si-O伸缩峰证明其中含有硅藻成分;1 801 cm-1、1 430 cm-1、879 cm-1、713 cm-14 处是碳酸钙的 C-O 吸收峰。2 516cm-1的红外峰,也是碳酸钙的振动峰。这说明 GZT-16 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也有一小部分的硅藻页岩成分。
4.4 X 射线衍射分析
5 个硅藻页岩的 X 射线衍射分析图如图 7 所示。
图7 硅藻页岩的 XRD 图
2θ 为 21.8° 的衍射峰为硅藻页岩的蛋白石-CT;2 θ为 26.6° 为结晶 SiO2的衍射峰[5]。GZT-4、GZT-15、GZT-17 的 X 射线衍射图比较类似,都符合硅藻页岩的蛋白石-CT 结构的峰形状。GZT-17 的结晶 SiO2含量是这 3 个硅藻页岩中最低的。与高温煅烧破坏晶体结构不同,经过酸洗后,GZT-17 的 X 射线衍射峰不会发生变化。
GZT-14 的 X 射线衍射峰在 21.1°,但是其馒头状衍射峰显示其 SiO2为非晶态的,与硅藻页岩的蛋白石-CT 结构差别较大。这说明 GZT-14 泥状硅藻页岩的结构与常规的硅藻页岩是不同的。
GZT-16 也有 SiO2的衍射峰,但是含量不高。GZT-16 最高的衍射峰在 29.5°,为碳酸钙的衍射峰,说明 GZT-16 中主要有碳酸钙和少量的硅藻页岩。
4.5 热失重分析
5 个硅藻页岩的热失重分析曲线如图 8 所示。
5 个硅藻页岩的热失重曲线比较类似:硅藻页岩从室温到 258 ℃ 时,会首先失去吸附水;然后从 258 ℃ 开始分解有机质和表面羟基。比较不同的是,GZT-15 在654 ℃ 有 2 % 的失重,对应着杂质矿物的分解。
GZT-16 在 793 ℃ 有 35 % 的失重,对应着碳酸钙的分解。GZT-16 热分解的水分也比较少,这是因为其中的硅藻页岩成分较少,调湿能力比纯的硅藻页岩要低。
图8 硅藻页岩的热失重曲线
GZT-17 热分解的水分最少,说明其吸附水分最少,调湿能力较低。这是因为酸洗将硅藻页岩的微观结构破坏,破坏了调湿能力。
4.6 调湿性能
5 个硅藻页岩样品的质量含湿率,随吸湿时间(放湿时间)的变化,如图 9 所示。
图9 硅藻页岩的质量含湿率随吸湿时间(放湿时间)的变化
硅藻页岩的吸放湿规律与硅藻土一致,但是硅藻页岩的吸放湿能力要强于硅藻土。同时由于硅藻页岩的吸湿量更大,硅藻页岩达到吸湿平衡和放湿平衡的时间更长。GTZ-4 的 24 h 质量吸湿率最高,为 22.44 %,超过其他硅藻页岩样品 2~5 倍。这可能是由于其形成的特殊硅藻种类及地质条件造成的。
吸放湿周期硅藻页岩的质量含湿率的关系,如表 3 所示。
表3 硅藻页岩的 24 h 质量吸湿率(吸放湿周期)的关系
放湿 24 h 后,GZT-4 的表现最好,71 % 的湿气被放出;这个数字远高于大部分的硅藻土和硅藻页岩样品。GZT-14 有 39 % 的湿气被放出,GZT-15 有 47 % 的湿气被放出;GZT-15 的表现优于 GZT-14。
酸洗样品 GZT-17 的湿气放出比例最高,达到 80 %。酸洗样品 GZT-17 的 24 h 质量吸湿率(吸湿周期-放湿周期)与 GZT-14、GZT-15 相比,相差不大,说明 GZT-17 在相对湿度 90 % 的条件下调湿性能也不错。但是 GZT-17 在标准状态下的含水率只有 1 % 左右,非常低,因此调湿性能能否满足作为调湿材料使用还应进一步考察。
4.7 调湿性能与热失重的关系
5 个硅藻页岩在 258 ℃ 之前的失重率,如表 4 所示。
表4 硅藻页岩在不同温度段的失重率与 24 h 质量吸湿率的关系
从表 4 可以看出,GZT-14 在 115~258 ℃ 的失重率最高,说明其有机物的含量最高,化学吸附水含量最高,因此 GZT-14 放湿周期放出的水汽比例最低。
前 3 个样品的失重率(主要是 115 ℃ 之前的失重率)远大于后 2 个样品,同时前 3 个样品的 24 h 质量吸湿率也明显高于后 2 个样品。从而可以将硅藻页岩在 115 ℃ 的失重率作为调湿性能的一个参考指标,筛选高调湿性能的硅藻页岩时首先考虑 115 ℃ 失重率明显的样品。
5 结论
本文比较了 5 种硅藻页岩的调湿性能,从其中筛选出日本北海道稚内层硅藻页岩是最佳的调湿材料。通过多种分析方法比较了这 5 种硅藻页岩的化学成分和纯度、晶体结构以及微观形貌等,同时还建议将热失重方法作为快速筛选高调湿性能的硅藻页岩的一种方法。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