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党更替语境下“一带一路”倡议差异化的阐释与启示

2021-06-20吴明华岳慧

对外传播 2021年4期
关键词:倡议菲律宾一带一路

吴明华 岳慧

【内容提要】《马尼拉公报》在政党更替语境下塑造的中国形象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媒体所呈现的话语很大程度上就是各自政府及其官方代表对此议题态度的媒介化呈现。在“一带一路”倡议被阐释、加工的过程中,两届政府形成了鲜明的对华态度,塑造“积极的菲律宾”和“消极的中国”的界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利用不同主体、不同话题的关注度,探寻对外传播新空间与新策略,真正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跨越式升级。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菲律宾 文化话语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吸引了全球关注,为阐述中国理念和塑造负责任的国际形象提供了平台。然而,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2010-2016)由于南海争端,在双边关系上呈现紧张和对抗的局面,菲律宾视中国为“亚太安全的潜在威胁者”。2016年杜特尔特上台后,中菲关系走出南海仲裁案的低谷,菲律宾媒体称中菲关系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一、文化话语视域下“一带一路”倡议

出于对西方话语体系的学术反思,同时顺应国际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和潮流,国际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知识活动和多元的学术体系,这一体系或范式称为“文化话语研究”。①在文化话语研究框架中,话语是指运用语言以及其他符号的多元事物交叉的交际现象或事件。话语既不是孤立的文本,也不是抽象的结构,而是动态的、整体辩证的社会现象,强调从文化自觉和文化政治的高度,去探索社会言语交际事件的文化特点、文化困境和文化变革。②文化话语研究的生产主体更加多元化,引用、借用的主体超越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的界限,包含越来越多的基于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其次,基于人类话语具有不同文化和跨文化关系的基本观点,它的研究体系是文化开放、多元的,并以此为方向和原则不断向前拓展。除此之外,它还是一种文化政治的工具,凸显话语的文化异质性(文化身份、东西方不平等权势关系)并对其采取明确的文化政治立场(维护民族文化利益、人类和谐共存)。在研究方法上,文化话语研究提出了一套总体分析框架,强调整体全面、辩证统一、动态发展地研究话语,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形式、历史和社会关系、目的与后果等方面提出操作性较强的话语研究问题作为研究实践指导。

目前各学科的学者都做了较多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包括对外传播的策略性分析、重大意义的解读及具体实施路径的讨论等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目前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仍然摆脱不了方法论上的民族主义,③仍然没能摆脱传统的对外传播的思维框架,在全球化和合作语境下思考“一带一路”中的传播问题。此外,对于“一带一路”动态发展的研究较为薄弱,多是在较短的时间段内考察媒介话语的表述特征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因此,本文从话语主体、形式、内容及历史和社会因素等文化话语分析视角,对菲律宾两届政党更替前后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差异化阐释进行批判性分析,这对助力下一阶段的合作深化具有意义。

二、“一带一路”倡议文化话语分析

本文选取菲律宾历史最久、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日报《马尼拉公报》为检索对象,通过道琼斯Factiva数据库检索,以One Belt One Road(OBOR)、Belt Road Initiative(BRI)、the New Silk Road等为关键词,时间界定在2013年10月3日到2020年10月3日进行检索。通过对文本内容和主题的筛选,得到有效样本共187篇,其中阿基诺三世政府26篇,杜特尔特政府161篇。

(一)阿基诺三世政府时期文化话语建构特征

阿基诺三世政府时期,《马尼拉公報》中涉及“一带一路”倡议报道较少,大多集中在“高政治领域”内,中菲南海争端较大地影响报道倾向,态度也相对负面。在话语主体、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1.话语主体刻意选择,议题呈现明显的倾向性

话语主体掌握了对事实进行定义、设定解释框架的主动权,进而影响受众认知。研究发现,阿基诺政府时期的《马尼拉公报》对话语主体进行了刻意选择。在总计40次的引用中,来自中国的话语主体仅占15%,且多是描述性话语的消息和通讯。而来自菲律宾的话语主体占52%,来自美、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则占33%。报道体裁多为社论,引用菲律宾时任官员、专家等人的观点,带有强烈的观点倾向和感情色彩。例如,在2015年4月19日发表的《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一文引用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论述,“中国利用其庞大的规模和势力迫使其他国家处于从属地位,这也是美国关注南海问题的原因”,借以塑造了一个“欺凌扩张”的中国形象。

