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讲聊斋:谈鬼说狐造就艺术高峰
2021-06-20
常有读者朋友问:你什么时候开始读《聊斋志异》的?
十年前易中天教授就问过这个问题,我当时半开玩笑的回答:“娘肚子里就读。母亲的嫁妆书箱里有《聊斋志异》。”我小时候常听母亲讲聊斋,母亲告诉我们七兄妹:勤奋读书,诚信做人,敬老爱幼,会有好报:耍奸取巧,损人利己,就会遭殃。我印象最深的是聊斋人物细柳,既是寡妇又是后母,两个儿子好逸恶劳。细柳用虎妈方式教育他们,结果一个儿子考上进士,一个儿子成了富商。母亲总结这个故事说“自在不成材,成材不自在。”母亲用这十个字教育我们七兄妹。1966年之前把她的七个子女都送进全国重点大学。这十个字,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因为母亲的影响,我对《聊斋志异》有特殊情感。而聊斋对传统文化的意义是我毕生研究的动力。大家对聊斋的了解可能大多数来自于电影电视的传播,实际上恰恰是这些我们所熟悉的媒体传播很多看似与聊斋无关、实际却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内容,充斥了我们的生活。
比如2017年底日本作家梦枕貘的《妖猫传》在中国大红大紫,而《妖猫传》就是模仿聊斋而成。《聊斋志异》早在江户时代也就是1867年之前传入日本,家喻户晓。很多日本作家比如芥川龙之介都学蒲松龄。其实,在世界范围不仅畅销作家学聊斋,经典作家也学聊斋。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大师都把蒲松龄当作榜样。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自称是蒲松龄的传人。而我认为蒲松龄最重量级的继承者,是曹雪芹,《红楼梦》在小说主题、哲理内蕴、诗化小说、形象描写多方面受聊斋影响。这次在喜马拉雅的课程,我会给听众介绍“红楼”如何承传“聊斋”。
聊斋之所以受到古今中外文学家的青睐,绝不仅仅是它的内容猎奇所致。过去,人们习惯地认为《聊斋志异》是谈鬼说狐的闲书,其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袭者。世界各大百科全书介绍《聊斋志异》时称它短篇小说集,法兰西大百科全书却说《聊斋志异》达到中国古代散文的艺术高峰。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聊斋志异》用文言写成。文言文是古代官方和民间约定俗成的书面语言,只有熟读诗书的人才能运用自如。用文言文写作,不仅讲究严格的古汉语语法,要有丰富的词藻和飞扬的文采,还需要能把经史子集典故信手拈来。
或许有人会问,《聊斋志异》对大众读者,有什么启发呢?数百年来,《聊斋志异》在每个时代都有大量忠实粉丝,时至今日,读者热情仍然高涨,既是因为聊斋谈狐说鬼,构建扑朔迷离的瑰丽世界,令人着迷,也因为它的故事里充满了关注人生、发人深省的人文关怀。
蒲松龄在讲述一个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时,用他的视角向读者传递了在荆天棘地的社会中,人如何生存?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人如何发展?怎样面对人生逆境困境,怎样置于死地而后生?怎样把人生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怎样对待“爱情”、“财富”、“地位”这三个永恒的人生难题?总而言之,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路怎么走?聊斋人物的人生阅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对我们现代人仍有启发,都能起借鉴作用。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成王之路
《聊斋志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蒲松龄又被称作“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听众朋友都希望能够知人论事,想了解蒲松龄人生是怎么度过的。其实蒲松龄的一生很容易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个一辈子住在农村的穷秀才,一个寄人篱下的家庭教师。他的人生真是应对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蒲松龄的人生,他的世界短篇小说成王之路,真是说明艰难困苦,玉汝以成。
蒲松龄出生在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蒲松龄自己做了神奇的记述。他说,农历四月十六日夜间,他的父亲做了个奇怪的梦,梦到个瘦骨伶仃的和尚,走进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贴块铜钱大膏药。蒲松龄的父亲从梦中惊醒,听到婴儿的哭声。原来,他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抱着这个孩子清洗,蒲松龄的父亲惊讶地发现,新生儿胸前有块铜钱大的青痣,跟他梦中所见病和尚胸前的膏药大小、位置完全符合。
有一次,蒲家来了几位朋友,蒲松龄想招待朋友吃饭,但是家里只有六文钱。他的妻子刘氏发愁,蒲松龄却说好办好办……他叫妻子用两文钱买韭菜一把,两文钱买一团豆腐渣,两文钱买一个冬瓜,从门前柳树上掐下一把嫩叶儿,从鸡窝取出两个鸡蛋,做起菜来,每上一菜,蒲松龄都说这菜有个别致的名字:
第一道菜是清炒韭菜上边铺两个蛋黄,这叫“两个黄鹂鸣翠柳”;
第二道莱是焯好的柳叶撒上细盐围一圈儿蛋白,这叫“一行白鹭上青天”;
