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冰雪后备人才培养之应然进路
——体教融合
2021-06-21葛美琴张彦秋李双玲
葛美琴,张彦秋,孟 媛,李双玲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8)
2015年我国获得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冰雪运动迎来新发展机遇,国家树立培养三亿冰雪人口奋斗目标。但我国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采用“举国体制”,管理和发展由国家统筹,由业余体校主担培养职责,开展“单一模式”培养方案,阻塞了其他途径发展空间[1],导致冰雪运动发展滞后,运动人员基础薄弱。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新要求。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应大力推进冰雪运动体教融合发展,更新原有冰雪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使冰雪运动深入校园,破除学生体质下降和冰雪后备人才储量减少两大困境,助力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目标。
1 “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内涵转变
“体”指体育管理部门,“教”指教育管理部门,体教结合是指体、教两部门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2]。1985年国家教委就与国家体委制定了“体教联合”15年规划,在初期便规划建设51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院校,旨在为国家培养能参加高水平国际比赛的具有优秀品德涵养的人才[3]。1986年两部门在“体教结合”下开始着手全面启动学校体育人才培养,自顾自建立培养体系,教育部门利用降分特招政策自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组织校际运动训练与竞赛,形成了“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小学-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大学”训练体系;体育部门利用单招政策,以中学为主体向两头延伸,形成了“体育传统学校、业余体校(小学、中学部)-体育运动学校(中专)-运动技术学院或进修学院(全日制、成人、大专)”的体育教育体系[4];竞技人才培养在“举国体制”的统筹下由体育部门单列提出,脱离教育部门,形成“业余体校-省市体工队-国家队”奥运人才选拔机制,实施“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随着两部门各自体系发展的深入,彼此孤立的弊端开始显现,教育部门缺乏有经验的教练员,完善的医务设施、营养保障、竞赛系统,以及专门的体育训练经费;体育部门缺乏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体、教两部门觉察到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竞技人才培养的局限,于是逐渐出现部门之间的接触,以联合办运动队的形式开启体育人才培养新尝试,如南体模式、省队校办模式、清华模式、混合模式[5]。
以组建运动队的方式,开启学校借读或校外借训,只是将“体”“教”结合停留在表面,参与人群是小众团体,以减免或适当照顾的学习方式培养体育人才始终不是长久之策。毫无疑问,新时代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需回归到多元主体的社会化学校教育,就必须破除表面结合,实现两者之间的深入融合,推动拔尖人才工程和体育教育工程共同发展,创造“1+1>2”的新局面[6]。
2 研究冰雪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进路的缘由
2.1 我国冰雪后备人才储备下降
竞技体育的高投入低产出特性,决定了必须培养大量的运动奠基人员。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原先业余体校、运动学校培养冰雪后备人才的方式开始出现人员短缺。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在2014~2016两年间减少了32所,学习人数减少了2477人;二级运动员发展数量从2014年的40479人减少为2016年的28834人[7];哈尔滨市冰雪运动学校2011年仅速度滑冰一个项目就招收了青少年运动员近600人,而2016年短道、大道两个项目加起来只招收到300人[8]。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骤降的背景下,需尽快推行冰雪运动体教融合,使冰雪运动人才培养回归教育。
2.2 教育体系下冰雪后备人才培养的功能
学校是文明进化的泉源,将冰雪后备人才培养置于学校教育系统中,对学校、学生、社会、体育都有重要意义。首先,冰雪运动进校园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其次,学校人力资源丰富,可为冰雪运动发展提供大量人才。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在校学生2115万,占总人口数的1.58%[9],若采用合理方式扩大冰雪运动在校园内的普及,可快速填补冰雪各类人才缺口。最后,冰雪后备人才培养进校园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综合化的教育两大目标[10]。“可持续发展”一词最初是为了辩驳“增长=发展”论题,指出事物于孤立状态下发展存在极限。我国传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长期在割裂环境中谋求发展,显然快要接近发展的极限值,后备人才的“进”(竞技运动员选拔)“出”(退役运动员就业)窘境是显著症候,而将冰雪后备人才培养置于教育体系下可给体育发展加持持续动力,形成体育、教育、社会、家庭协调有序、融合的发展局面。综合化的教育于学校而言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多种资源、多领域的支持,推动冰雪运动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型社会背景同步;于学生而言就是要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要求运动员在具备高竞技水平的同时拥有其他能力,普通学生具备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拥有体育专长,通过打破学科间的隔阂,逐渐缩小运动员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形成“通识知识+体育特长”培养格局。