2.话语形式多隐喻,呈现他者化倾向

从隐喻的使用形式来考察阿基诺政府时期《马尼拉公报》的话语表达,可以发现隐藏在菲律宾媒体中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与建构。研究发现,阿基诺三世政府时期的媒体报道主要偏向于菲律宾自身的历史以及定型化的经验来建构“一带一路”的意义联想,呈现出他者化倾向。这一时期主要使用攻击隐喻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把中国称为“超级大国”、“亚洲巨人”等,视中国为“超越国际法的区域霸权国”。例如,在2014年11月30日发表的《中国仍然充当邻里欺凌者吗?》报道中,使用“欺凌、挑衅和逼迫邻居”等话语,指责中国是“威胁者”或“敌人”,建构“欺凌扩张、无理无法与横行霸道”的中国形象和“热爱和平、合理合法与弱小可怜”的菲律宾形象。

3.话语态度偏消极,契合政治需要

从话语内容来看,两届政府中《马尼拉公报》多以展现强大中国形象的政治报道和关注中国经济影响的经济报道为主,文化和社会报道的内容较少。阿基诺三世政府时期总计26篇的新闻报道中,表现出中性情感倾向的15篇,带有消极情感倾向的10篇,而积极情感倾向的仅1篇。阿基诺三世政府时期媒体报道运用特定的话语影响受众认知判断,建构出利益冲突和军事威胁的中国形象,影响受众脑海中的“主观事实”,潜移默化地影响舆论。

(二)杜特尔特政府时期文化话语建构特征

伴随着菲律宾国内社会政治语境的变迁,《马尼拉公报》在对话语主体、话语形式、话语内容的选择呈现也发生变化。杜特尔特政府时期报道数量稳定,报道内容丰富,包含“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措施和执行落地。

1.话语主体日趋多元,议题分配尚不均衡

杜特尔特时期《马尼拉公报》中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主体日趋多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军事五个方面,经济方面的报道数量较多。这一时期报道中,引用中国的话语主体占比上升,较多援引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内容作为背景材料,菲律宾和美、日等国家的话语主体有所下降。在共计174次的引用中,来自菲方的话语主体占53%,来自中国的话语主体占35%,来自美、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占12%,且引用美、日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话语内容也更丰富,提供了多方观点作为参考。例如,在2018年11月2日的《共同开创中菲关系的新未来》一文中引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国和菲律宾进行对话协商,妥善处理南海问题,雨后我们的关系已经见到彩虹”,话语主体更加具有说服力,为双边对话预热和确定访谈基调起到了重要作用。

2.援引防御隐喻,塑造自身合法性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报道中多使用“连接”“梦想”“道路”等词语,体现出对“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发展理念的认同,塑造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中国形象。但隐喻起着重要的意义建构作用,援引防御隐喻,塑造自身在南海争端上的“守法者”形象。南海问题仍然是中菲双方的敏感话题,《马尼拉公报》援引美联社和《纽约时报》等报道,塑造菲律宾自身在南海的合法性。防御主体是以菲律宾为代表的积极的“我们”,防御对象暗指以中国为代表的消极的“他们”,隐喻中国是自由、权益等价值的“破坏者”。在2017年3月31日发表的《杜特尔特:菲律宾没有在南海投降的声明》中使用“最好的友谊、忠实的朋友”等短语,隐喻菲律宾是被侵犯、被欺负的“弱国”。

3.客观态度占主流,紧密结合本国及国际局势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总计161篇的新闻报道中,以中性情感倾向为主的标题有113篇,占比70%。积极情感倾向的标题有43篇,占比27%,体现对中国政治发展与经济改革的肯定,表示菲律宾受益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消极情感倾向的标题共5篇,占3%,担忧南海的主权问题以及“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前景。杜特尔特政府时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正面表述越来越多,聚焦中菲两国的经济合作发展,强调中国的主导性。带有消极情感倾向的报道明显有所下降,对于“一带一路”报道也更加客观。杜特尔特政府时期媒介话语不断转换,暂时搁置南海主权,跟随本国及国际局势,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寻求中国帮助解决经济贸易和投资等问题,加强双边合作。《马尼拉公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引用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的话语,进一步强调中菲友好和睦的关系,中国会优先向菲律宾提供疫苗,扩大两国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复苏过程中的可持续增长领域的合作。

