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视角下剖析我国高校贷款风险问题
2021-06-20贾俊梅丛树茂
贾俊梅 丛树茂
摘 要:自高校扩招以来,原有教学条件与扩招后巨大资源需求间形成了无法回避的缺口。伴着扩招的步步深入,高校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强烈渴望,在国家财政投入明显不足的前提下,银行贷款就成了化解资金供给与需求尖锐矛盾的无奈之举。巨额贷款为高校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贷款风险也随之产生。许多高校因贷款之累已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的开展。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可通过独辟蹊径,从形成贷款的相关主体——政府、高校和商业银行的行为分析入手,揭示贷款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进而寻找防范与规避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校;主体;贷款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4-0089-03
3 005所,3 285万人,这是当前我国高校存量和在校本专科生总量(截至2020年6月30日)。扩招帮助我们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快速转身,为国家储备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原有教学条件与扩招后巨大资源需求间无法回避的缺口。在国家财政投入明显不足的前提下,银行贷款就成了高校迅速弥补资金缺口、化解资金供给与需求尖锐矛盾的无奈之举。这些巨额贷款为高校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贷款风险也随之而至。许多高校已纷纷举牌明示无力担负贷款本息之重,因贷款之累已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等核心业务的开展。虽然早在2009年教育部已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国家对高校贷款(为突出研究对象,本文所涉高校均指目前主流的非盈利性公办高校,所言贷款指最为广泛的商业银行信用贷款)及其风险化解之急、之窘不言自明,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在2010年高校债务规模得到一定控制后,2012年继续增长,尤其近几年增长明显。
一、高校贷款所涉主体的行为分析
中国高校贷款的形成,主要是政府、高校和银行三者间相互作用而致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一)政府行为分析
政府代表国家,是高校的举办者、出资者和所有者,同时也是各项规则的制定者和协调员。当高校因巨额贷款缠累而无法脱身时,与政府的某些指导思想和行为偏差不无关系。
1.政校责任界定不清
政府作为明确的高校投资主体,不仅给予其财政补贴和科研经费的划拨,同时还拥有高校人事任免权和重大事项审批权。高校资产均为国家所有,高校对校内资产仅有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更谈不上独立的处置权。可以说,从投资到运作,高校在诸多方面都要受到政府的影响甚至支配,政府和高校在权利与责任界定上存在大片模糊地带。
2.政策指令诱导不利
高校贷款源于扩招,而扩招直接源于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1999年,国家正苦于内需拉动不力,而由于高等教育在刺激消费和扩大投资上对经济均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将高等教育扩招纳入财政政策范畴就顺理成章了。扩招必然引发扩建,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对高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师资水平等多方位、多角度提出建设要求,对高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宿舍面积、科研设备水平、师生比例等硬性指标做了明确要求。但令高校焦虑的是杯水车薪的资金供给支持。
3.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深水区,方方面面对资金的需求都很旺盛。基础教育设施还很薄弱,连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都十分不易。高校一方面要面对正常教学、科研经费的刚性支出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捉襟见肘的政府财力现状,财政投入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高校健康发展无法回避的牵制力量。
(二)高校行为分析
高校作为贷款的债务人,以当事者身份参与了贷款活动,是形成巨大贷款风险的直接推手。
1.高校发展目标不明朗
决定高校发展程度的不仅仅是投入水平的竞争,更是产出水平的竞争,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贡献的竞争,出口制约入口。而竞争中的胜出又无一不是以对自身及外在环境的清晰认识、准确定位学校发展目标为前提的。说到底,高校的发展目标是由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和比较优势决定的。在多方利益的驱动下,各高校来不得顾及自身优劣条件争先升级,唯恐迟缓。那么宽松的银行信贷市场自然成为资金支持的重要源泉,贷款风险也随之而来。
2.高校资金来源单一化
