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新趋势
2021-06-20韩飞胡淼
韩飞 胡淼
【内容提要】纪录片作为实施国家传播战略中的重要载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借助纪录片这一重要媒介文本实现“走出去”,成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构的迫切需求。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在互联网势能、新技术手段等多元动能的促进中,中国纪录片在传播实践中积极进行内容与话语调试,连接多元动能要素,在内容、话语、形式等各个方面不断开拓与创新,在国际传播中呈现出新景观与新趋势。
【关键词】纪录片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动能 趋势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依托具体的内容和媒介抓手,需要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①纪录片作为一种以非虚构为原则、视听结合的话语媒介,有着天然的以“真实感”为核心的美学意识形态特质,具备较强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易于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在国际传播、人文交流和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上起到独特作用。在影视节目国际传播的三驾马车中,相对于影视剧传播范围的有限和新闻节目的意识形态桎梏,国际受众对我国纪录片作品认可度最高,②因而在国际传播中常被认为处于“排头兵”的地位。
当下,纪录片在当前传播语境下被委以重任,成为国家传播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在不断密集的传播实践中进行内容和话语调试,连接更多动能要素。具体而言,纪录片关于“一带一路”的影像建构,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成为纪录片的传播主题和使命,也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传播观念和内容升级策略;纪录片合作传播的常态化催生叙事方式变化,“自我”“他者”的视角和价值的博弈互动让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从“独角戏”走向“大合唱”;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化的对外传播话语,成为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和博弈场。与此同时,随着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价值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国家力量通过机制与平台建设等系列具体且隐形的手段,进一步主导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新技术手段革新促进了纪录片形态创新,为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向国际注入更多生命力;而在纪录片的“网生时代”到来的当下,互联网作为新兴动能要素加快了中国纪录片的全球流通。
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视野下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话语调试
1.“一带一路”的影像建构:从“大写意”到“工笔画”
2018年8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讲话时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扎实推进,以及沿线国家之间合作与对话不断深入,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的纪录片类型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呈现出从综合性的“大写意”到多元化的“工笔画”转向的创作特点。相关题材纪录片以“一带一路”为主题,或聚焦于一则生命故事,或撷取沿线国家的共通元素。不仅在主题选择上更为灵活多元,且切口更小,以更为具体、细腻的方式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内涵与现实意义。纪录片《“一带一路”上的智者》借助31个国家86位学者的视角,从学术角度呈现“一带一路”研究成果。《客家新丝路(第二季)》选取“一带一路”上的客家人作为记录主体,展现客家人的精神风貌,描摹客家人与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族群对话与文化融合。《从长安到罗马》以短小精悍的体例,运用“双城记”的平行视角,讲述长安与罗马这两个丝绸之路起点和终点城市背后的文明传奇。此外,《共筑未来》《共同命运》皆以小故事阐释大倡议、大命题,立体化呈现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
当下,“一带一路”已成為中国纪录片重要的产业生长空间,丰富了中国纪录片的题材和内容选择。“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开始从宏观政论阐释转向微观故事叙述,对细节进行精雕细琢,这是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的有力体现,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深描。
2.纪录片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从观念输出到同频共振
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作为一种对外话语和中国方案以纪录片为媒介进行阐释和输出,同时成为中国纪录片传播观念和策略升级的体现。
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越来越注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化表达,更加关注人类与文化、人类与世界的共同命题。例如北京世园会的主题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探寻多种中国植物的生命旅程,讲述它们影响世界的故事。中外合作纪录片《被点亮的星球》通过关注人类共同生存的自然环境,呼吁构建人类共同家园与共同未来。医疗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全景化展现了世界医疗科技变革与人类光辉历程,作者探访多国,叙述了一部与疾病抗争的人类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则将目光聚焦于教育,通过对多个国家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重新审视人类的教育哲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五洲传播中心、探索传媒集团、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新冠肺炎:与魔鬼的战斗》,关注中国抗疫斗争,展现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大国担当,同时为世界抗疫提供经验和方案参考。