三、政党更替下历史和社会因素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阐释差异化的影响

(一)盟国管控与利益站位的选择

从宏观动态的历史背景出发,发现两届政府的话语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变化。阿基诺三世政府时期,作为美式民主在亚洲的窗口,菲律宾在政治体系、语言文化以及媒介制度等方面也深受美國的影响。美国构建的成熟的盟国管控机制,成功约束了阿基诺三世政府的对华政策,防止菲律宾的外交政策偏离美国轨道。④菲律宾媒介制度相对复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强势媒体的话语霸权,影响其议题的选择和情感的倾向。

在杜特尔特政府时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菲律宾的“大建特建”计划进行积极的对接。同时,随着世界政治新一轮的深刻变革,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构成了新一轮国际权力转移的基本现实图景,中国的角色开始从边缘型的参与者向引导型的管理者转换。杜特尔特政府也需要考虑崛起的中国引起的地缘政治变局及对国际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联美制华与求同存异的战略

从阿基诺三世政府和杜特尔特政府所处的社会因素分析,可以探索特定语境下话语的使用。阿基诺三世政府时期,2012年的领土争端对峙是中菲政治关系的转折点,南海仲裁后中菲关系只能用“喜忧参半”来形容。菲律宾对中国采取“接触加遏制”的双重手段,严重激化了与中国的矛盾,中菲关系整体趋势不断恶化。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试图从上一届政府的亲美态度向“大国平衡”回调,寻求“高政治领域”的利益诉求与“低政治领域”的理性合作,新政策表现出务实性、独立性以及大国平衡性三大特点,⑤远离美国、对华友好构成了其外交的典型特征。尽管南海问题仍是两国交往的障碍,但杜特尔特政府认识到维持南海处理的现状,维护和增强两国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不仅符合菲律宾当前的现实国情,同时还可以交换到最大的利益,与中国的“双轨思路”大致吻合。

四、政党更替语境下对“一带一路”倡议差异化阐释的启示

《马尼拉公报》在政党更替语境下塑造的中国形象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媒体所呈现的话语很大程度上就是各自政府及其官方代表对此议题态度的媒介化呈现。在“一带一路”倡议被阐释、加工的过程中,两届政府形成了鲜明的对华态度,塑造“积极的菲律宾”和“消极的中国”的界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中菲未来在南海地区局势仍不明朗,但杜特尔特政府开展“大国平衡”外交常用的手段,为中菲关系进一步拓展赢得了回旋的空间。

值得指出的是,菲律宾的个案研究证实“低政治领域”的经济贸易,容易成为打开不同国家和地区友好交往的第一步,也易被他国所理解与接受。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阶段,“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也应转向传播新阶段。⑥未来随着我国的国际多边合作不断加深,中国作为世界秩序引导者和管理者,要在多元差异的价值体系中求同存异,促进民心相通,对于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利用不同主体、不同话题的关注度,探寻对外传播新空间与新策略,真正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跨越式升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规划一般项目“‘建设性冲突视域下东盟国家媒介话语中的中国文化想象研究”(项目编号:20BXW005),以及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新闻漫画对冲突事件的话语表征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8CDJSK07PT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吴明华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岳慧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注释」

①施旭:《文化话语研究简介》,《中国外语》2013年第3期。

②施旭、陈珏:《文化话语视域下的民族文学及其研究——发展道路上的新问题、新策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③赵永华、王硕:《全球治理视域下“一带一路”的媒体合作:理论、框架与路径》,《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9期。

④聂文娟:《美国盟国管控机制与菲律宾对华政策调整》,《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3期。

⑤张宇权、洪晓文:《杜特尔特政府对华政策调整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6年第12期。

⑥王璟璇、刘琦、潘玥:《“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初探》,《对外传播》2020年第5期。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倡议菲律宾一带一路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变成什么好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