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
2021-06-20屈梦夏
屈梦夏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文中的开元通宝,即唐代货币。唐初沿用隋五铢,其轻小且淆杂。唐朝局势稳定后,为适应其统治需要,于武德四年,颁诏废五铢钱,由唐高祖李渊亲自主导,给事中欧阳询监制,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最初的开元通宝由欧阳询题写,面文“开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作为唐代第一种货币的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290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意指通行宝货。在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可以说,开元通宝钱,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财宝观念的增强。
唐朝初期的开元通宝外廓较细,文字精美。从质地上看,主要采用青铜和白铜,廓整,面、背肉好,钱文深刻清晰,铜质纯净,铸造精良。从形体上看,钱径24毫米至25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质量为3.7克至4.2克之间,集中于4克。从钱文上看,“开元通宝”笔画端庄,“开”字间架匀称;“元”字首画为一短横,次画长横左挑;“通”字的“辶”呈三撇状,“甬”部上笔开口较大;“寳”字“貝”部内为两短横,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钱背光背无文。由于年代较远,出土钱币较多,故大多表面有锈,磨损严重。
中唐以后外廓变宽变粗。从质地上看,盛唐开元主要采用青铜和紫铜鑄造,面、廓更加精细。从钱文上看,相比初唐,盛唐的钱文变得更加纤细,整个字体比初唐更加标准,但少了初唐开元字体的灵动与活泼。
唐朝晚期,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粗糙。相比初唐开元通宝的统一,该时期各地铸钱工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多数周廓偏斜,铸文模糊。此外,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
总体来说,开元通宝发行量很大,沿用时间较长,大多数普通版本的价值并不算太高,但在中国钱币史上,其“通宝”二字沿用至近代,文字重量形制也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