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多模式康复运动对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研究
2021-06-21何兴萍杨佳佳刘姜冰
何兴萍,郭 伟,黄 凌,杨佳佳,刘姜冰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扬州,225000)
帕金森病(PD)是一种缓慢进行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不明,表现为肌肉强直僵直、姿态失稳、静止性震颤及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1]。PD的非运动症状是影响帕金森患者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2]。除及早发现、科学治疗外,后续的康复运动对PD患者的身体机能及独立生活能力至关重要,是预防PD继发性功能障碍及病情复发、加重的必要举措[3]。康复运动对后续的疾病损伤带来的影响能起到减轻的效果,本研究选取了80例PD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家庭多模式康复运动对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符合《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4];②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疾病患者;③自愿接受干预、回访的家庭康复患者。排除标准:①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及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②精神类疾病患者或认知障碍者;③于专业康复机构继续康复治疗者。按是否进行家庭多模式康复运动指导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58~88岁,平均(67.64±4.67)岁;病程 13.46~73.46个月,平均(52.23±8.46)个月;疾病分期:II期8例,III期20例,IV期4例。研究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53~84岁,平均(67.26±4.48)岁;病程13.84~73.94个月,平均(52.63±8.77)个月;疾病分期:II期13例,III期26例,IV期9例。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就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包括PD药物治疗、康复干预、心理维护、饮食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家庭多模式康复运动指导培训,包括:①家庭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患者穿衣习惯给予科学建议,选择宽松柔软、便于穿脱的款式,有利于患者上下肢舒展活动;患者使用的床垫及日常座椅选择较硬材质,加强患者肢体伸展。②肌肉、关节训练:活动能力较差的患者在家属的帮助下每天活动肢体及全身肌肉组织,注意活动力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牵拉造成损伤。各肌肉锻炼包括头颈部锻炼、鼓腮锻炼、吞咽锻炼、面部动作锻炼、步态锻炼、语言锻炼等。在条件允许下每日白天进行3~5次,对减轻PD患者“面具脸”、肢体僵硬、语言能力缺乏等有着正面的影响效果。③自护锻炼:除每日朗读古诗、唱歌之外,在能力范围内练习自我护理技能是家庭多模式康复运动中的关键,练习穿脱衣服、鞋袜、刷牙洗脸等基本自理技能不仅能锻炼帕金森患者的身体协调能力,还能减轻患者情绪负担及家属生活负担,是调节帕金森患者及家属心理情绪的有效剂。④家庭任务锻炼:将躯干训练逐渐改变家务收拾训练,例如收拾家中儿童玩具、杂物,以擦玻璃代替肢体部力量训练等,不仅可完成患者康复训练,还是患者自我效能感的体现。⑤心理情绪干预:家属需对患者的日常康复运动给予足够的鼓励和关注,使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推迟某些药物的服用时间。
1.3 观察指标
1.3.1 非运动症状:采用非运动症状问卷量表[5](NMSQuest)对干预前后患者PD非运动症状情况进行评定,此表从认知、情感、精神、睡眠、感觉、自主神经、疲劳、复视、体质量下降9个方面进行测评,涵盖30个条目,患者以“是”或“否”回答问题并计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非运动症状越严重。
1.3.2 认知功能:非运动症状问卷量表仅用于非运动症状的快速筛查,不能对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价,故采用精神状态检查量表[6](MMSE)对PD患者干预前后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包括以下方面:定向力、注意能力、计算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即刻记忆、短程记忆、物体命名、言语复述、阅读理解、语言表达能力及图形描画。总得分30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
1.3.3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7](ADL)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涵盖8个项目,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低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非运动症状对比
干预前,2组患者NMSQue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NMSQuest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非运动症状比较(±S) 分
表1 2组患者非运动症状比较(±S) 分
t P组别对照组研究组例数32 42 4.882 8.518<0.01<0.01 t P NMSQuest得分干预前22.91±3.24 22.76±3.18 0.199 0.843干预后19.42±2.42 17.67±2.21 3.239 0.002
2.2 2组患者精神状态对比
干预前,2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MMSE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精神状态比较(±S) 分
表2 2组患者精神状态比较(±S) 分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例数32 42 t P 7.965 10.565<0.01<0.01 t P MMSE得分干预前16.46±2.90 16.41±2.61 0.078 0.938干预后21.56±2.17a 22.37±2.56b 10.022<0.01
2.3 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干预前,2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ADL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 分
表3 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 分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例数32 42 t P 3.332 7.430 0.001<0.001 t P ADL得分干预前40.40±4.84 40.67±4.67 0.243 0.809干预后36.69±4.03a 33.65±3.96b 3.247 0.002
3 讨论
随着老年化趋势的加重,PD作为神经变性疾病,已成为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呈逐步上升趋势,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8]。PD患者脑内黑质分泌多巴胺的神经元坏死,导致纹状体多巴胺神经递质含量减少是其发病机制[9]。当患者大脑中一半以上的多巴胺神经元发生坏死,将逐渐出现PD的运动症状,然而随着近年研究的不断深入,PD的非运动症状也逐渐进入临床康复领域的视野,其以嗅觉减退、失眠、抑郁、便秘及劳累感等为典型表现,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还会增加患者发生意外的风险[10]。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家庭多模式康复运动干预的研究组患者非运动症状情况及精神状态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PD患者往往存在吞咽功能受损的消化道症状,严重者甚至无法服用药物,家庭多模式康复运动针对患者头颈部面部进行相关肌肉锻炼,以及鼓腮、吞咽锻炼,能有效加强肌肉强度,改善患者吞咽障碍,从而减轻患者非运动症状情况[11]。由于服用左旋多巴等药物,近60%PD患者处于失眠的困扰当中,不仅如此,PD本身会导致患者睡眠-觉醒周期改变,使患者白天嗜睡,作息时间紊乱,给患者自身及家属造成负担[12]。针对此症,家庭多模式康复运动多安排在白天进行,尽量消耗患者体力,消除白天困倦感,促使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得到改善。此外,抑郁也是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常常难以控制情绪低落、莫名落泪,其与PD造成大脑内单胺类化合物减少有关[13-14]。家庭多模式康复运动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户外锻炼,如逛公园、晒太阳等,帮助患者调节抑郁情绪,与家属形成倾诉-聆听-沟通的情绪环境,帮助患者走出抑郁的阴霾。研究[15]显示,半数以上的PD患者常年受便秘困扰,除了因疾病本身引起的胃肠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胃肠道蠕动变缓外,患者长时间卧床、缺乏运动也是其便秘的成因之一[16]。家庭多模式康复运动为患者制定良好生活作息习惯,加强运动锻炼、减少卧床,促进患者营养吸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减轻患者便秘有一定帮助。
综上所述,家庭多模式康复运动不仅对PD患者非运动症状及精神状态均具有良好地改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PD患者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PD康复治疗领域广泛应用。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