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忧乐家国梦

2021-06-20程韬光

躬耕 2021年5期
关键词:百花洲邓州滕子京

程韬光

一、书香浸润百花洲

邓州,位于河南、湖北、陕西交界处,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地称陆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北宋时期中原重镇。公元1046年秋,怀着“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的愿望,抱病的范仲淹到任后,看到邓州“风俗旧淳,政事绝简”,而“心方少泰,病宜有瘳”。范公的心灵和身体在获得慰藉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和著述,去深刻地思考如何去治理脚下的土地。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胸怀天下的范仲淹从历代王朝的兴衰史中,看到了昌文兴敏、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文化繁荣关乎民族盛衰荣辱,人才是治国之基。“夫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故而,下车伊始,他就以“重教办学、振兴文运”为己任,思索着如何去建立一座书院,弘扬自己心中的家国忧乐梦。

湍河依着邓州城蜿蜒而去,至城东南形成一个洄水湾,连带一处浅浅的沙洲。沙洲上,亭阁倾颓,杂树丛生,间或几处花丛,隐者一般地吟着风声。一群鸟冷不丁地飞起,将范公的目光引向远方……这里是谢绛于多年前知邓州时,修建的一处园林,因多植春兰牡丹,秋菊腊梅,而取名“百花洲”,曾为南阳的一时绝胜。如今,盛景似乎已随着故人的远去而凋敝。望着美丽而荒芜的百花洲,范公即为同僚的英年早逝而痛惜,也為百花洲的破败而遗憾。一个宏大的设想在他脑海中刹那间形成:要重修百花洲,还要在这里实践自己郡县办学的理想——兴建“花洲书院”。

于是,范公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在社会贤达和当地百姓的踊跃参与下,使百花洲崭露新颜:洲上桃李迎风,松柏挺立,亭阁峥嵘,连廊逶迤……百花洲再次成为宛南胜景,使缺乏风雅的邓州有了一个著名的游览胜地。范公曾在一首诗词中描述百花洲的胜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繁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他还将诸景点画成图,并题诗寄给著名词人晏殊。欧阳修当年路过时,曾有诗赞叹:“野岸溪几曲,松蹊穿翠阴。不知芳渚远,但爱绿荷深。”

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并未将这优美的园林据为己有,而是辟为公园,让当地百姓自由出入,观赏游乐。其化私为公的思想境界,无疑比那些苦心经营私家园林的所谓名士达贵高出许多。范公经常于此和文人雅士诗酒唱和,与民同乐。在欢愉之时,他并没有忘却忧国忧民的深情,在《依韵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酝》的诗中,范公写道:“但愿天下乐,一若樽前身。长戴尧舜主,尽做羲黄民。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

依着百花洲畔,范仲淹兴建花洲书院。将登高望远的书院楼取名“春风阁”,将书院的讲堂取名“春风堂”,寓含着“宣圣春风”的典故。宣圣,即孔子,据《尚友录》记载:“汉武帝谓东方朔曰:孔颜之德何胜?方朔曰:颜渊如桂馨一山;孔子如春风,至则万物生。”基于对人才的渴求和期许,又在书院中建立“览秀亭”“文昌阁”。从流传下来的绘图中,可以看出花洲书院当时的景致:殿阁庄严,交相生辉;亭台假山,错落有致;九曲回廊,曲径通幽;清泉流水,鸟语花香。自此,范公便于公务之暇常到春风堂内执经讲学,在春风阁里以文会友。史载,范公讲学时常激情热烈,若春风满堂。“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在北宋初年治学路径由词章训诂解经之习向自抒胸臆释经之风的转变中,范仲淹起着引领风气之先的作用。其主张的“探求仁心本源”“讲究穷理尽性”的宋学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学术思想的进程。

一千多年后,花洲书院虽屡经兴废,却因其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而成为豫西南重要的人文景点。趁着春天,我随着众多的游人来到这里。

