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台县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1-06-20李亚林杨天育

甘肃农业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产现状发展建议制约因素

李亚林 杨天育

摘要:分析了灵台县小杂粮种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统一规划布局、规范种植技术、加大扶持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注重品牌推介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小杂粮;生产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建议;灵台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21)05-0083-05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1.05.019

Compos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lavor in Tomato Fruit

ZHANG Li 1, 2, HU Zhifeng 1, 2, SHAO Jingcheng 1, 2, GENG Xinjun 1, 2

(1. Institute of Vegetables,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Northwest Vegetable Science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The flavor of tomatoes is determined by the volatile compounds formed during the ripening process of tomatoes,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determines the choice of consumers to buy tomatoes. The substances that determine the flavor of tomatoes undergo dynamic changes during the ripening process of tomatoes, from initial release to aroma enrichment to depletion, and a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o speed up the preparation period of aroma material synthesis, prolong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of aroma material enrichment, and reduce the loss period of aroma material as far as possible, the key ways and key substances of tomato aroma material synthesis were expound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omato flavor quality.

Key words:Tomato; Fruit flavor; Aroma; Aromatic substances; Biosynthetic pathway; Impact factors

小雜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地域性强、种植方式特殊、具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1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理念的转变,粮食生产及消费机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小杂粮因其独特的口感、风味和营养保健功能备受人们关注。小杂粮易储藏、抗逆性强、利于倒茬,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强等特性,既可以作为填闲补种作物,又适宜于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带种植,也可以与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套种、混种、间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粮食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市场潜力的秋作物,将在农业生产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   灵台县自然条件

灵台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南缘,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泾河与渭河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与陕西省长武、彬县、麟游、千阳、陇县接壤,西北与本省崇信、泾川县毗邻,海拔890~1 520 m,地处东经107° 00′~107° 57′,北纬34° 54′~35° 14′,属东七时区。县境内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区)两道川(达溪河、黑河川区),全境东西长78 km,南北宽40 km,总流域面积2 038 km2,年平均气温8.6 ℃,降水量650 mm,日照总时数2 453 h,≥10 ℃活动积温在2 635~3 050 ℃,无霜期159 d,属陇东半湿润易旱雨养农业区[2 - 3 ]。土壤以黑垆土、黄绵土、灰褐土、黄潮土和沼泽土为主,主种植小麦、玉米。小杂粮有谷子、糜子、豆类、荞麦等,油料作物包括大麻、胡麻、荏籽、油菜籽等,素有“粮仓”之称,是陇东传统的农业区和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2   小杂粮生产现状

2.1   种植面积小且不断减少

灵台县种植的小杂粮主要有谷子、糜子、荞麦和豆类等。从灵台县统计年鉴的数据看,2015、2016、2017、2018、2019年,全县主要小杂粮种植面积分别为11 009.2、10 337.67、7 994.00、2 203.78、2 422.25 hm2。2015年小杂粮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5.42%,2019年占4.79%,同比下降10.63%。2015至2019年,谷子种植总面积由666.7 hm2下降到144.1 hm2;糜子种植总面积由3 336.8 hm2下降到370.4 hm2;荞麦种植总面积由1 669.6 hm2下降到275.7 hm2;豆类种植总面积由5 336.1 hm2下降到1 632.1 hm2(表1)[3 ]。综观近年来小杂粮种植情况,小杂粮种植总面积不断减少,在农作物种植总面积中的占比例不断下降。特别是2018年以来,小杂粮种植总面积缩水很大,糜子、荞麦种植总面积减幅最大。

2.2   产量低而不稳

从主要小杂粮总产量和单产来看(表2),总产量由2015年的20 800.00 t下降到2019年的6 055.33 t。其中谷子总产量由1 300.00 t下降到300.04 t,糜子总产量由6 537.00 t下降到1 192.07 t,荞麦总产量由2 563.00 t下降到336.71 t,豆类总产量由10 400.00 t下降到4 226.51 t。谷子单产为1 125~2 082 kg/hm2,糜子单产为1 428~3 219 kg/hm2,荞麦单产为1 171.5~1 873.5 kg/hm2,豆类单产为1 038~2 589 kg/hm2[3 ]。总体表现为小杂粮总产量不高,并且不断减少。2017年,灵台县对粮食生产功能区进行了重新划定,对农作物品种布局进行了详细的调整,通过对小杂粮生产区域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大力推广,谷子、糜子和豆类单产增产较多、较快,总体呈上升趋势;荞麦年单产增速快,但不稳定,与2015年相比较单产量仍有所下降。

