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比里亚媒体视野中的中非关系

2021-06-20李霞孔蕾

对外传播 2021年4期
关键词:利比里亚媒体

李霞 孔蕾

【内容提要】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非关系逐渐成为媒体和国际社会的热议话题。在这一背景下,非洲媒体视野下的中非关系更值得关注。从报道频次、报道热点、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利比里亚媒体视野下的中非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利比里亚媒体近年来对中非关系的关切度逐渐提升,关注焦点集中在中非合作中的政治、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议题。在这些议题上,利比里亚媒体总体持积极态度,但仍有负面报道,主要涉及资源、债务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地缘扩张、投资等问题,这些负面报道一方面受西方媒体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射出利比里亚自身的顾虑。虽然中非关系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负面声音也不容忽视。要让非洲媒体更多地倾听中国声音,还需要增强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并且有针对性地创新对非话语体系。

【关键词】利比里亚 媒体 中非关系

当前,中非关系进展如火如荼,引起了媒体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视野中的中非关系研究已然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从既有研究看,研究对象多为西方媒体和非洲媒体。其中,以路透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为主的西方媒体倾向于扭曲中非关系,塑造中非关系的负面形象,企图遏制中非关系的正常发展。对比西方媒体,以尼日利亚、南非、埃及等国家为主的非洲当地媒体对中非关系的报道态度更为积极客观。相对于研究西方媒体视野中的中非关系,对非洲媒体视野下的中非关系研究更有意义和针对性。而目前多数研究主要采用典型例证的方法,观察不够全面;或使用语料库方法对多个国家的报道进行分析,不够深入。鉴于此,本文使用数据驱动的文本分析方法,将中非关系主题下的所有报道纳入考察范围,从报道频次、报道热点、情感态度等方面分析利比里亚媒体视野中的中非关系。

一、中利关系

利比里亚位于非洲西部,官方语言为英语。作为一个农业国,其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援助,主要援助方为美国,近年来受中国援助较多。利比里亚与中国的外交关系较为曲折。1977年2月,中利首次建交,之后中利关系几经反复,到2003年10月,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近年来,利比里亚与中国的交往合作日渐加深。2018年9月,利比里亚总统维阿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双边会晤,表示利比里亚期望加入“一带一路”倡议。2019年4月,利比里亚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在这一发展态势下,研究利比里亚媒体视野下的中非关系对中利以及中非长期稳定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料来源及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非洲头版》、《每日观察报》、利比里亚通讯社、《新晨报》四家媒体,其中《非洲头版》报道50篇,《每日观察报》报道46篇,利比里亚通讯社报道41篇,《新晨报》报道36篇。(在收集利比里亚通讯社报道时,官方网站报道从2018年开始显示,所以本文对利比里亚通讯社的研究数据始于2018年。)其中,《非洲头版》《每日观察报》《新晨报》都是利比里亚的主流媒体,流通量大,为私人报纸;利比里亚通讯社是政府官方通讯社。语料收集以“中国-非洲”(China-Africa)为检索词,提取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这些媒体中与中非关系有关的报道,从报道频次、报道热点、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来探寻利比里亚媒体视野下的中非关系。

三、數据统计及分析

(一)报道频次变化

报道频次可以直观反映利比里亚媒体对中非关系的关注度。

图1显示,2014年之前,利比里亚媒体对中非关系几乎没有关注。2014年至2017年,报道频次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这主要与中国对埃博拉疫情的援助及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的举办有关。到2018年,报道频次大幅增加,报道集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包括总统维阿参加峰会及会后两国达成的合作成果,体现了利比里亚媒体对北京峰会的期待和关注。受北京峰会影响,2019年,四家媒体对中非关系持续关注,其报道频次相对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从报道频次看,2015年的约翰内斯堡峰会远没有2018年北京峰会受到的关注度高。这说明随着中非合作不断发展,其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在北京峰会上,利比里亚也取得了多项合作协议,媒体关注度自然提升。在这种趋势下,利比里亚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交往,对中非关系的关注也随之增加。

总体而言,重要会议的举办和重要事件的发生是提升中非关系关注度的关键因素,要不断增加关注度,还需要政府大力实施有利于中非发展的重大举措,并做好对外传播。

(二)关注热点

对关注热点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利比里亚媒体普遍关注的热点议题。图2是基于利比里亚四家媒体数据库做出的词云图,字体越大表明出现频率越高。通过观察词云图可以看出,除了与话题直接关联的词汇,如“中国”“利比里亚”“非洲”“中国人”“非洲人”(China, Liberia, Africa, Chinese, African)等,最凸显的议题是“发展”(development)与“合作”(cooperation)。具体来说,利比里亚媒体对发展与合作的关注体现在“政治外交”(president,government,minister)、“经济建设”(economic,trade,investment)、“基础设施”(project,road,infrastructure)等领域。

1. 侧重政治外交与两国关系

高频词“总统”(p r e s i d e n t)、“政府”(government)、“部长/大臣”(minister)、“维阿”(Weah)、“政策”(policy)等说明利比里亚媒体关注两国间的政治往来。相关表述主要涉及政治立场的表明、两国政府间的往来、中国对非洲的举措等,如“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中非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合作”(commitment to the One-China Policy, and China-Africa joint collaboratio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蒙罗维亚市政府和青岛市政府签署缔结友好城市关系谅解备忘录”(The Monrovia City Government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of Qingdao have signed 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to establish a sister-city relationship)、“中国决定在非洲开展50个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项目”(China has decided to undertake 50 projects for gree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Africa)。利比里亚坚定的政治立场及两国间的政治往来显示了利比里亚对加强中利关系的决心,这对中利及中非关系的发展尤为重要。

