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教育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

2021-06-21李晓鹏汪如锋李忠伟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体育

李晓鹏,汪如锋,2,李忠伟

(1.中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武汉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2)

建设好课程思政,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形成协同效应。在课堂教育中基于全课程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1]。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负有重大责任[2]。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愈发重视,体育教育已承担起高校全面实施德育教育的载体责任,挖掘体育运动项目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学科为高校德育教育贡献学科智慧与力量的应有之义。

关于在何种视角下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开展,以创设教育环境、利用环境暗示等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进而达到塑造正确价值观、健全人格等目的[3]。学者Moldend等人认为,隐性教育理论关注的是个体的基本素质,例如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内隐信念,可以相对稳定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4]。学者Rissanen认为,隐性教育理论影响教师道德教育努力程度,进而影响学生伦理能力的发展,对道德教学至关重要[5]。综上,在隐性教育理论的视域下探究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掘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贯穿于体育课程始终,对于实现体育课程显性教育功能和隐性教育价值的有机融合、优势互补以及强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而言意义重大。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概念、作用及实施途径进行了研究:赵富学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在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6];张洋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优化体育课程体系和完善体育育人需要的作用[7];陈克正认为,提升体育课程建设实效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进一步激发体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功能”[8];高德毅认为,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嵌入式发展,应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9]。学者从不同维度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概念及作用进行解读并提出了相应策略,为本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较好理论基础。本文基于高校体育教学现实情况,分析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与价值,在隐性教育理论的视域下提出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策略,以期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背景

1.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时代需求

2020年8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思政工作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各类课程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10]。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应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体育教育所具备的思想精神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渗透到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现[11]。可见,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协同育人、同向同行的先天优势。建设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实施学校体育的育体与育人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出台了诸多旨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法规,要求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战场”,高校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任务的成效,应统筹做好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协同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因此,将思想政治素养贯穿于体育教育过程中,使体育课程不仅教授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还应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1.2 当代高校体育的使命与责任

高校体育具有增强学生体质、规范道德行为、开发智力以及激励引导学生独立等多个层面的育人功能[12]。新的时代背景为高校体育的育人功能赋予了当代价值,使其具有了为实现中国梦“铸魂”,为民族振兴“壮骨”以及为时代新人“强魂”的时代意义[13]。学校体育具有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德品格等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元素[14]。体育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在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提升技能水平、增进身体健康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堂,赋予体育课以“立德树人”的理念与功能,可帮助学生厘清体育的基本功能与时代意义之间的互构关系,明晰通过体育锻炼成就的良好身心素质将是当代青年实现人生理想、为祖国贡献力量与实现民族复习中国梦之间的重要内涵。因此,深入剖析体育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嵌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有利于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教育方式,探索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

1.3 培养德才并举高素质人才需要

高素质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障,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凝聚共识,共同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和思政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体魄与育精神。体育运动富含思政元素,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体育课这一特殊的载体,讲述“女排精神”“珠峰精神”以及中国奥运梦的逐梦历程,培养学生勤学苦练、超越自我、顽强拼搏等民族精神;发掘刘翔、姚明、许海峰、邓亚萍等对中国奥运事业有突出贡献的运动员励志故事,激发学生不畏艰险、永不言弃、为国争光等优良传统;在学生练习运动技能,进行团体竞赛时,激励学生形成团队协作、公平正义、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充分挖掘体育运动中的思政元素,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进行科学分析与学理性思辨的重要手段,也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表现之一。在高校培养德才并举的高素质人才背景下,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科学合理地拓展体育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努力方向。

2 隐性教育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2.1 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学校各部门间协同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理论教师座谈会上指示:“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16]。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应当不断加强对体育课程思政的领导工作,协同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战线在高校,战场在课堂,战士是教师,指挥部则在高校党委[17],高校党委应充分认识到建设课程思政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承担起建设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并对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总体布局,由校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和体育学院/体育部组织建立课程思政教学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推广方案,分步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建议如下:

2.1.1 明确学校党委的责任主体地位

明确高校党委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使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凝心聚力,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政治的核心作用,推进改进方案落地执行。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高校课程思政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制定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协调配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所需资源,明确学校各个相关部门主体责任;高校教务处在课程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调试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尝试将学生德育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考核绩效标准,并使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与教师晋升相关;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地总体规划和布局下,形成体育教学单位与思政教学单位的教学一体化格局,在师资培训、教学比武、课堂评价方面形成协同效应,使体育教学与思政教学同向而行,助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各学院与学工宣传部门应协同发力,宣传部门大力宣传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意义及价值,营造校园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学工部门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进行监督,学校各学院为体育课程思政配齐资源,使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宣传、监督与资源配置层面形成合力。最终落脚于体育教师与在校学生,建立二者的互构关系,将高校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效果作用于学生,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反馈机理作用于教师,便于体育教师对调整体育课程思政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策略与方案,使教师与学生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各相关主体关系图(详见图1)。

图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相关主体关系图

2.1.2 建立体育课程思政监督及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发挥着保障、监督、诊断、反馈、调节等作用,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核心环节,在课程思政全面推进实施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18]。建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监督与评价体系,是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在达成高度认同体育课程思政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评价标准的制定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建议由学校课程思政领导小组责成学校教务处与体育教学单位,根据体育课程思政特点和国内高校的成功做法,制定体育课程评价标准。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由谁来组织评价。一般而言,课程教学评价应由高校教务处来组织人员来实施,但对高校既有业务内容而言,课程思政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尤其是体育课程思政,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尺度的情况下,学校应建立体育课程评价小组展开评价工作,其成员来自学校教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和体育学院等学院部门。最后一个问题是怎么评价的问题。从评价客体看,最直接的对象应该是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情感认知、人际交往能力、拼搏坚韧意志等,都是衡量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这些思政元素有的可以通过行为观察、量表测量来评定,有的则是隐形影响具有滞后性和延展性,不便于及时评价。这就要求对课程思政评价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相结合、及时性评价与后续性评价相结合。

