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峪村的由来
2021-06-20王春生
王春生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程家峪村是建在崖壁上、村落布局呈凤凰展翅翱翔状的古村落,首南尾北,东西为翼,龙桥北岸又与凤头相接,喻龙凤呈祥,村前崖壁下是一条蜿蜒于小口子沟东西向的驿道(官道),驿道的东端与风峪驿路店头坟上段相接,西端迤逦方山西南通达天龙山石窟寺,是从晋阳城到天龙山石窟寺瞻礼的一条最捷径的驿道。
古村背山(背依风峪山)面水、负阴抱阳、坐北向南,东西起伏长二华里,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村东一千米分别与店头古村和太原西山旅游公路相接。西接壤峰峦叠嶂、松柏苍翠的方山、天龙山。南有龙山屹峙。古村整体风貌保存较完整,石碹窑洞院落原有270余处,1000余间,现尚存160余处较完整的院落和600余间窑洞,8个古地道,间有20世纪80年代在窑址上新建的砖混、砖木结构的院落14处。清光绪三年(1877年)之前,全村有300余户、1000余人,在此大棂之年,因村人身染“一转腿肚,人就死去”的疫病,人口锐减,及今全村共有110户、340人,农用地1260亩。从1998年始至2002年,按照当地政府整村搬迁规划,村民全部搬至风峪沟口之南龙山脚下的风峪新村西北面。新村占地面積39.23亩,村民皆住在占地面积200平米的三层砖混结构的宅院内,街巷整洁、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村民安居乐业。
据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版、天启六年(1626年)版及清雍正九年(1731年)版的《太原县志》图志记载,村名为成家谷(谷同峪)。据清道光六年(1826年)版《太原县志》图志记载,村名为程家峪,并且一直沿用至今。那么,成家谷村名的来历是什么?为什么又将成家谷改名为程家峪呢?
村人至今口耳相传程家峪的源流“有史有成,两家肇村”。远在唐代初年,周思王姬叔武后裔的一脉七八口人,从河北上谷郡(怀来)辗转避难于晋阳西山风峪西南岔内,通往天龙山石窟寺驿道崖壁间亭障(古代驻一小队军卒的地方)时,被军卒拦下滞留于此地,年壮男人被迫每天去维修此处到天龙山的盘山驿路,妇女孩子则居住于亭障的石碹窑洞内,这样年复一年靠微薄的修路收入和修路之余开垦亭障山间的薄田勤劳耕种生活。约到唐中期又有史姓一家六口之人,从陕西东渡黄河逃灾荒于此地时,也遇到了与早先成姓一家同样的命运,可谓同病相怜。于是成姓、史姓两家,男丁协跟作伴日日维修驿路,老人妇女除在亭障内做些杂活外,就在山上开荒种地。这样两家守望相助、艰难度日、繁衍生息、代代相袭。
程家峪村二层式明清窑房院
到公元979年、980年,随着风峪口外的晋阳城被北宋皇帝赵光义命将士火烧水灌,峪内的关隘、亭障撤兵失去军事作用后,仍留在西南岔沟小口子内崖壁亭障内的成氏、史氏两家族人才停止了被迫修驿路的劳役,而一门心思与家人一起从事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之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小的聚落。聚落的名称也以最先来此谷亭障避难的成姓之族人姓氏为号,叫作成家谷。到明初本地之人又因成家谷中还有史姓一家族人,便又习惯称其聚落为史家峪,形成了一聚落两名称叫法。在清末民初,太原县赤桥村举人刘大鹏先生著的《明仙峪志》中记载,从明仙峪西北岔尽处翻过北山梁,即是风峪沟西南岔内的史家峪。
从明代到清代,又陆续有程姓、侯姓、杜姓、周姓、张姓等为避榆次涂水的浸漫危害,从榆次和汾河东岸的村庄迁徙到成家谷定居,与成姓、史姓家族和睦相处,从事着传统农耕农闲下窑挖煤和割条子编箩筐的山村农家生产生活。
