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脚力铭记脱贫攻坚伟大历程

2021-06-21文_归

传媒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脚力党报攻坚

文_归 欣

过去5年,脱贫攻坚是最大热词。这场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带领近一亿中国人民脱贫摘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上绘出浓墨重彩的篇章。对于各地党委政府,这是首要政治任务;对于新闻记者而言,这是一次真正对脚力的考验。

人口大省河南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作为河南日报脱贫线口记者,我从2017年起,亲历了53个贫困县、953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的坎坷过程,见证了近700万中原父老摆脱贫困的欢笑泪水,采写、发表脱贫攻坚报道近150篇。回望来路,最深刻的感受是,锤炼“四力”特别是脚力对于党的新闻工作者至关重要。只有不怕艰难困苦,经常深入基层,不断缩短与一线干部群众的距离,才能写出带着沾泥土、带露珠的好作品,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讲好脱贫故事,脚力是重要支撑

用讲故事的手法写新闻,既是传承“三贴近”传统、践行“四力”新风的具体行动,也是党报新闻工作者在新的传播生态下应该锻造的“核心竞争力”。做好脱贫攻坚这个主旋律报道,从“讲好脱贫故事”入手,才能进一步提高党报传播力、影响力,从而在全社会营造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在中原大地,每天发生的脱贫故事不胜枚举,其中两副对联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被河南日报报道后在省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第一副来自内乡县子育村70岁的贫困户张定林。1996年,张老汉的女儿女婿意外去世,老两口带着外孙女相依为命,住的是土坯房,种的是“望天田”,一年到头仅能果腹。2016年,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张定林被纳入贫困户,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低保、医疗保险、光伏发电补贴等多项政策,还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找到一份月入1500元的工作。百感交集之余,脱了贫的张定林搬走供了20年的神龛,还亲手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家门口:山高水高怎比党恩高,爹亲娘亲不如政府亲。此后,这幅对联及其蕴含的故事被省内外多家媒体报道转载,还多次出现在河南省领导向国务院脱贫攻坚考核组的工作汇报中。

第二副对联出自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之手。该市下辖的国定贫困县嵩县黄庄乡三合村,有位身残志坚的贫困户张嵩现。因为幼年的一次触电事故,张嵩现失去了一条腿,但他从没向命运屈服,修过家电,焊过铁皮,还当过代课老师。虽然日子艰辛,却从来不言放弃。2016年,他在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开始养殖蜜蜂,不但自己脱贫,还成立合作社带动十多位乡亲,并通过网络相亲娶妻成家。老张的故事被河南日报报道后,李亚到嵩县调研,欣然为他在易地搬迁的新房上题写对联:人勤劳蜂勤酿生活甜蜜蜜,搬新房娶新娘幸福奔小康。之后,张嵩现成为省内外媒体争相采访的“脱贫之星”,2019年荣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两副对联的故事,是河南日报记者近年来采写脱贫攻坚“故事大全”的一个缩影,也真实诠释了记者在脱贫攻坚一线锤炼脚力、不怕艰苦的生动实践。在河南,7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最偏远的“三山一滩”地区,去这些地区采访,是对脚力最直观的考验:往往需要行程数百公里,搭乘高铁、汽车、公交车甚至自行车,遇到没路的地方,只有拼上一副“铁脚板”。2018年夏天,我在豫西深山的卢氏县采访时,与一起山崖滑坡事故擦肩而过,相距不足50米,真正体验了一把“生死时速”。

挖掘先进典型,脚力是关键保障

发现、挖掘并宣传报道好先进典型,向全社会传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是党报新闻工作者在任何时代都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也是党报在新时代彰显权威性、增加美誉度的有力举措。具体到脱贫攻坚的报道实践中,树立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对推动扶贫扶志工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起到“中心开户,带动一片”的巨大作用,而其中一个重要保障,就是记者的“脚力”必达。

三门峡市渑池县思龙庙村原村支书张东堂,是我无意中发现的一个典型。2018年7月底,我在渑池县走访,在与当地干部交谈时得知思龙庙村扶贫工作不错,就打算顺路看一看,写一篇千把字的“走转改”。驱车一个多小时,又步行半个小时,在峡谷深处的村子里采访一下午,笔者和同事被这位身患癌症10年,“拿药当饭吃,只有工作起来才会忘了疼”的硬汉老支书所感动,随即判断这个人物当得起“一万字”。在向报社主要领导汇报后,赶在“八一”建军节到来前夕撰写了万字通讯《老兵支书》,刊登在7月31日的河南日报头版。文章见报后,引发强烈反响,当年10月,张东堂被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表彰为“最美退役军人”,河南唯一。