3 体教分离下我国冰雪后备人才培养弊端
3.1 培养理念分化
我国冰雪后备人才培养在体、教两部门的加持下,被拆分成互不搭架的两部分,各自秉持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部门强调冰雪运动的立德树人之功,青少年全面发展之效,以思想品德规约为先,项目发展为后。在教学中以课堂为中心,以冰雪技术为核心,将冰雪运动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阶梯,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体质,引领学校体育改革,提高学校知名度的突破口[11]。而体育部门主导的冰雪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是以精简型运动队为主,运用团队运作方式,以提升比赛成绩为目的,将赛事成绩作为青少年训练和教练员执教水平的衡量标准,为了取得好的比赛成绩,牺牲青少年的学习时间,每天进行长时间大运动量的训练。从研究者统计的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中发现:15岁以下优秀运动员每周实际上课时间在10课时以下的人数占48.3%[12],与国家规定的学生每周学习30个课时的要求极不相符。体育部门过早将少儿集中训练,忽视对青少年的发展性培养,形成了一种以赛事成绩为重心,以输送高水平竞技人才为核心,以比赛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思路。
3.2 就业出路窄化
教育部门在冰雪后备人才培养上,以大型冰雪赛事为催动因子,围绕赛事活跃,以培养社会和赛事急需冰雪人才为己任,仍处在技术教育向人文教育、通识教育过渡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冰雪培养专业与课程设置上。教育部门设置的冰雪运动课程注重应用型知识传授,以教育学、体育学为主干课程,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只能在传授体育学知识的基础上加设冰雪课程,在突出冰雪专业特色的同时以求兼顾体育的各方面,如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课程设置[13](表1)。课程设置与未来职业规划衔接紧密,从我国现有冰雪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师、教练员、社会指导员、科研人员、场地管理人员、高水平运动员成为冰雪类学生的主要出路。体育部门规划的冰雪人才培养出路只有一条——在冬奥会等大型赛事上夺得奖牌。可见,体、教分离下我国冰雪人才培养涵盖学科少,学生职业出路可选择范围狭窄。
3.3 训练负荷极端化
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是我国教育部门在苏联凯洛夫教学思想影响下形成并长期坚持的冰雪体育课堂讲学结构[14]。准备部分以协调身体运动机能,获得后期理想锻炼效益为目标;基本部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冰雪知识和技能传授;结束部分以放松学生运动后的身心疲惫感为目标。我国教育系统引导的“三环节”训练系统,以完成教学任务为重心,十分重视身体素质练习,要求集体统一行动,以语言强调纪律,注重外观上的整齐,导致理论讲解时间过长,学生课堂练习密度不够。李兴盈[15]在对体育课上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和教师教学行为观测时发现我国体育教师用于课堂管理和知识讲解的时间几乎占到了整节课的40%。教育部门引导的体育训练存在严重的框架思维,试图将冰雪体育训练按照固定模版编排,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体质下降。
表1 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冰雪方向)课程设置
体育部门主导的冰雪后备人才训练体系称为体校模式或竞校模式,以为国家输送有高水平竞赛能力的体育人才为目的,采用高负荷训练方法,在体校模式下我国冰雪运动员1980年参加冬奥会,2002年实现奥运首金目标。如今,在多年“金牌至上”社会氛围渲染和奖牌荣誉的刺激加固下,体校模式在我国体育发展中形成的固定路径凹槽非强力不可撼动。这种以竞赛为依托,以赛代练,以赛促练的高负荷训练方式,极大地损害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并引发了学训矛盾、运动损伤、就业难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4 冰雪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发展路径
在新时代,实行新举国体制,集各方之力,撼动体、教双方长期割裂发展固定凹槽,促进双方携手融合,让冰雪运动回归教育系统,摆正学校体育的主体地位,建立学校为主,其他力量协助的培养模式,是未来冰雪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应该发展的路径。
4.1 顶层设计构想与学训问题解决之道:横纵相合
4.1.1 构建交流平台,加强顶层设计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采用“单兵作战”方式,最大程度挖掘“体”“教”自身潜能,导致教育体制下学生体质下降和体育体制下人才凋零问题。冰雪体教融合横向发展路径是要摆脱各自为政的“独行侠”式培养思路,形成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家庭等共商共建交流平台,达成真正的价值共识和相互协作的伙伴关系,使各方均有话语权、决策权,在确保自身发展局势下,给予对方支持。