第三道菜是清炒豆腐渣,这叫“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四道菜是清汤上飘着冬瓜刻的小船,这叫“门泊东吴万里船”。
听到这样的“蒲家菜”,想到这么伟大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竟然就是吃这样的菜,令人非常感慨。蒲松龄那真叫穷而后工,在这样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才能观察到老百姓的痛苦,他才能写出“官虎吏狼”这样的聊斋名篇。
中国文学短篇小说之最
蒲松龄算得上古代最爱讲故事也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家,也算得上最有思想艺术追求又最有文采的小说家。《聊斋志异》还有诗化特点,它不仅超越了六朝小说,也超越了唐传奇。鲁迅先生说,唐传奇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第一个艺术高峰,而《聊斋志异》是第二个更高的艺术高峰。唐传奇是由若干个进士共同创造,《聊斋志异》是一个穷秀才自己创造。
在中国文学史上,《聊斋志异》短篇之最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而在世界文学范围内,蒲松龄又是当之无愧的短篇小说之王。学术界通常认为十九世纪西方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俄国契诃夫、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享利。欧·享利影响相对小一些。高尔基认为契诃夫成就超出莫泊桑,這个观点被学术界普遍接受。
我把契訶夫简要和蒲松龄一比:契诃夫的生活年代是(1860-1904),他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杰出代表,他的《变色龙》《万卡》《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是世界小说名篇。可惜疾病过早夺去契诃夫四十四岁的生命。
而蒲松龄活了七十五岁,终生磨一书,写《聊斋志异》就不止四十四年。不管是黑暗时世、科举风云、家庭婚姻,聊斋无不涉及。除了写现实生活之外,聊斋天马行空,把神、鬼、狐、妖、梦幻构思推向极致。真可以说聊斋神有“神彩”,鬼有“鬼魅(力)”,还是古代风姿绰约“精灵”也就是妖精的集结号,是姹紫嫣红爱情百花园。
《聊斋志异》不论数量,还是构思、描写手段,都比契诃夫的小说更博大精深。而且蒲松龄比契诃夫整整早两个世纪!特别是,蒲松龄是站在中国文化史的肩上,从六朝小说到唐传奇,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六经到戏剧稗史,无不为聊斋所用。读一本《聊斋志异》就能浓缩性了解中国文化。
什么是“聊斋”,什么叫“志异”?
不少人把“聊斋”说成“聊天的书斋”,似乎合理,还符合小说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观点。蒲松龄当然会在书斋跟朋友聊天,但说“聊斋就是聊天之斋”似乎表面化了点儿。蒲松龄从二十几岁就在外做家庭教师挣钱养家,哪有闲功夫整天在家聊天?我认为“聊斋”既包含书斋的意思,更包含聊斋先生的意思。苏联汉学奠基者、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把“聊斋”翻译成“聊以自慰的书斋”。2001年在第二届国际聊斋学讨论会上,俄罗斯汉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主持我的发言时,我们曾交换对“聊斋”的看法,他引用他的恩师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话说:“‘聊的意思类似‘姑且如此吧。”
我赞同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观点。在求功名路上一再遭受挫折的蒲松龄只能聊寄情于读书,聊寄情于写作,聊寄情于世人最不看重的“小道”小说。我还认为“聊斋”的“聊”和屈原《离骚》有关系,《离骚》是屈原自叙报国无门,想去天国而天门不开,只好“聊消遥以相羊”,写楚辞抒发胸怀。蒲松龄几十年扣科举报国的天门不开,只好聊写鬼写妖自慰,他希望《聊斋志异》像《离骚》一样有价值,像《离骚》一样不朽。所以《聊斋自志》开头就和屈原类比:“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三闾氏就是屈原。屈原忧国忧民,为追求真理九死而不悔,是历代正直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也是蒲松龄写聊斋的重要思想基础。
什么叫“志异”?“志”是动词,“写”。“异”是名词,新奇怪异的事。“志异”就是描写新奇怪异的事。蒲松龄喜欢记录世间千奇百怪的事,更喜欢虚构人世并不存在的事。用现代文艺理论术语说,是创造超现实的他界,神界、鬼界、妖界、梦幻、离魂,这是早期志怪小说家创造的构思模式,《聊斋志异》把它发挥到极致。我们将在课程中,用具体事例说明蒲松龄写鬼写妖梦幻离魂,都对前辈作家尤其是对蒲松龄当年的偶像干宝全面超越。
郭沫若先生用一副对联概括聊斋内容: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其实《聊斋志异》不止写神鬼狐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纯粹属于现实生活。聊斋是把神奇幻想和深刻现实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聊斋那些“典型短篇小说”,都有故事曲折、人物鲜活、语言生动的特点。既有趣又好看。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总结是《聊斋志异》“以传奇法而以志怪”。就是说,蒲松龄把六朝志怪小说传统和唐传奇传统都继承发扬了。
