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基于个案的待业大学生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21-06-20陈晓东郑明磊
陈晓东 郑明磊
摘 要: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和毕业生的逐年增多,经济增速下行,就业压力也逐渐加大,就业问题更加严峻。本文以D市某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小L为个案研究对象,在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对案主的就业问题进行介入,分析其待业现状,找出待业原因,制定解决策略,最终帮助案主实现相对较满意的就业目标,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个人、家庭、朋辈等方面对大学生提出就业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工作;大学生就业;个案工作
近年来,大学生人数剧增、社会结构转型、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等因素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1]。据某机构2020年就业调查报告,参与调查的求职学生中有54%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的行动方向,从而失去了就业目标和应该努力的方向。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还在逐步发展中,该工作目前通常是由辅导员或者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来完成,但是职业规划与发展需要社会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指导,仅仅依靠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难以确保该项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本研究在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将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模式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尝试解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0世纪初,玛丽·里士满等人在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中分别以不同的方法推行“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范式,成为该理论的先导;20世纪80年代杰曼等人提出了社会工作的“生态模型”,修正侧重点在于人的观念,强调社会工作的干预焦点在于应将个人置于其生活的场景中,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与生活空间等有关个人与环境的交流活动,并从生活变迁、环境特性与调和度三个方面实施介入[2]。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人都生活在系统之中,生来就有与其环境系统互动的能力,能够从各个环境系统接收信息,也能传达信息,相互影响,这些系统包括家庭、朋辈、学校等,该理论把人的发展看作是动态持续的适应环境,并与众多系统交互的过程。对社会工作来说,将其置于所生长的环境中,优化人与系统间的关系,相信并发展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人所需资源、服务和机会联结起来,才能解决问题[3]。
二、案例呈现
(一)接触过程
案主小L与笔者相识于篮球场,为人较阳光,于2019年7月中旬毕业。2019年9月,在一次与笔者的线上沟通中,小L提起了自己学习和工作的问题,表示自己由于接受不了工作环境已经辞职,并向笔者倾诉自己现在于换工作和考研之间难以抉择。2020年2月,小L再次在线上与笔者交流时就目前的状况透露出苦恼、迷茫、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希望在就业及职业选择上得到帮助。
小L表示:“我很后悔自己之前没有考研,由于以前家里还能给些经济上的支持,所以也就没想着为生计发愁,想找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毕竟工作是一辈子的事,但是家里变故后,我现在的想法变了,现已在家待业半年,虽说家人不说什么,但是家庭经济压力加大,自己感到很无力,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本着“助人自助”的专业精神和对青年问题的关注,笔者决定尝试对小L开展一次个案工作。
(二)接案
笔者首先向小L说明了本次个案的目的在于提升其自身的就业能力,过程包括改变自身的求职价值观,找到自己的特长与天赋,提高自身的求职竞争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会给出具体意见,笔者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帮助其挖掘自身的潜力与资源,从而找到与之匹配的工作,最后给自己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小L刚开始并不清楚社会工作是做什么的,经过笔者的耐心阐述和沟通,他表示很幸运也很感激笔者为其服务。
(三)预估
1.案主资料收集
(1)案主个人基本情况。小L,男,身体健康,毕业于北方某普通二本院校工科某土木类专业,家庭條件良好,独生子女,生活比较安逸,学习成绩中等,但上大学之后开始过度玩乐、沉迷电子游戏,将学业搁置;与学校同学关系良好,爱好打篮球和电脑游戏。
(2)职业实践探索情况。案主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学校内部组织的实习,没有进行过正规的职业测评或专业实习;毕业时与同学在某施工单位签约,由于不能接受工作环境,两个月后辞职,之后在考研和换工作中徘徊,在这期间向自己感觉良好的公司投递过简历,但是最终石沉大海,待业在家。
(3)家庭状况。父母均为职工,下岗后母亲待业在家,父亲做些小本生意,生活条件较为良好。案主与其父母关系良好,平日对他的要求也是能满足则满足。案主表明接受不了工作环境想辞职回家时父母也比较支持,且父母认为:“工作得顺自己的心,家里也不缺那点钱,没必要有压力。”这样的观念或多或少在影响着案主。但是,随着案主长期待业在家,无考研行动,整天打游戏,家庭内部也开始出现些许矛盾。而引发案主改变内心想法的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家里发生了变故,生意损失严重,家庭经济压力陡然上升。小L坦言:“以前觉得家里还不着急需要我这份工作,但是现在看来,我应该独立起来。”
2.问题界定
主要问题:第一,案主心理资本较弱,长时间有焦虑、悔恨、痛苦等情绪,认为对不起家庭;第二,案主求职目标不清晰,求职能力弱,家庭变故使其求职思想和理念发生转变,但不愿接受原来的工作模式,想换一个稳定些不容易下岗的行业,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内心很迷茫。