跨过高大的牌楼,沿古城墙东行百余米,登上重檐飞角、雕梁画栋的春风阁,花洲书院的景色尽收眼底。

整座建筑群为中国典型的书院园林,在明代被称为“花洲相迹”,清代改称“花洲霖雨”。布局为南山北水,东西照应。现存建筑采用清代风格,五进四院结构,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院建筑之庄严和恢宏。书院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碧水假山别有洞天。沿中轴线依次深入,东部是百花洲园林,书院主体居中,西部为范文正公祠,以碑林连廊。这一座座融合着江南园林风格的亭台楼榭,宛若历史文化进程中的几个驿站,用沧桑和古朴向我讲述着一千年前范仲淹“建书院,育人才”实践州县办学的宏愿,以及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沉的情怀……

二、 千年忧乐家国梦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知邓州数月,已理清杂务,访贫问苦,轻徭薄赋,建花洲书院,整修百花洲,重建春风阁,民心大顺,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回想自己“四进四退”,故旧之交天各一方,特别是社稷忧患多多,新政废止,不免仰天长叹。当年九月,天旱少雨的邓州幸得喜雨,旱情解除。范公略有闲暇和心情,散步在百花洲畔时,岳阳知府滕子京派使者专程来邓晋谒范公。言滕子京重修巴陵名胜——岳阳楼,就等范公为岳阳楼点睛。使者将滕子京的《求记书》及《洞庭秋晚图》呈给范仲淹。范仲淹接过书信,想起故人往事,不禁唏嘘。

公元1045年初,由范公主导的“庆历新政”在遭到朝中保守派反对而失败后,其挚友滕子京也因“言责”被贬为岳阳知府。滕子京精明能干,擅长经营之道,到任后,凭借岳阳地处水路交通要道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和实业,兴建公共设置,开办州学,他的执政措施深得人心,使岳阳城焕然一新。随后,他又募得资金,重修江南名楼———岳阳楼,并将唐贤诗赋刻于楼上。滕子京为自己的政绩感到欣慰的同时,又为遭贬之事愤愤不平,心情十分复杂,在《与范经略求记书》中写道:“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知我朝高位辅臣,有能淡味而远托思于湖山楼千里外,不其胜欤?当年范公在边塞所吟咏的《渔家傲·秋思》《苏幕遮·碧云天》,僚属至今记忆犹存。谨以《洞庭秋晚图》一本,随书贽献,涉毫之际,或有所助,干昌清严,伏惟惶灼。”

范仲淹看着描绘洞庭湖景色的画卷,心中感叹:滕子京是社稷干吏,却屡被人陷害,一贬再贬,朝堂竟无其立足之地,今重修岳阳楼,岂不再给宵小者以口实?范公就如何规劝滕子京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等想法,反复琢磨,并对照岳阳楼文图,在春风堂里,酝酿文稿。

“是日,春风堂前,松柏滴翠,嘀啾鸟鸣,秋风清扬,日光朗照,蓝天上几朵白云飘浮。俯瞰百花洲,潋滟碧波里,白鹭翩翩,丛丛黄菊伴着簇簇月红;拂拂竹篁掩映着亭台水榭;细听,花洲书院学子们的读书声,嘤嘤朗朗,声声入耳……”

范仲淹忽然百感兴发,神思泉涌。遂铺开薄宣,稍一凝思,挥动兼毫,一篇气韵生动,凝重深情,既清新明快,又磅礴大气的千古不朽之作《岳阳楼记》跃然纸上!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在春风堂写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完整全面地总结了他一生的做人之道和为官之本。仅360多字的《岳阳楼记》,结构严谨,字字珠玑,文情并茂,气势磅礴。特别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更是传千年而不衰。而花洲书院也因范仲淹和《岳阳楼记》,从此成为天下文人雅士凭吊景仰的一处文化圣地。

“未至岳州,亦描烟雨洞庭,一篇妙记传千古”“甫临邓郡,便创芬芳书院,十亩幽湖泛百花”。我读着春风堂门庭的对联,看着堂前范仲淹亲手种植的生机盎然的桂花树,思想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北宋年间:坐在春风堂里,聆听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体味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豪放情怀……