在我国,高校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收取学生的学杂费,两项之和占全部经费来源的相当比重。在这两项经费来源中,无论是财政拨款还是收取的学杂费,其根本上都有赖于政府旨意。拨款多少自不用说,就是学杂费收取的标准也并非依靠市场机制形成,高校自身参与制定的空间十分有限,都要服从政府的定价政策。政府将出资人身份与行政管理权限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对高校办学资源的高度垄断,这也为高校吸引其他社会投资埋下隐患。
3.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缺陷
高校资源的运转缺乏追求高效益的内在动机和强硬的外部监管机制。财务制度的缺陷必然造成财务管理功能的弱化。长期以来,高校严重依赖政府行政手段投入,忽视资金成本属性,会计工作中缺少损益核算,以致在资金管理中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同时,财务风险意识也十分淡薄,在确定贷款规模上,往往着眼于“项目建设需要多少”这一表象,而忽略“自身能夠承负多少”这一实质问题,财务管理缺乏先进方法的借鉴和引入,显得粗放而滞后。
(三)商业银行行为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者,直接参与到贷款活动中,对高校巨额贷款风险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行为非市场化取向
在我国,从表象上看存贷款利率制定权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只能在有限的规定幅度内自我浮动,但央行并非真正拥有利率的制定权、调整权,央行的背后常能看到政府舞袖,以致出现诸如个人购买的国债、企业债券利率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这种金融工具价格之间的非理性存在,严重干扰了“看不见的手”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2. 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度不足,不但设计上是以缺乏原创要素的借鉴移植为主,在数量和规模上也不尽如人意。形成今日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在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模式下,政府对金融产品的种类、价格实行严格管控,金融新产品的推出必须经政府的批准或认可,这从制度上就对创新积极性形成一定冲击;其次,银行内部组织繁冗,偏重传统资产负债业务遗风浓厚,新产品的推出缺乏内生力量。
二、贷款风险的化解与规避
从以上关于高校贷款所涉主体的行为分析可以看出,贷款风险是在政府、高校和银行多方作用下形成的,它的化解与规避必然也需三方合力而为。
(一)政府提供多方有利支持
政府的支持是最重要的外部力量,虽是多方位的,但大多体现在宏观政策层面。
1.保证财政投入依法到位
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为其发展提供所需经费来源是政府不能推卸的义务。虽然财政资金要统筹考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求,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要千方百计,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就必须将教学科研贡献作为拨付额度核定的重要参量,促进高校间的良性竞争。
2.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深化
在当前市场条件下,作为信贷资金价格的利率,还不能同一般商品那样由市场供求双方协商确定,它的形成机制仍由政府来影响。利率定价的形成是一个相当庞杂的系统工程,金融改革还在路上。
3.理顺政校关系
在我国高校中,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的存在是客观的,与之呼应的还有“官场文化”、“长官意志”,但这些同大学所推崇自由与个性张扬的学术氛围水油难融,甚至相悖相克。尽管创办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这样的改革举动先后落地,但真正实现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官场文化退出,在学术管理中教授治校替代长官意志,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4.推行多种办学体制
广泛发动和争取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已成为世界各国办学共识,对我国而言尤为迫切。
尽管在推动社会资金参与高校建设方面我们有意愿,也不乏行动(如校企联合、银校联合、校校联合、独立学院等),但不够积极、不够系统,缺乏长远设计和多手段配套推进。
加大注重无形资源的运用和精神层面的引导,使用个人声誉、名人倡导效应等多手段来吸引国内外资金进入高校发展中,促进高校资源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鼓励高校为争取优势资源而开展教学科研良性竞争,进而大步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
5.返还建筑税费予高校
寻找高校贷款形成的根源是化解贷款风险的重要途径。从贷款实际用途来看,相当比例的贷款都用于基本建设,并形成高校资产为教育事业长期使用。从资金的流向可以看出,高校贷款没有形成泡沫而蒸发,而是以固定资产状态沉淀为国有资源。在高校为筹建基本设施而面临高额贷款风险压力时,政府应积极制定合理可行标准,将所收取的建筑税费返还高校,以缓解后者本息偿付之苦。
(二)高校改善自身运转机能