2018年5月,河南日报记者在濮阳市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食用菌基地,采访贫困群众

另一位从村里走进北京的脱贫典型,是唐河县王庄乡农民王万才。老王本是村里的“秀才”,但由于独生子患上脑瘫一蹶不振,一头扎进了酒缸里,得过且过,给自己起的网名是“老树西风”。2015年,扶贫干部进了村,老王在他们的帮助下幡然醒悟,拾起了磨豆腐手艺,于2017年脱贫,改了网名叫“老树逢春”。2018年,当地媒体编辑刊发了王万才平日撰写的“脱贫日记”,引起轰动,后以《唐河千帆过》结集出版,圆了文学梦的老王喜不自胜,再改网名为“老树繁花”。5年来,河南日报记者持续关注王万才的脱贫历程,多次深入当地采访,把他“三改网名”的故事推向全省全国,也把老王从村里推向了全省全国,王万才先后获得河南省和全国脱贫攻坚奖,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央视大厦的演播厅。王万才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一个贫困农村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巨大转变,高度浓缩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脱贫攻坚的光辉性,在当地乃至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引领作用。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这两个典型报道的成功,是对“三贴近”和“四力”的有力印证,也再次明证了新闻报道工作中那条颠扑不破的原理:活鱼要从基层抓,典型须向一线挖。作为一个党报新闻工作者,如果写得不够好,一定是离群众不够近。到人民群众中去,拜人民群众为“师”,就一定能锤炼出一身过硬本领,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河南日报记者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采访脱贫群众

2018年1月,河南日报记者冒着大雪,在信阳市光山县农村采访脱贫攻坚

展现全面工作,脚力是不竭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要报道好这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战役,不但要从点上着手,反映各地基层工作亮点、动人故事,还要兼顾全局工作,在年终岁尾、国家扶贫日等重要节点上总结宣传,展现脱贫攻坚全貌。完成好这项任务,也是对党报新闻工作者脚力的巨大考验。

唱好“四季歌”,需要脚力提供“素材库”。对于扶贫工作,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即省委书记遍访贫困县,市委书记遍访贫困乡,县委书记遍访贫困村,乡镇党委书记和村级党组织书记遍访贫困户。我自觉对标对表,2017年11月份以来坚持每周到1至2个贫困县采访,到2019年初,已经走遍了所有贫困县和大多数贫困乡镇,基本掌握了各地在脱贫攻坚中面临的不同难题、采取的发展举措、群众的生活变化等,成了半个“扶贫专家”。每逢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会、年终盘点等重要节点,河南日报按照惯例需要刊发一篇长篇综述文章。受益于不懈的“脚力”,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和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事例,我总能从容应对这些“急难险重”任务,既讲好顶层设计的“北京话”,又讲好中原实践的“河南话”和基层一线的“百姓话”,得到了扶贫部门的高度认可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撰写“大制作”,需要脚力支援“墨水瓶”。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总结脱贫经验、记录辉煌历程成为全国新闻工作者的重大任务。为铭记中原大地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脱贫攻坚伟大历程,河南日报社与河南省扶贫办联合,推出了《20个——中原村庄脱贫故事》系列报道,连续在河南日报刊发20篇万字报告文学,并结集成书。不惜版面、不惜成本,组织如此庞大的采访队伍报道一件事,在河南日报70年历史上也属罕见。按照报社领导安排,我发挥长期以来的积淀优势,从全省近万个脱贫村里,选出了20个在产业发展、党建引领、扶贫扶志等方面各有特色的村庄,得到了采访团队一致认可,也为报道任务圆满完成打下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我还主动承担了前言部分和其中一篇报告文学的写作任务,背后的底气,全部来自于3年多来无数次的脚力磨砺。目前,这部丛书已通过初评,代表河南省参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精准脱贫是一项可以载入史册的伟大工程,我作为一名记者,只是见证了她的沧海一粟,但这一经历带给我的宝贵财富将久而弥笃,那就是: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也没有比脚力更可靠的笔;脚力覆盖的范围有多宽广,记者笔下的世界就有多壮美。

猜你喜欢

脚力党报攻坚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大型主题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如何践行“四力”
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
试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宣传思想干部
提升“四力”,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