2.3   主要小杂粮种植品种及布局

小杂粮在灵台县各乡镇均有种植。2017年以前,小杂粮种植比较散乱,区域性不强,主要种植品种有大良谷、孟暗谷、大红糜、黑穗糜、小日月糜、黄豆、麦黑豆等。谷子、糜子多沿用农家品种,以自留种、邻里邻舍相互串换为主,品种更新换代比较缓慢。2017年农作物品种布局调整后,上良、朝那、星火、龙门、梁原西部山塬区乡镇以种植糜子、谷子、荞麦和豆类为主,豌豆、高粱为辅。谷子品种主要以陇谷10号为主,糜子品种以陇糜4号、陇糜5号及黑糜子为主,高粱品种以晋杂18、晋杂12、通杂108、辽杂137、平杂8号为主。什字、西屯、独店、邵寨、新开、蒲窝东部山塬区乡镇以种植豆类作物为主,谷子和糜子为辅,引进推广种植了大豆、黑豆、蚕豆、扁豆、豌豆、芸豆、赤小豆、绿小豆。中台、百里、梁原两河川区乡镇以种植豆类为主,引进优质高效、前沿高端特种经济作物为辅,主要种植荞麦、豌豆、黑皮大豆,示范种植蚕豆、芸豆、扁豆、菜豆等,大豆品种以银豆2号、陇黄2号、中黄13等为主[4 ]。

3   制约小杂粮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自然条件差

小杂粮生长与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以水资源为例,境内主要有达溪河、黑河两条较大河流,全流程223.2 km,集水总面积为4 026.2 km2。在小杂粮种植面积较大的独店、什字、西屯、朝那、邵寨等乡镇,水资源需求量大,灌溉条件相对不足。从2018、2019年全县降水量看,降水主要集中在6、7、8、9月份,3、4、5月份降水较少,月降水量波动较大,每年有40~50 d停水期,对小杂粮生产造成一定影响[5 ]。从2007年至2011年灵台县土壤测试数据来看,全县耕地土壤含有机质12.7 g/kg、全氮0.678 g/kg、有效磷9.9 mg/kg、速效钾127 mg/kg,属于氮少、磷缺、钾较高,氮磷比重失调的有机质贫乏区,70%左右的耕地土壤为低产田或中低产田,加之大部分农户生产投入低或者不愿投入,有机肥使用量少,造成土壤养分逐年下降,小杂粮生产效益受到影响[6 - 7 ]。

3.2   种植规模小

从近年来农户种植习惯来看,小杂粮种植方式主要有1年1茬、复种、套种3种方式。1年1茬主要选择在山地、边角地、旱薄地、闲置地种植,由于退耕还林、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少、土地贫瘠产量低下等原因,规模种植的已很少见,零星种植的谷子、糜子多是种植在闲散地,以自给自足为主。套种于玉米地、果园的豆类也因其成熟时间差较大,收获耗时长,果园精细化管理等原因面积不断较少。荞麦、糜子、豆类多以倒茬复种为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大多数农民因小杂粮单产低而不稳、操作过程复杂、机械化程度不高,复种意愿不高而复种指数大多在50%以下,轮作复种面积不断减少,60%左右的麦田赤地过夏,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8 ]。同时,随着小麦播种面积的减少,小杂粮复种面积也不断减少,2019年小杂粮种植面积仅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79%。

3.3   管理粗放

因长期侧重发展大宗作物等观念的影响,小杂粮生产得不到重视,不仅使小杂粮产量较少,许多优质小杂粮品种也不断流失,品种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利用。部分农民仍然选择地方老品种,品种多乱杂,混杂退化严重,品质不纯,新品种推广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普遍沿用传统的种植技术,习惯于“朝天一把籽,地里一年去两回”,田间管理得不到改善。收获机械化程度低,大多以传统的“打、辗”为主,操作程序复杂、用工时长、成本高。

3.4    品牌意识差

群众商品意识不足,小杂粮多以自给为主。即便豆类出售较多,仍以原始商品为主,缺乏深度挖掘和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小杂粮精品新品匮乏。近年随着电商发展,小杂粮自产自销的现状有所改观,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但“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少,产品品牌小、弱、杂,市场竞争力不高。

4   发展建议

4.1   转变观念

要充分认识农业产业结构中小杂粮的重要价值及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培训经营主体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向廣大农民群众推介优良品种,使群众充分了解当地适播品种特征特性和栽培措施,科学选择适宜品种,不断提高群众、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对发展小杂粮的认识,引导更多农户进入新时代小杂粮产业发展领域。适当扩大小杂粮种植面积,扩大种植规模,彻底改变农户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以及陈旧的思想观念,充分挖掘良种增产潜力。