高校作为市场经济下的法人实体,具有法律所赋予的独立民事权力。
1.确定科学发展目标
在国家建设中,对高等教育多样性、差异性、迫切性前所未有,这与高校现有学科和课程设置的高重叠现象形成巨大反差。理清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是各高校长远的功课。
目标的确定,离不开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推动。高校应在充分考虑所在区域地方特色和所处行业背景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现有资源和国家政策指向,优先发展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形成品牌效应,进而吸纳更多资金和优势资源,来扩大自身学术影响和话语权。
2.拓展资金渠道
高校现有资金来源中,政府投入和学杂费的收取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种对某资金过分倚重的来源结构,必为制约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伏笔。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改变单一资金渠道、拓展资金流入方面,高校还是很有操作空间的。
首先,将部分闲置品牌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高校资源与社会力量相结合,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共建实验基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同享合作成果与利益。
其次,吸纳社会资金(尤其关注外资)开展合作办学。这样既可以发挥高校在人才储量、科研管理方面的擅长,又结合了社会资金供给充足的优势,放开眼量、融合世界,在合作中不断丰富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但是优质资源共享的受益者,更是优质资源开发的创造者。
另外,高校应完善基金制度,做好接受捐赠的各种制度准备,通畅渠道,透明而法治。同时,高校也应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建立广泛联系,积极促成企业在高校内设立各种奖励基金和助学计划,推动高校良性运转。
3.改善财务管理方式
尽管作为公益性的高校不以自身盈利为目的,但依然不能回避效益对其运作的约束,任何一个完全漠视资金使用效率的单位都难长久。
成本收益原则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高校在贷款融资时应将其视为根本原则予以遵循,贷款成本应作为是否融资的主要取舍标准。应积极推进高校经济责任制,将所有重大投、融资计划都放在学校总体规划之下,理性评估自身偿还贷款本息能力,从制度上制衡领导个人决策的影响力度,实现民主、理性投资。同时,通过操作细节制度化、规范化来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并督促各方有效合理地使用资金。
(三)银行提高业务素质
银行作为金融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其基本属性。行业银行应积极扩展各种服务业务范围与纵深度,尊重市场规律进行经营。
1.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在新经济新业态模式层出不穷的今天,金融产品创新是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最有力武器。首先是创新主体意识的不断强化。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有义务对股东负责,创造更多的财富。其次是集中力量细耕市场。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统一协调规划,充分统筹银行内部各种优势资源,细分细耕市场,在综合考虑可能风险前提下,提供更具差异和个性化的高附加值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市场客户需求,创造价值。另外,服务是最好的销售,必须对所推主要金融产品跟踪服务,及时反馈客户意见,尤其是质疑声音,提高客户忠诚度。
2.规范贷款审批与监管
银行签下的每一张信贷合同,都有来自债务人的风险,无一例外。在高校申请贷款时,银行应本着应有的职业谨慎对高校的经济状况、还贷能力等进行规范细致的审查,要充分考虑高校目前资金运用效率和未来预期收益及偿债能力,结合高校资金流特点制定最佳还款计划。
在资金贷出后,必须紧密关注该笔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效率,尤其关注贷款资金是否偏离合同所示用途,私下挪作日常消耗支出。要谨记风险无处不在,如果高校资金收益明显降低,甚至出现财务恶化,银行在尽力争取收回资金的同时,也应考虑长远效益,与其他自负盈亏的企业违约相比,高校的确有很大不同。在积极调整有利还貸方式以降低违约风险的同时,也应同高校一起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帮人也就是助己。
参考文献:
[1] 祝华凤.我国高校债务风险的控制研究[J].学术论坛,2013,(6).
[2] 梁丽娟,孔祥帅.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18,(24).
[3] 高菲.云南省高校债务风险化解措施探讨[J].云南科技,2019,(32).
[4] 贾俊梅.谈商业银行信贷流程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J].中外企业家,2010,(4).
[5] 王文华.规范内部会计控制防范高校财务风险[J].会计之友,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