2. 侧重经济建设

高频词“经济”(economic)、“贸易”(trade)、“投资”(investment)、“贫困”(poverty)等都说明利比里亚媒体对经济的关注。相关报道如“利中关系在贸易上有显著进展”(Liberia-China relation has seen a significant growth in trade)、“中国支持利比里亚实现其扶贫政策,帮助利比里亚普通民众脱贫致富”(China stands ready to support Liberia in achieving its ProPoor policy aimed at moving ordinary Liberians from the state of poverty to prosperity.)。可以看出,利比里亚媒体肯定中国对其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这也有利于中利及中非关系进一步发展。

3. 侧重基础设施建设

高频词“项目”(project)、“道路”(road)、“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等说明利比里亚媒体关注中国对利比里亚的基础设施援建,如“中国为利提供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即将完工的部长综合大楼等”(China has given Liberia numerous infrastructural developments, including the soon-to-finish Ministerial Complex)。可以看出,利比里亚媒体对中国基础设施援建的认可,这有利于在利比里亚民众中建立一个正面的中国形象。

4. 关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高频词“北京”(Beijing)、“中非合作论坛”(FOCAC)、“论坛”(forum)、“峰会”(summit)说明了利比里亚媒体对中非合作论坛及北京峰会的关注,尤其是峰会期间两国达成的合作,如“签署两项总额5400万美元的合作协议”(signed two cooperation agreements totaling US$54 million),体现了利比里亚媒体期待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加深两国关系的发展与合作。

5. 其他

图2中的一些边缘词汇也能反映出利比里亚媒体关注的非主流议题。“文化的”(cultural)、“教育”(education)、“奖学金”(scholarship)等显示出利比里亚媒体对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关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教育、文化领域的交流深化,有利于为两国友好关系增加活力。

总的来看,利比里亚媒体对中非关系有着较全方位的关注,报道领域比较全面,这有利于在利比里亚民众中构建一个立体、正面、合作共赢的中非关系。

(三)情感分析

情感分析可以观察利比里亚各媒体对中非关系的态度及其变化(图3),本文在分析时使用十级情感分析(情感值最高为5,最低为-5,情感正值越高,态度越积极)。

从图3可以看出,利比里亚四家媒体对中非关系态度总体比较积极,各媒体历年报道均为正值。这体现了利比里亚对中非合作发展的肯定。从年度变化来看,利比里亚通讯社情感值最为积极;而《非洲头版》近四年情感值不稳定,2018年情感值最低;《每日观察报》总体情感值较高,但有所波动,2017年情感值最低;《新晨报》情感值相对较高,近几年有所降低,2019年情感值最低。

四家媒体对中非关系态度总体比较积极,但也存在消极话语,下面我们重点关注四家媒体中的消极话语,并对这些话语进行分析和分类。

掠夺(scramble)、新殖民主义(neo-colonialist)是利比里亚媒体出现最为高频的消极词汇,认为中国对非举措是为了掠夺其矿产资源,实行“新殖民主义”。相关报道借《纽约时报》封面印着“中国是世界上新的殖民大国吗”(IS China the Worlds New Colonial Power?)来佐证其言论,媒体转载和引用有其特殊目的和用意,很多情况下是借“权威他方”表达自己立场,来影响公众认识。对这样的负面话语,要尤其警觉。

“债务陷阱外交”(debt trap diplomacy)、“掠夺性贷款”(predatory loans)、“武器化资本”(weaponizing capital)等也是利比里亚媒体出现的高频消极话语,认为中国通过提供借贷,让一些国家背上沉重负担,借此控制其政治主权。

深入分析文本发现,“新殖民主义”及“债务陷阱”等负面议题集中出现在一篇题为《美国参议员的一封信引起争论》(US Senators Letter Opens Debate)的报道中。这封信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之前发出,把中国刻画成一个“掠夺者”形象,意图破坏中非关系,阻碍中非合作,而利比里亚媒体转发这封信,容易误导民众认知,加深对中国的不信任。

其它高频消极词汇如“资本过剩”(capital glut)、“金融动荡”(financial instability)等主要针对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及动机。相关报道指出中国产能过剩、资本外流等问题严重,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维持经济增长,并进行地缘和企业扩张。而大规模镇压劳工运动(massive crackdown on labor activism)、拘留(custody)、夸大(inflated)等主要涉及“一带一路”倡议出现的劳工维权及投资数据等问题。这些负面议题集中出现在一篇题为《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国“一带一路”倡议》(A critical look at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的报道中。这篇报道来源于美国私人报纸《每月評论》,还引用了《金融时报》、路透社等媒体的相关报道佐证其言论,把“一带一路”倡议定义为一项有缺陷的战略,试图构建中国经济的负面形象,怀疑中国对非洲经济贡献的潜能。

可以看出,利比里亚媒体的负面报道很大程度上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影响,有时这些媒体声音互相映衬,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负面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公众认知。与西方媒体相比,我国媒体话语权还相对势微。加强中国媒体话语权,寻求有效话语传播渠道,传递好中国声音,这对中非关系向善发展尤其重要。

四、结语

本文对利比里亚媒体报道的分析显示,利比里亚媒体近年来对中非关系的关切度逐渐提高,关注领域较全面,总体态度也比较积极,但负面报道的存在警示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根据非洲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关注热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对非交流,精耕细作,增强中非互信;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国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创新话语体系,重新阐释中国对非举措,夯实社会和民意基础。

本文得到山东省高等学校“数字人文与外语研究”青年创新团队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儒学海外传播文本数据库建设及传播话语研究”(项目编号17AYY006)的资助。

李霞系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孔蕾系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编:李倩

猜你喜欢

利比里亚媒体
利比里亚新总统就职用中文说“谢谢”
中国第五支驻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获“利比里亚国家傑出贡献奖”
重农抑商与社会稳定发展研究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他信现身利比里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