搭建平台可使各方问题得到解决,述求得到满足。以4步流程(①阐明问题。根据自身需要,给出醒示,主动争取其他力量襄助,针对体教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述求;②制定计划。针对述求,发挥各部门优势,确定己方职责,共同制定行动方案;③方案实施。根据方案开展体教融合,由国家提供软、硬件条件,体、教两部门共同参与协调各方;④评估。由平台针对“方案是否解决问题”展开交流探讨,对方案进行评估改进。)实现对冰雪体教融合问题的深刻剖析,最大化避免、最及时修正实施进程中的缺陷。
4.1.2 规划出路,打通纵向升学渠道
实现冰雪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首先要面对日益拉大的学训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学者和实验实践多瞄准体育方向给出方案,沿袭两家合作开办专业队的方式,如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与白城市体工队共同组建的速度滑冰队[16],河北张家口市青少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学校[17]。冰雪体教融合不应是两家联合以开办运动队的方式培养少数学生,而应是两家合力让冰雪运动向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普及,弥补教育系统忽视体育,体育系统忽视学习的缺陷,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基础性全面发展。
图1 教育体系下学校冰雪运动一体化纵向衔接后备人才培养系统
解决学训问题需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并长期坚持冰雪运动,让体育成为学生的减负减压工具,要实现这一目标,各部门须首先树立竖甲厉兵的备战意识,以体教融合、校校联合方式开展冰雪特色学校,沟通学校体育学习“大-中-小”一体化路径,提前做好学生的出路规划设计(图1)[18],打破冰雪运动体育学科专属思维,培养能够参与冰雪运动,并为冰雪运动服务的各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开通文化和体育双项线上学习系统,放开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家庭社区体育培养、走班制、体育运动学校等多条体育学习实践途径,采用体育测验与文化测验同步的方式,严卡每一名学生的体育和文化学习红线,以此保障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冰雪后备人才基底。
4.2 提高普及度,增加人才储量:内外驱动
4.2.1 打破区域壁垒,形成跨区合作
从古代郡县制演变至今的省市县级行政区划,我国国民自古便有划域而治、依家而居意识。区域治理在增加管理便捷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加大了地区间冰雪体育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中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政策实施的现实困境中。首先,我国在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前期,对冰雪运动缺乏良好的宣传,导致群众对冰雪运动的认识不深,冰雪运动氛围薄弱。《中国大众冰雪运动现状白皮书(2017)》调查显示,民众对冰雪运动的认知率低于10%。其次,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高,全年无雪,而冰雪运动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场地设施开发大多集中于北方和人群稀少的偏远地带,致使学生冰雪运动实践学习力不足。最后,室内冰雪场地建设成本高,各地投资建设不足,除北方和其他少部分地区拥有天然室外场馆外,其他地区均采用旱雪、旱冰场地。可见,区域限制成为制约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重大因素。体、教两部门协作打破区域保护壁垒增进人员流动成为发展冰雪运动的唯一可行途径。第一,两部门应协助并推动各地以开展教练员培训的方式,率先培养冰雪运动领路人。第二,积极促进体育跨区跨项,培养一批冰雪项目高水平参赛人员。第三,采用跨区跨校合作开展冬令营、夏令营、冰雪研学旅行,培养新生代冰雪学生运动员。
4.2.2 搭建互通桥梁,实现内部联动
项群训练理论是根据运动项目间共同的竞技特点和相似的训练要求创立,如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肌肉的力量耐力在马拉松跑、长距离滑雪竞技能力结构中居重要地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成套动作都需赛前编排,不断更新动作。从项群理论看,我国冰雪人才应十分充足,但为何缺少参赛人员呢?众所周之,尽管项目之间存在共通点,但只是小部分,而构成专项特性的是项目之间除共通点之外的细微差别,这些细微差别有些运动员不一定能通过短期训练获得,虽然根据项群理论可以实现项目间的跨越,但基于个体本身特性的实践尝试才是说明可行性的最好证明。因此体、教两部门应联手促进校内外开设包括冰雪项目在内的各类体育项目,实现项目间的互通,让更多学生尽早接触冰雪运动。
5 结语
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在体、教两部门貌合神离下发展多年,弊端已十分明显。体教融合的提出无疑给冰雪后备人才培养描绘了一幅新图景,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还将助力未来冰雪竞技后备人才的发展。通过构建多方交流平台,打通学生终身体育学习渠道,加强区域和项目联通的方式促使体、教双方脱下自我保护外衣,提升在冰雪人才培养上的执行力,可让体教融合在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中发挥出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