2.1.3 营造体育课程思政良好建设环境

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思政建设纲要制定学校的课程思政推广方案,整合学校相关部门,完善资源配置,并根据最新的政策指示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调适推广方案,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及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机制和氛围。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延伸至学校体育领域,把思政元素植入高校体育必修课程中。诚然,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中旗帜鲜明地嵌入思政教育元素,对广大体育教师施教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围绕如何建设课程思政这一主题,集思广益、协同作战,共同营造课程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宣讲与培训,使体育教师可以接受、愿意参与思政课程建设。以开放和的姿态格局和眼光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课程思政发展新局面,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建言献策,构成思政育人的民主环境。着力配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发动相关学院和职能部门的集体智慧,形成思政育人的协同环境。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主体的广泛协作与配合[19]。学校宣传部门应在校园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意义及作用宣传,以微信公众号、宣传推文等新媒体传播手段,营造良好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同时,学工部门与高校团委相对更了解学生的前沿动态,对学生的思想状态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因此,学工等部门应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向课程思政领导小组或教师反馈,形成思政育人的协同环境。

2.2 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2.2.1 挖掘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内涵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指出,“体育类课程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要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体育课程具有天然的思政优势[20]。体育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方方面面,同时挖掘体育课程自身蕴含的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及素材[21]。就课程的广义概念而言,高校体育不单单是指“体育课”,还应包括发生在高校场域内与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体育事项的总和。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还应包含体育课外部分的思政要素。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需要关注思政教育元素与体育相关教育活动之间的系统连接,建立课内、课外一体化联动,形成立体课程思政元素的系统互联,在高校场域内深挖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学研究、运动竞赛、人文交流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体育思政内容和教育元素。结合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开发与教学结果评价等环节,深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丰富内涵(详见图2)。

图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内涵图

2.2.2 融合体育课的显性健体和隐形育人功能

2020年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育方式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三全育人。”作为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承担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2]。体育课除教授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外,还应做到将体育课程中的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培养体魄强健、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课程隐性教育是以间接的、内隐的形式出现,所涵盖的内容从个人修养、人文素养到传统文化、人际关系等许多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对个人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与提升。因此,高校体育在展现体育课程显性教育同时,应充分发挥其隐性育人功能。

体育的显性教育主要是增强学生体质,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而隐性教育则重在锤炼意志、完善人格、培养集体意识、提高道德水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选取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并对教学过程和设计进行适当地优化,创设出完成难度略高但通过奋勇拼搏又有可能完成的运动任务,使学生突破极限,成就自我,锤炼拼搏进取的个人意志;在进行团队竞赛或集体项目时,创设出公平公正、团结协作的团队氛围,通过建立规则意识、尊重裁判判罚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技术动作与战术配合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协调能力与遵守规则、顽强拼搏的体育道德。

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也是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寓于社会实践并潜移默化地教化受教育者的思政教育实践,被学者称之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2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形式上的非专门性、实践上的美感性与运用中的灵活性等特点,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心理学学理层面看,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体育运动,并具有防止产生心理障碍和增强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24]。体育教学和活动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下,进一步彰显体育课的显性健体和隐形育人价值功能。

2.3 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主渠道认识

2.3.1 发挥体育教师思政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真理、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5]。让每个教师担起立德树人职责,每门课程融入德育元素,每项教学活动体现思政功能,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所在。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家国情怀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人格魅力,自身的幽默感以及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都有积极影响[26]。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人文精神提升,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育教师还应提升自己的执教艺术和语言魅力,让学生在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教师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还应从思想引领角度出发,向学生传播正义、正气、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赵富学认为,体育教师在学生思想引领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决定着思想政治课程能否与体育课程实现有机融合[27];刘纯献认为,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政治引领功能,应解决体育教师传授体育知识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2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引领与实践教学相统一,使学生在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提升人文素养与正义品格。

2.3.2 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要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是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着引导者和实施者的重要责任。教师的水平决定了课堂教学水平,同样,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决定了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师资培养路径决定了体育教师运动技能学习与训练较多,理论知识获取的深度和广度偏弱,一定程度上产生师资队伍对体育课程思政理论认知水平不足、教学体系评价水平低等问题[29]。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体育教学全过程。对于体育教师的理论培养,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体育课程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围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进行体育学科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体育教师明确课程思政对于体育课程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教育的一体化作用,阐明体育课程思政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培养个人品德的重要性,提升理论学习力度,提高思政教育的认识水平,完善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认识体系,促进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另外,体育教师应深入理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刻内涵与创新途径,使体育课程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技能学习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内容组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寓思想政治引领于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中。如在教授排球时,可以“女排精神”进行课堂导入,在引起学生对排球的学习兴趣时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在课后评价时,除了总结课程内容学习情况,还应根据授课项目的不同,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对学生进行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3 结束语

课程是为培养人服务的,课程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呼唤的应有之义,是高等院校培养出能堪当大任,并勇于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体育在进行体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提高对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关系的正确认识,增强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厘清高校体育课程实践与思政教育的互动关系、明确高校党委行政的责任主体、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加强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执教能力等方面外,还应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深入研究。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懈探索的有现实价值的论题,囿于跨学科理论架构和更广泛调研尚需加强,尤其是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量化研究方面尚有欠缺,在后续研究中本文将基于实证调研结合行动研究,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效能进行探索。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体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