在清乾隆初年,风峪八村支应(负担)太原县衙差役值首(相当于现在的村长),轮到成家谷成姓德高望重的人,并由史姓家族在背后支持。时,风峪八村所支应太原县衙的徭役、摊派名目很多,百姓叫苦不迭,生活苦不堪言。成姓值首为体贴百姓困苦,在与其他七村商议后,多次向县衙提出免除不应负担的税赋、杂役的报告,但县令就是不予理睬,并惹怒了县令,县令上报太原知府要从重追究成姓值首的责任,以违抗上命而论处。在得此信息后,成姓值首唯恐殃及族人,在与史姓族长商议后决定,两家命运相连,不能坐以待毙,还是走为上策。于是成姓、史姓两个家族秘密收拾行囊,没几天后,这两家扶老携幼,无奈告别生活了1000余年的成家谷村,沿风峪山路向大山深处迁徙,另谋生路去了。成姓、史姓两个家族迁徙他处后,在村仍继续生活的几个姓氏唯程姓人多势众。因此,把原村名成家谷改为程家峪了。
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太山龙泉寺所立的风峪八村《定规碑》中记载,当年的风峪八村值首轮为店头村李廷科,李廷科在与村郭氏族长德高望重的郭凌汉老人商议后,结合风峪八村实际,列出了应负担太原县衙的摊派、杂役和应免除不应负担杂役的项目文书,该文书朝发夕至,送峪内其他七村征求意见。结果是店头、黄冶、要子庄、魏家店、王家庄、田家庄、周家庄七村慷慨乐从,独程家峪负固不服。程家峪虽“负固不服”,但也汲取了原先成氏、史氏的教训,委曲求全,不与官府正面对抗,还是与峪内其他七村一起每年支应负担着本村的一份税赋、摊派、杂役,如此这样一直到41年后的清道光六年(1826年),在店头紫竹林内又重刻树立了一通风峪八村《定规碑》。该碑碑文与太山龙泉寺乾隆五十年所立的《定规碑》记载的内容、年代、立碑人名录等都一样,唯有一句话表述不同,那就是风峪八村每年向县衙所支应摊派的物质、徭役“风峪八村慷慨乐从”,删去了龙泉寺《定规碑》中“独程家峪负固不服”的文字。
磐石上开凿的石窟
程家峪古村命运多舛,但至今一直传承着淳朴、节俭、勤劳、善良、好客的村风。
程家峪古村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村口20世纪70年代新修的道路拐弯处,屹立着一尊元代的蹲式石狮,在进村的主要石阶道口与对面的井儿沟口,有一座横空架设的石拱单孔龙桥,承载着风峪八景之一的“龙桥月照”人文景观,在桥的北岸灰岩上也矗立着一尊明代的石狮;在古村的中心位置,有一座下层为砖石碹三间窑洞,上层为砖木结构的真武庙,庙的对面是一座戏台,用于酬神演剧,娱神又娱人;在村东的主要街道旁有一棵老干虬枝、枝叶繁茂的沧桑唐槐,在真武庙东南角和村中还有树龄达300年以上的槐树3棵;距古村西南3公里的方山转圈崖沟中,原始栝松林的蓊郁下,有一处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相辅相成的好去处——唐代在一块磐石上开凿的三个石窟;在村域石板沟有罕见的祆教石刻造像三帧;在村中还有一座五道庙、三座山神庙,而且还遗存有农耕文明之际村民所使用的石臼、石磨、石碾子、大小碌碡、火坑、地道、嘹望洞等生产生活用具和具有古代军事防御功能的设施等。
民俗文化方面,至今流传着农历六月十八“抬神祈雨”的民俗和“力大无穷侯善友”“女娲足迹石”等民间传说。
程家峪古村是建在距晋阳古城6公里西大门上的要冲之地和驿道旁的聚落,与晋阳文化息息相关,因此成为晋阳军事、农耕、宗教、祭祀等文化的载体。程家峪村始建于唐代,迄今有1300余年的历史。2016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文物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定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