以中、意两国共同抗击疫情为主题的纪录片《我们在一起——中意携手同心抗“疫”》以真实影像素材,用事实说话,彰显中国为全球共同抗“疫”注入的中国力量与中国方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念的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另一个维度提升纪录片的价值,丰富纪录片的意义与内涵。而纪录片的媒介属性,又使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得以传播。中国纪录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传播框架下走向同频共振,这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3.两种话语的博弈互动: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随着中外合作传播走向深入,纪录片的合作模式、叙事方式也产生了变化与升级。在“自我”视角基础上,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加入了更多“他者叙事”,即通过他者主体讲述中国故事。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从主体到话语,乃至表征内容,逐渐实现了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角色转变,尤其是以“一带一路”题材的优秀纪录片为代表,实现了“他者”与“自我”的互动,甚至更多借助“他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这也是一种传播观念和策略的转型。
2019年,“他者”视角在国际传播类纪录片创作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回访拍摄,其二为中外合拍。其中,回访拍摄类纪录片借助历史中的“他者”视角在纵向比较视野中呈现中国变化。中外合拍纪录片则往往是在“‘他者与‘自我相互凝视与感知、互为参照进程中共同完成的智力成果”。③
基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代背景,2019年涌现了许多以回访拍摄为主要形式的纪录片。此类纪录片在史料、历史线索基础上,通过国外视角对中国变化、中国故事进行历时性呈现。比如《从〈中国〉到中国》借助来自意大利、法国、美国和日本四国国际友人的视角,重觅40年前拍摄的中国影像中出现的人与景,用新、旧两种画面的形式呈现中国40多年的变迁。纪录片《彩色新中国》也是基于70年前中、苏合拍的影像资料,从彩色素材中选取部分特定的对象城市,重返故地,寻访亲历者,重温70年前的记忆。
当下,纪录片的合作传播已成为一种新常态,中外合拍类的纪录片在数量上不断增多,题材越来越丰富,合拍国家也越来越多元化。其中2019年至2020年有《世界上最大的生日庆典》(中、美、英),《论语导读》《留法百年》《风筝·风筝》(中、法),《这里是中国(第二、三季)》(中、俄),《中国故事(第二季)》(中、日),《光阴的故事——中柬情谊》(中、柬),《从长安到罗马》(第一、二季)(中、意),《星空瞰华夏》(中、美、英),《秘境星球》(中、新西兰、法、美)等。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高低语境文化”这一概念,文化传播在相同语境下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处于相同语境下的受众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因此,通过“他者”视角向他国、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相比于单一的自我陈述会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由于“自我”与“他者”代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国际传播中,不同价值观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推动多元视角的形成,从而达到某种话语平衡。
4.纪录影像作为话语博弈场
“作为话语权力关系运作的产物”,④在中国与西方的话语权力博弈中,纪录片对于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价值。中、西方两种话语权力代表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这将呈现在各自的选择角度、叙事策略、创作理念等方面。
在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发展进程中,纪录片更是作为一种影像话语,助力国家外交和国际话语权争夺,成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新亮点与新趋势。2019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连续播出了两部以新疆反恐为主题的纪录片,即《中国新疆 反恐前沿》《幕后黑手——“东伊运”与新疆暴恐》,在国际舆论场中引起强烈反响。这两部纪录片,不仅有力回应并反驳了国外媒体对中国新疆的错误报道、不实言论,同时也鼓舞了其他国家积极发声,支持中国在新疆的反恐政策,成为中国纪录片作为影像话语主动进行议程设置、有力驳斥国际舆论场中不实言论、缓解东西方话语权失衡状态的典型代表。2020年,CGTN推出纪录片《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第三次将镜头对准敏感的新疆反恐话题,披露大量珍贵影像,呈现了中国为维护新疆稳定和发展大局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翻译成多国语言在海外传播,获得第十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国际传播奖。另一部英文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迅速推出,以国际话语平实讲述武汉抗疫历程,分享医护工作者和武汉市民英勇抗疫的故事,改善了国外部分观众对于中国疫情防控的印象。
随着中、西方纪录片合作传播步入常态,两种话语通过纪录片合拍实现了对话,并在动态的话语场域中互为建构与融合,促进了权力话语的再平衡。在这种场域中生成的国家形象,也将更为真实客观。
二、多元动能助推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
1.国家力量主导下的纪录片国际传播机制与平台建设
随着纪录片的多元功能与传播价值的日益凸显,国家对利用纪录片建构主流意识形态、塑造国家形象、传播民族文化的诉求也日趋强化,国家力量以更多元具体的方式参与到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中,成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方面的隐形主导力量。
2019年,在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下,中国传媒大学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简称BriDoc),即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BriDoc基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合作为主要特色,致力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纪录片人才、题材作品、传播渠道、资金等资源的聚合与分享,通过多种合作形式构筑一个多边型、智库型、机制性国际合作平台,现已被纳入中央批准的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是唯一一个被纳入清单的以纪录片国际合作为特色的机制性平台。