3.原因分析
(1)个人层面。第一,案主缺乏对自我认知以及对职业世界的认知,从选专业到选工作,一直都不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在问及是否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和天赋时,小L表示:“不是很清楚,当时选专业时也没有考虑别的问题,自己主观上觉得挺好就选了。”第二,对于未来从事的行业和职业缺乏客观的认识,案主属于过度享受大学生活的一类人,沉浸于美好的大学生活中,不注重在专业工作上实践实习,没有形成对未来职业的客观认知,导致其求职时没有目标和方向,不能顺利地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场域的衔接转换[4]。第三,从众心理,案主受同学和社会环境影响尝试过考研和参加公务员考试,但是由于自身并无此意愿,缺乏动力,最终半途而废;秋招时看见同学参加招聘会,自己则毫无目标地跟风参加,为了就业而就业,最终签约了一家建筑施工类企业,工作两个月后便辞职。
(2)家庭层面。第一,案主对家庭有较强的依赖性:从小到大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几乎没有遇到过挫折,有什么事都想指望父母。第二,案主所受家庭教育理念不科学:其受到的家庭教育为“上大学就能够出人头地”“上了大学就不用学习了,可以轻松地玩耍”,这些错误理念都严重影响了他的职业观念。第三,父母缺乏对案主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和知识,该问题可以追溯到高考填报志愿[5]。当笔者问及为什么选这个专业时,小L说:“当时的分能上这个专业,然后看地方挺好,也没多想,我父母都不懂,认为走个二本的工科就挺好,以后好找工作。”可见,父母在为小L选择专业时没有科学的选择依据,只是凭借是否好就业,缺乏对行业和职业进行深入的了解,也没有考虑孩子适不适合这个专业。
(3)朋辈层面。朋辈之间不科学的观念会互相影响。作为大学期间相处时间最长的朋友和同学,他们之间的思想和价值观无疑会互相影响。小L说:“同学之间也经常交流这方面的问题,大部分认为‘钱多事少离家近是工作的最佳组合。”但实际上,作为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是很难找到这样的工作的;或者说,以应届生的身份,没有过硬的本领,绝大多数是很难达到这样一种状态的,这本身也不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只能是一种主观臆想,并非理性的分析。大家都处于相同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中,都有相似的处境,很难从同学身上获得科学指导。
综上所述,案主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自身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和对未来的规划,行动上懒惰,思想上依赖性强,具有从众心理,自身缺乏明确的目标;第二,家长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家庭教育理念不科学。鉴于此,笔者主要是从解决案主自身的问题入手制订服务计划。
(四)计划
总目标:使案主树立就业理性信念,能够独立思考,确立明确的职业规划,学会利用自身资源,拥有自主就业的能力。
分目标一:引导案主摆正求职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形成自身理性信念和动机。分目标二:使案主形成理性且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理性分析自身真实需求,发现自己的天赋、兴趣。分目标三:使案主根据需求和优势完成对自己职业的近期规划,拥有自主就业的能力。具体如表1所示。
(五)介入过程
第一次会谈:2020年2月20日。会谈中,笔者对案主表示理解与安慰,运用同理心、接纳、尊重等技巧,主要对其进行心理疏通和辅导。笔者首先表示没人能够阻止一些重大变故的发生,接着向案主分享了一些因重大变故员工失业、公司倒闭、经营困难的例子;其次,笔者提出可以利用国家最新出台的帮扶政策,解决或缓解家庭的经济危机;再次,笔者肯定了案主对家庭产生愧疚感是正常的,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青年人,理应能够承担帮助家庭的责任,但也不能将所有的责任都归结于自身,应该客观地看待該问题,摆正自己的心态。
通过对当前情况的认识与分析,笔者从案主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其心态逐渐转变,内心的焦虑也随之减少,慢慢接受了当前的状况并主动询问笔者现在应该怎么办。笔者随后向其阐述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需要形成正向的思维方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问题等。案主经过考虑后,同意了确定的目标问题,随后笔者进行了澄清,并介绍了社会工作个案的特点,阐述解决问题的主体是服务对象个人,笔者负责协助,案主同意后,双方签订口头的服务协议。
第二次会谈:2020年3月1日。会谈中,笔者与案主相互进行简单的问候,之后开始与案主共同进行任务排序,经商议具体分为三方面:首先要对自我进行探索,包括个人技能、兴趣及性格特征等;其次要确定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并设立职业目标;再次是构建具体的求职计划,探索可利用资源,待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实现就业。接下来,笔者辅助案主进行职业兴趣测评,MBTI结果为ESFP型,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为CRS类型。
第三次会谈:2020年3月7日。本次会谈的任务主要分析测评报告及自身条件。案主本身学习土木类专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性格较外向,富有同情心,乐意与人相处。个人兴趣以“常规型”为主,擅长处理具体事务,笔者进一步了解到,案主从小对数字比较敏感。ESFP类型的人潜在的缺点有“行动前不太考虑眼前的事实”“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在社会关系上而忽视任务本身”等,案主也认为自己确实如此,比如,“大学刚毕业,就要求很高,没有考虑自身能力和事实”。随后笔者和案主确定其当前所在社会位置和人生阶段: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自身还没有资本来寻求更好的工作,应该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经过沟通与探讨,案主明确自己的短期目标为:自学工程造价相关专业课程,寻找工程造价类工作,从基层干起。长期目标为:5年左右拿下一级造价师职业资格证书,可以独立完成一个项目。
第四次会谈:2020年3月15日。本次会谈的任务是确定短中期的职业目标以及探索周围可利用资源。具体行动计划:1个月内学习完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提升自身的求职综合素质,关注学校求职网站、交流群和各类求职信息等。案主可利用的资源以学校和朋辈资源为主,据其介绍,在工作交流群中时常会有人发布就业信息等,但是由于疫情期间暂时搁置;案主与老师和学长学姐关系良好,笔者建议其可以尝试多沟通多交流,多方面下手,以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岗位。最后,笔者阐述了本次会谈是最后一次会谈,案主已经完成了所有设立的任务,回顾整个过程笔者表示过几天会进行评估,如果已经达成目标,那么在评估过后结束服务关系。