4.2    统一规划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适当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以打造特色产业规模种植基地为目标,结合群众种植基础和地理、气候等条件,选择在一些成方连片、便于机械作业、生产条件好、种粮大户聚集和科技示范户多的粮田,与种子管理和农技推广部门联合创建良种良法推广示范区(点),大规模安排良种良法配套的高产创建示范和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通过生产基地的建立,示范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小杂粮生产中,形成以点带面、以面扩规模、以规模促发展、以发展增效益的小杂粮良性循环机制。如以邵寨镇、独店镇、西屯镇、什字镇为主,建立豆类生产基地;以上良镇、朝那镇、星火乡为主,建立糜子生产基地;以梁原乡、龙门乡、蒲窝镇、新开乡为主,建立谷子生产基地,以中台镇、百里镇为主,建立荞麦生产基地。确保各区域小杂粮生产各具特色,从而达到质和量的双重飞跃。

4.3    规范种植技术

充分发挥种子管理和农技推广等部门宣传、引导和监管作用,组织精干专业技术人员对灵台县小杂粮种植进行充分调研,制定符合各乡镇适宜种植的杂粮品种和栽培技术规程。通过发放小杂粮种植教材、宣传彩页、农民科技培训、田间地头讲解,有效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微信等媒体和技术培训活动等平台,广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宣传引导工作,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彻底改变群众由不愿种、不会种、随便种的现状向想种、多种、会种、精种的局面发展,挖掘和开发区域特色资源。

4.4    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應制定有利于小杂粮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资力度,从扶持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深精加工龙头企业、营销企业和一些社会组织入手,大力培养“小杂粮”种植、加工、营销的新型经营主体,扶持优质小杂粮繁种基地和加工企业发展,建立生产和精加工基地,不断实现土地流转、托管种植、产前订单、网络销售、二维码追溯等现代产业经营方式的小杂粮产业运行机制,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使传统资源优势变为现代产业发展优势。同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杂粮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力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链接机制,使龙头企业成为小杂粮发展的坚强后盾。同时,做好产销环节的对接和保障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种的好卖不出去、低价出售或者收益低下等后顾之忧。

4.5    延伸产业链条

在保持灵台县小杂粮传统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展“地理标识认证”“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有机认证”和名牌产品认证的“三证一品”工作,着力抓好小杂粮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商品性和价值。根据市场需求,鼓励小杂粮加工企业不断研发方便、营养的杂粮制品,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工,促进农产品和加工品具备稳定的各项营养、外观参数[9 - 10 ]。

4.6    注重品牌推介

以每年举办的灵台“美食节”为契机,大力推广小杂粮农产品和各种美食制品,弘扬小杂粮农耕传统和现代多内涵文化,不断提高灵台县小杂粮的优越性和知名度。同时,树立品牌意识,延伸产业供给链条,与时俱进发展农村(淘宝)电商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培育中台农场等一大批电商销售网点,实现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使“灵台”小杂粮走出平凉走向世界各国各地。

参考文献:

[1] 杜   霄,刘丰渊,邓丽霞.  环县小杂粮品牌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J].  甘肃农业科技,2018(2):68-71.

[2] 王瑜华.  灵台县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J].  甘肃农业科技,2008(11):43-45.

[3] 灵台县统计局.  灵台县统计年鉴[M].  平凉:出版者不详.  2019.

[4] 杨永春.  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思考—以甘肃省灵台县为例[J].  生产力研究,2018(7):51-54.

[5] 陶志刚.  甘肃天水市小杂粮产业的优势、问题及对策建议[J].  甘肃农业,2013(17):5-6.

[6] 景海霞,董   荣,孙   叶.  灵台县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建议[J].  农业与技术,2016,36(22):237-239.

[7] 李怀中.  灵台县玉米品种布局建议[J].  甘肃农业科技,2011(6):60-61.

[8] 杨永春,李贵喜,孙海涛.  灵台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  甘肃农业科技,2014(9):53-54.

[9] 常克勤,宋   刚.  宁夏小杂粮生产布局及发展建议[J].  甘肃农业科技,2007(8):44-46.

[10] 张   研.  我国小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12(3):432-436.

(本文责编:陈    伟)

猜你喜欢

生产现状发展建议制约因素
上海市小白菜高效安全生产现状与建议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