因为家境贫寒,蒲松龄生前无力印刷自己的书。《聊斋志异》在蒲松龄生前就以多种手抄本形式流传。蒲松龄去世半个世纪,乾隆三十一年(1766),有了“青柯亭刻本”,青柯亭本对《聊斋志异》的文字做了多处篡改,但保留了《聊斋志异》基本面貌,这个刻本很快流行。根据青柯亭本做的注本、选本、评点本、插图本不断出现。到清代道光年间,《聊斋志异》风行天下。颐和园长廊画聊斋画,清朝宫廷有精美的聊斋图册,这套画册曾被俄国军队抢走,现在已经回归。我们将在课程中请听众朋友看工笔彩色聊斋画。
《聊斋志异》使中国短篇小说艺术水平达到空前高度。不仅成为清代文学的奇葩,还和《诗经》、《楚辞》、《史记》、李白杜甫诗、苏东坡辛稼轩词、《红楼梦》一起,构成中国文学史绵延不断的艺术高峰。《聊斋志异》是最受戏剧影视界欢迎的古代小说。早在道光年间就搬上戏剧舞台,全国许多剧种不断改编聊斋故事,仅仅蒲松龄恩师施闰章断案的故事《胭脂》就有京剧、越剧、评剧、川剧、秦腔、河北梆子、山东梆子、五音戏等剧种演出。新中国成立前已有京剧、昆曲、越剧、评剧、川剧、秦腔、吕剧大约二十个剧种改编一百多出聊斋戏。京剧有聊斋戏四十多出;川剧有聊斋戏六十多出。梅兰芳大师演过《牢狱鸳鸯》(《胭脂》);程砚秋演过《罗刹海市》;荀慧生演过《西湖主》;周信芳和欧阳予倩演过《嫦娥》,新凤霞与赵丽蓉演的《花为媒》就是聊斋的《寄生》。1922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把《珊瑚》改为《孝妇羹》拍成电影,是第一部聊斋电影。到1947年,又有八部聊斋电影问世。建国后到1992年拍了十六部聊斋故事片。如谢铁骊导演的《古墓荒斋》。港台也拍过多部聊斋电影,比如张国荣、王祖贤主演的《倩女幽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福建电视台录制聊斋电视系列四十八部。进入二十一世纪,聊斋再度大热。大陆港台拍摄多部聊斋影视,借“聊斋”金字招牌招揽市场,《画皮》创造十亿票房。最近号称“东方奇幻第一巨制”的“神探蒲松龄之兰若仙踪”杀青,成龙演蒲松龄,蒲松龄变成神探。看来2018年聊斋又要热闹一番。
《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还是世界文库的东方瑰宝。到二十世纪结束,《聊斋志异》已有英、法、德、日、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阿根廷、挪威、瑞典、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越南等二十多种外文译本。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清明上河图”,被推崇为汉语世界的“十日谈”、“天方夜谭”,《聊斋志异》还影响其他国家文学发展。近代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曾创作四篇取材于《聊斋志异》的小说。二十一世纪日本最走红的魔幻作家梦枕貘,他号称“日本聊斋”的《阴阳师》卖了四百万册。他的新作就是最近在中国走红的《妖猫传》。
最理解和欣赏《聊斋志异》的,当然还是聊斋先生的同胞。《聊斋志异》虽然是文言,却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中学到大学都学《聊斋志异》,街头巷尾、男女老幼常拿《画皮》、《劳山道士》说事。聊斋故事还做成了著名旅游景点。蒲松龄去世二百多年后,蒲家庄村民集资,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邀请我担任文学顾问,由上海美术电影厂承建,盖起个按《席方平》和《罗刹海市》构思的聊斋宫,每到节假日,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常。二十多年前我陪刘白羽先生参观,这位走遍世界的散文家说,这个精美的中国“乡村建筑”跟美国迪斯尼有一比。
康熙十八年,《聊斋志异》初步成书时,在子夜荧荧寒斋瑟瑟中写《聊斋自志》的蒲松龄曾感叹他的写作像处于困境的吊月秋虫、经霜寒雀。没有多少人理解他。他引用杜甫《梦李白》“魂来枫林青,魂去关塞黑”的诗句,说“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世上哪个是我的知音?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了:《聊斋志异》的知音世代不绝;《聊斋志异》知音在五洲四海。
封建时代读书人高官厚禄的理想,在穷秀才蒲松龄终成泡影。以灿烂的中华文化哺育自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蒲松龄光芒四射。历史毕竟是公正的。
1948年《聊斋志异》半部手稿在辽西发现,一直存在辽宁省图书馆。2007年,在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著名散文家王充闾先生陪同下,我进入辽宁省图书馆戒备森严的地下书库,战战兢兢翻阅《聊斋志异》手稿,我小心翼翼地摸着蒲松龄瘦骨伶仃的手写下的手稿,研究蒲松龄三十年,做梦也想不到还能跟三百年前的研究对象有零距离接触!我的眼泪差点儿掉到蒲松龄泛黄的《聊斋志异》手稿上。我在想,在贫困中,在不得志中,在世人不理解乃至讽刺中,一文钱稿费没有,蒲松龄坚定不移写聊斋,只是因为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只是因为热爱而且想发扬中国小说传统,只是为了实现文学理想,只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写聊斋,再苦,再累,再心焦,再心酸,蒲松龄忍受着,拼搏着。现在,隔了三个世纪,《聊斋志异》仍魅力不减,造福中华民族,风行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