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与强化路径研究
2021-06-20张梦阳
张梦阳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有着铸造青年人才、促进文化传播、强化文化自信的功能,培育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在当下日益紧迫。该文通过《大学生文化自信程度调查问卷》对天津市三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和剖析研究,总体上了解了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现状,研究了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这对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自信 现状 强化路径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我们的国民,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要追历史之思,观现世之变,取未来之胜,育文化之骄。非反顾无以进步,非博古无以通今,非创新无以生存,非自信无以自强。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现状
笔者以天津市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并以编写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调查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天津市三所高等院校(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调研从2020年9月2日持续至2020年9月20日,实际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
从调研结果的具体数据来看,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共性情况如下:
(一)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及认知
调查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群体在针对传统文化等发明举例子一题中,仅有14.9%的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有很深的了解且能举出很多经典的例子,56.4%的人比较了解,对国粹比较熟悉,而25.3%的人表示不太了解,甚至有3.4%的人对这些代表传统文化的瑰宝一无所知。而且从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的答卷的具体情况来看,文史类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较高,而理工类、艺术类大学生的认识程度相对较低。以上情况就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只是空泛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概情况,知道其名却未解其意,谈不上深层次的了解与学习,也暴露出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大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的态度及认知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得知当代大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知晓度,其中仅有17.86%人表示对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非常了解,占73.47%的绝大多数人对红色革命精神只是一般了解,表示并不了解和从未听说过的人分别占到7.65%和1.02%。从不同类别大学生的答卷情况看,文史类大学生对我国红色革命文化的了解程度最高,而理工类和艺术类大学生表示一般了解、知之甚少。以上数据反映出了大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认识还非常的浅薄,也就更谈不上发挥革命文化对当今时代的昭示作用和勉励功能。
(三)大学生对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态度及认知
透过调查数据,得知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知和普及程度还是很高的,这也是我国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宣扬的可喜成果,但从数据来看,仅有33.17%的人对此非常了解且能完整表述,54.45%的人只是有一定印象,表示不太了解和从未听说的人分别占9.23%和3.2%,而在可以完整表述的大学生中,大多数大学生将其挂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在言谈举止中。以上情况显现出,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深入人心的先进文化代表,但这些先进文化并未落实在每一个大学生的行动上。
二、部分大学生缺失文化自信的原因剖析
以上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失文化自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高等教育价值导向的偏差
我国高校是培育中华优秀文化继承人的主阵地,而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导向却有些偏差。一方面,一些高校在教育体系中忽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通识课中,缺乏相关教育课程,导致优秀传统文化鲜为人知。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未充分涵养和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师资力量上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在教学内容上不够充实有趣,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在教学形式上,侧重于纸上谈兵式说教,缺乏身体力行式实践。
(二)功利性家庭教育的驱动
纵观当下,我国的家庭教育模式,大多都是以趋利为主要目的去复制人,而不是真正培养人。家长们大多热衷于把孩子往实用性方向培养,什么经济收益好、社会地位高就让孩子学什么,完全忽视了将孩子培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的重要任务。另外,家庭文化氛围淡薄、家长知识水平较低、婚姻家庭关系不稳定等情况,都不利于发挥家庭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化作用。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前,社会流行风气过度娱乐化,社会经济活动趋利性过强,社会文化活动商业化严重,这都导致民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与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背道而驰,更谈不上对自己文化的信心。时下在社会上出现了这样的乱象:大学生群体被众多极具娱乐性的快餐式文化所吸引,被低级趣味的文化环境所感染,被偏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确轨道的言行所误导。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强化路径
笔者基于调查结果,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强化路径。
(一)以优秀的家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1.重视家庭美德的内在培育
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文化无价的精神宝藏,这已然是一种相沿成习的良好风尚。家庭美德的培育对个人,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有着重要的塑造、涵育作用,大学生可以在耳濡目染地传承家庭美德的同时,也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家长们不仅要承担起培育子女们优良美德的重任,还要让这种优秀文化成为一种家庭传统,融入祖祖辈辈的言行和血脉中,代代流传,经久不衰。
2.营造重视优秀文化的家庭环境
人的成长难以脱离原生家庭环境,健康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而重视优秀文化的家庭氛围则是大学生自觉接受熏陶的前提。家长要适当地加强指引孩子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他们阅读优秀著作典籍,观看红色革命电影,参观革命英雄故居,等等,从而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优秀文化成果。
3.提升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榜样和表率,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深刻地影响着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大学生。强化文化自信,要在社区、村镇、街道等开展与文化素养有关的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对每一位成员进行思想上的教化与行动上的鞭策,让家长子女一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
(二)以纯正的校风滋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发展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在物质建设方面,高校应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习资金,将这部分资金投入到学生培养的必要资金部分,除了向教育部申请相关资金专项,还可以向社会募捐相关款项。其次,在精神建设方面,学校可以举办多种歌颂祖国、歌颂党的文藝活动,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开展自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最后,在制度方面,可以面向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关于中华文化的选修课,比如古代文学、国学、民俗学等课程。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作用
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其在宣扬中华文化、塑造文化自信的功能。首先,要重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对专业知识进行正确地传授,切忌极其个别教师以个人偏激的政治感情色彩误导大学生;其次,要提高其教学能力,对书本内容进行生动传授,而不是照本宣科式灌输;最后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培养自己高度的爱国意识,引导大学生培养自身的文化自信心。
3.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首先,学校相关部门应调查并了解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针对地对他们施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另外,还应该给予古代文学、民俗学、国学等相关专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证。其次,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学者,进行公开讲座和学术论坛;最后,思政课教师要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自己的课堂内容和进度。
(三)以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涵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1.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颁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政策,比如免费开放历史博物馆,给予文化产业以资金帮助和政策优惠,开展全民公益性质的文艺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大众传媒要秉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在大众中的传播,让公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优秀文艺作品的熏陶下养成文化自信。
2.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程度关系密切。要形成积极向上的大众文化,一方面,要加强科学性建设,铲除封建迷信等思想成分。另一方面是要加强人文性建设,始终发展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尤其是要发展青年学生群体原意欣然接受的文化,在内容上表现为当下盛行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冒险精神、自由精神,等等,在形式上表现为利用电影、小说、游戏等文化载体,承载并传播大学生们所喜爱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强化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3.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
大学生群体是最先也是最常接触和运用大众传播媒体的人群,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要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方面,在发挥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作用上,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让我们的中华文化以全新的技术展现给大学生受众。另一方面,要提高大众媒介尤其是自媒体的职业道德,严厉打击无良媒体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出台一整套文化产业相关的从业法令法规,从而让每个大众传媒从业者能够敬畏严明的法律,并且尊重我们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第01版.
[2]潘思露..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8-06:22.
[3]李娜,陈莉,赵聪,刘冰.以文化自信推动工程应用型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7(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