(六)效果评估
本次个案通过线上回访的方式分别对案主、案主家庭以及笔者对案主的客观评价进行结果评估。第一,案主达到以下成效:心理层面,求职态度从“只要高大上”变为“需要接地气”,从“不知道自身的优缺点”到“明确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从“不知道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到“挖掘了自己现有的优势和资源”,从“迷茫逃避”到“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与动机”;行动层面,从“逃避现实,守株待兔”到“主动学习职业网站的资料,完成1~3年的职业规划”。第二,案主父母表示:“这个月感觉儿子又有精神气儿了,自己主动问亲戚就业的事儿,而且平时总跟老师跟同学沟通就业方面的问题,感觉整个人都不一样了。”第三,在交流时笔者发现案主的正向话语明显多于服务开始时的负面话语,心态更加积极,整个人对自己和未来充满自信,有了明确的职业方向,对笔者的帮助充满感激,并表示在积极寻找工作。
(七)结案
至此,完成服务计划,实现总目标。笔者认为,案主已经具备找到工作的能力,符合结案要求,可以结案并终止服务关系,但是笔者表示会一直关注案主,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案主也表示接受并感谢笔者。
2个月后,笔者对案主再次进行回访,其表示在本学院师姐的推荐下,目前已经找到心仪的岗位,在当地的一家建筑类企业任造价员一职,与之前的目标非常符合,笔者对其表示祝贺。
(八)个案反思
第一,由于该服务是在线上开展,并不能切身观察到服务对象的反应,整个过程中服务对象可能对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笔者在对其问题的确定上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第二,在评估上缺少量化指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由于笔者之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评估缺少一定的精确性。第三,笔者专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在运用专业方法的服务过程中,引导性技巧使用不够充分,帮助案主寻求改变的动机不够彻底,会影响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判断以及后续的服务效果。
三、研究建议
(一)个人层面
首先,待业大学生对自身条件要有客观的认识,摆正求职心态。例如,要积极了解自身的资源、优势、期望从事的行业职业、职业技能、核心竞争力等,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进而找到合适的工作;也可以利用MBTI和霍兰德职业测评理性评价自身能力,认清自身的兴趣、能力、天赋、优缺点等,正确看待自己当前阶段的境遇。其次,大学生自身要提升就业能力,形成理性且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理性分析自己的真实需求,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习实践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丰富自身的职业经验,形成对行业客观的认识。只有亲身参与具体实践,才能检验自身的想法是否正确,从而为以后就业提供经验。再次,设定明确的目标,根据需求和优势完成对自己职业目标的规划,在此基礎上积极行动,构建具体的求职行动与计划。最后,刚毕业的大学生应拒绝从众,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只有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最好的,作任何有关就业的决定都应该以自身条件为基础来进行综合分析。
(二)家庭层面
第一,父母应在子女职业规划教育方面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家庭是除大学生自身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父母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刚刚毕业进入社会的孩子提供有效的就业引导,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第二,尽量避免以主观经验或社会舆论来干扰子女进行职业规划。父母自身的经验是基于自身的成长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并不一定适合这个时代的大学生。第三,父母应该主动与学校及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践情况,根据现实情况与子女进行交流,培养就业意识。
(三)朋辈层面
第一,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与就业互助社团社群组织。通过参与或组建大学生就业实习实践社群,构建互帮互助的朋辈小组,学生朋辈组织较个人而言有一定的抗逆力,能够使小组成员形成更加客观的就业认知,同时增加相互之间的就业信息交流,为彼此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提供多种渠道。第二,大学生应建立自身的学长学姐支持系统。学长学姐是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就业资源,本专业的学长学姐比在校大学生更早就业,对于就业问题会有一些专业相关的见解和经验可以借鉴,更能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从而在就业信息、就业渠道等方面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赵薇,张海景,田焱.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193-195.
[2]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8:96-99.
[3]刘芸.社会生态系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构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6-7.
[4]宋佳,张培菡,白宇,等.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挑战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20(9):98-106.
[5]刘芸.社会生态系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构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