在平台搭建和机制建立上,国家支持非官方机构打造顶级平台,聚合国际一流行业资源,从而升级国际传播理念与策略。国家力量在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机制和平台建设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力量,“国家日益明确的意识形态主导的多元功能诉求”⑤也成为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核心动能要素。
2.新技术赋能下的形态创新
数字化发展与技术革新对于纪录片文本形态的影响,助推了纪录片的国际化进程,从而促进了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纪录片利用新技术实现本体创新,内容的新颖与多元为观者带来效果更佳的视听体验。如对延时、航拍、水下拍摄、显微拍摄等摄制技术的利用,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呈现出更多元、生动的画面。2020年,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三季)》采用航拍手段,延续和升级前两季的“鸟瞰美学”体验,从全新的空中视角对中国的自然、人文和生态进行全景式呈现;《风味人间》系列运用显微、红外等拍摄手段打造美食奇观。《大工告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过三维图像和动画建模等计算机动画(CG)技术的运用,对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进行了全景化呈现。《古墓派 互动季》则以交互形式打造沉浸式體验,探索产品与用户的深度勾连。
“技术革新促进着纪录片在功能与美学上的革新。”⑥内容形态上的创新与多元,形式上的国际化与新颖化,都会给纪录片注入生命力,推动纪录片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实现全球化语境下的互动对话。
3.中国纪录片的全球流通:互联网媒体再发力
在媒体融合与技术驱动下,纪录片的“网生时代”到来。新媒体巨头不再甘作单纯的传播渠道,而是通过中外合作、联合出品、自制等向内容的前端迈进。伴随新媒体的进场,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文本和主体也泛化到全媒体领域。《功夫学徒第二季 走读中国》《与古为友》等纪录片都有新媒体与国际顶级机构合作的背景。腾讯视频自制纪录片《风味原产地》系列一经推出,便由奈飞买断全球版权,并在全球5大洲190多个国家和地区配置20多种语言字幕同步上线,中华美食文化以纪录片为媒介实现全球传播。在未来发展中,随着互联网在纪录片产业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以网络视频媒体为制播主体、以商业化方式对接国际互联网平台,并借助纪录片实现国际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将会成为新趋势。
新媒体平台的纪录片制播更加强调商业导向,重视国际合作与联合出品,这种方式一方面为国内平台提供了优质内容资源和国际制作团队力量,也变相促进了中国纪录片在合作生产中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走出去”。在内容上,新媒体纪录片进一步去意识形态化,题材和视野更加国际,让产品更具全球流通属性。随着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进一步融入世界,网络纪录片的国际意识与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互文与互动关系。在互联网上获得广泛传播与较高话题度的纪录片《手术两百年》《生命之盐》《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稻米之路》《奶奶最懂得》《伟大诗人杜甫》《生活在世界屋脊》《变化中的中国·生活因你而火热》等,同样也是站在共同命运的角度,探索人类共享的文化价值命题,使本土影像更具世界情怀。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中国纪录片也正在通过互联网实现更好的“走出去”,从“讲好中国故事”到“讲好世界故事”,聚焦人类共同关切,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以纪录片为媒介在网络空间建构的体现。
三、结语
当前,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目标面前,纪录片已被纳入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构的重要环节,成为国家传播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致力于“走出去”的纪录片不断增多,传播观念与叙事策略的转向与优化、内容与话语的创新与调试,是中国纪录片在全球化语境中不断寻求通过有效到达与对话互动获得认同的体现。同时,以国家力量、互联网势能、新技术手段为代表的多元动能将进一步助推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实现。纪录片将继续扮演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角色,成为一道靓丽的国家名片。在未来,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实践、助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方面将拥有更多潜力和空间。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课题编号:2020M680617)、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产业化视野下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项目编号:CUC200F02)的研究成果。
韩飞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在站博士后、讲师;胡淼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19级国际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韩飞、何苏六:《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历史路径与当下迷思》,《现代传播》2020年第12期。
②胡智锋、刘俊:《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4期。
③武新宏:《21世纪中外合拍纪录片“他者”话语方式探析》,《电视研究》2018年第7期。
④刘忠波:《多重话语空间下的中国形象:以纪录片为分析对象》,《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⑤韩飞、何苏六:《新旧动能转换视野下的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当代电影》2019年第9期。
⑥王家東:《技术驱动与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发展样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年第3期。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