三、 一代师承百世馨

沿着蜿蜒曲折的游廊,我缓行于闲吟亭、听雨轩、百花堂及琴韵书声、学海行舟等景点,感受着范公“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心情,来到一块酷似一位身着长袍、凝神而思的老人的太湖石前。这块太湖石来自范公老家江苏吴县,这里的百姓都称之“范公石”。传说范仲淹去世后,灵魂回到他创建花洲书院的百花洲,化作一块巨石,永远地留在邓州人民的心中,并开启邓州千年文运。

历史记载,为了使书院尽快兴盛起来,范仲淹亲自选拔学子,常于公余之暇到书院执经讲学。他性情率真,讲课时或击掌高歌,或迎风长啸,激情讲学,谆谆教诲,学生如坐春风,孜孜以求。师生相互答疑,激荡文章,他将自己所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秉持的仁人志士节操,春风化雨一般融入士子心中和脚下的土地。

范仲淹之子、官至宰相的范纯仁、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元祐时的邓州知州韩维等,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邓州人贾黯在书院创建的当年,便高中状元。由于贾黯与范仲淹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遭际,数次回乡参拜范仲淹。范仲淹感其忠诚,与之深谈,并叮嘱:“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并亲书“不欺”二字教诲。不久,贾黯入朝至集贤院,首论韩琦、富弼、范仲淹可以大用,遭人誣为“朋党”。贾黯奋起反击,干脆将“不欺”二字制成腰牌,日夜佩戴身边,并常对人言:“吾得于范公者,平生用之不尽也”。从此,贾黯行事,上不欺骗朝廷,下不欺压百姓,更不自欺欺人。此事传入朝堂,皇帝称其介直。

清道光年间,邓州知州徐柱臣在《重修春风阁碑记》中写道:“贾直孺大魁天下,固证人文之蔚起。要非公之善教,不及此。一时沾化雨、坐春风,接踵而来者,蒸蒸日上。”据邓州人、明代首辅李贤主持纂修的《大明一统志》记载,范仲淹曾赋诗“春风堂下红香满”。此诗虽为残句,但可以看出范公是以满怀喜悦的心情,来描绘花洲书院人文蔚起的景象。

立于春风堂前,我似乎可以感受出范仲淹、张载等在此讲学时的学术争辩,林下风雅,进退坦然的士大夫之心。我似乎想象到当时的盛况:祥云缭绕、阳光普照,七里河畔柳絮飞扬,莘莘学子云集台下,聆听着来自岁月、历史的金玉之声。我似乎看到了风华正茂的学子们怀着修身、齐家、治国的家国情怀、精神追求,满怀希望地走出书院大门的背影……

在教育学子的同时,范仲淹对自己更是“以清廉自持,不与世沉浮。”即使他显贵之后,亦“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他对子女教育有方,纯正的家风更为后世称赞。《宋名臣言行录》中记载:“范公常以俭廉率家人,要求家人畏名教,励廉耻,知荣辱,积养成名。”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结婚时,听说儿媳将饰以锦罗帷幔,范仲淹立即传训其子:“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为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于是,儿子和儿媳清俭成家。范仲淹严教子女朴素节俭,对其子孙影响颇深。

“一代师承百世馨。”近千年来,邓州一直把花洲书院视为教育的圣地,人才的摇篮,致使此地弦歌不断,人才辈出。宋至清末,邓州出了3名状元,56名进士,202名举人。清末至今,考入大学进而出国留学的人更是不可胜计。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当年范公兴学重教,培育英才之举,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其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超越个人利益得失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精神风貌,激荡和鼓励着后人去努力地勇立历史变革的潮头,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重任。

猜你喜欢

百花洲邓州滕子京
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解锁乡村治理有了“金钥匙”
寄秋声
“中国·邓州第四届《红楼梦》读书竞赛总决赛”综述
滕子京“欠条”建成岳阳楼
济南市百花洲泰山行宫遗址发掘简报
远在江湖
“欺世盗名”岳阳楼
让雷锋精神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南阳市邓州“编外雷锋团”学雷锋纪实
庞振坤来了
2007年江苏苏州市中考试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