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点轨迹中的“定”元素

2021-06-20黄晓南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6期
关键词:动点轨迹

黄晓南

【摘要】动点轨迹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广东中考的一个热 点、难点问题,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需要明确运动的轨迹,而关键的突破口在于运动过程中“定”的元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几何特征,才能从本质上发现运动的根本轨迹。“隐形圆”是广东中考新出现的动点轨迹考点,本文将从利用“隐形圆”求解线段最小值的角度出发,分析解 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关键词】隐形圆;动点;轨迹;最小值

一、问题背景

各地中考中,求线段的最值问题是时常出现的考题。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求一条线段的最值问题;另一类是由两条或多条线段的和或差形成的最值问题。2020 年广东中考题填空题第 17 题——“猫捉老鼠”模型,就是利用“隐形圆”求解一条线段最小值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笔者将从这个问题开始讲起,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做法。

例 1:(2020 年广东中考)有一架竖直靠在直角墙面的梯子正在下滑,一只猫紧紧盯住位于梯子正中间的老鼠,等待与老鼠距离最小时扑捉。把墙面、梯子、猫和老鼠都理想化为同一平面内的线或点,模型如图 1,∠ABC=90°,点 M、N 分别在射线 BA、BC 上,MN 长度始终保持不变,MN=4, 点 E 为MN 的中点,点 D 到 BA、BC 的距离分别为 4 和 2。在此滑动过程中,猫与老鼠的距离DE 的最小值为              。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题目中由于 MN 的运动,导致了点 E 发生运动,而整个运动过程中,MN 保持不变,∠ABC=90°,且点 E 为 MN 的中点,故 BE 也是不变,此为运动中的“定元素,并且 BE=    MN= 2,(直角三角图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因此不难发现点 E 的运动轨迹落在半径为 2 的⊙B 上(如图 2), 那么 DE 的最小值即为点D 到⊙B 的最短距离,此时D、E、B 三点共线,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 BD=2  5 ,所以 DE 最小值为 2  5 -2。

本题看似计算结果简单,实则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同时也会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但关键点在于发现点E 的运动轨迹,找出“隐形圆”,从而把“线段最值问题”转化为“圆外一点到圆上的点距离最近问题”。这种考查就特别要注意学生平时课堂活动经验的积累,并对“数形结合”及“数学转化”思想的进行有效培养。

二、问题基本模型

利用“隐形圆”求线段最值问题,要清楚了解问题的基本模型,如图 3,当点 P 为⊙O外一点,直线PO 与⊙O分别交于A、B 两点,那么,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点 P 到圆上任意一点 Q 的最小距离则是线段 PA 的长;点 P 到圆上任意一点 Q 的最大距离是线段 PB 的长。明确问题基本模型,我们便可以将“两点间线段的长度最值” 的问题转化为“定点 P 到圆上一点的距离最值”的问题。通过探索动点运动轨迹是隐形圆或弧,利用“隐形圆”与直线的两个交点的关系,即图 3 中的 PA 为最短距离,PB 为最长距离来求线段长的最小值或最大值。

三、典型例题分析

为了更好地运用以上基本模型,下面将选用两个经典例题,分析如何在运动上找出“定”元素构造“隐形圆”,然 后将线段最值问题转化为定点到圆上一点的距离最值问题。

例 2:(2020 年揭西县中考模拟改编)如图 4,在菱形ABCD 中,∠ABC=60°,AB=6,点 E 是 AB 边上的动点,过点B 作直线CE 的垂线,垂足为 F,连接 AF,当点 E 从点 A 运动到点 B 时,线段 AF 的最小值为(        )

A.3    B.6    C.3  3  -3      D.6  3 -6

分析:首先,点 E 的运动导致了点F 的位置变化,而在整个变化过程中,∠BFC=90°,BC 不变,这是“定”的元素。可判断点 F 在以 BC 为直径的圆上运动(如图 5)。由于点 E 只在 AB 间运动,因此,连接 AC、BD 交于点 G,故可判断点 F 的运动轨迹是在 BG上;其次,假设 BG所在圆心为 O,连接 AO,此时将AF 的最短距离转化为点A 到⊙O的最短距离;最后,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或勾股定理求得 AO=3 3 ,所以 AF 最小值为3 3  -3。故选择 C。

本题目利用菱形的性质作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对动点运动轨迹的观察与判断,关键突破口在于发现直角所对的弦为直径,利用直角这一“定”元素找出“隐形圆”,最后运用 数学转化将 AF 的最短距离转为定点 A 到⊙O的最短距离进行解决。

例 3:如图 6,△ABC 是等边三角形,AB=2若 P 为△ABC 内一动点,且满足∠PAB=∠ACP则线段PB 长度的最小值是           .

分析:本题目条件比较简单,需要学生观察发现点P 的运动轨迹,整个问题中∠PAB=∠ACP 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PAB=∠ACP,∠PAB+∠CAP=60°,所以∠APC=120°; 结合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不难发现AC=6,∠APC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 120°不变,这就是本题中的“定” 元素。故点 P 落在 A、C、P 三点确定的圆上,则找出了“隐形圆”。

由于点 P 在 AC上运动,不难发现当点 P 位于 AC中点时,PB 取得最小值,此时 B、P、O 三点共线,连接 BO,交AC 于点 G,利用垂径定理可知∠CGP=90°,∠CPG=60°,故可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得 BG= 3 ,PG=     ,所以 PB 的最小值为       。

本题目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考虑等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准确判断 A、P、C 三点共圆的由来,在与学生交流时,发现大多学生容易把思路偏向于利用相似三角形来解决,这是由于对∠PAB=∠ACP 这一条件的作用没能准确把握的缘故。在找出“隐形圆”后,运用垂径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进行求解, 也是大多数学生的一个难点所在。

四、总结思考感悟

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与分析,我们发现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最基本要素。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考应注重考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考察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经验的积累,要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并提炼成一种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优化思维创新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在“隐形圆”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动点题目中不变的量,不变的性质和不变关系,以“定”的元素来确定“動”的轨迹,对题目的基本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在提炼出问题的基本模型后,还应当注意对数学问题的转化,将要求的线段最值问题,转化为最基本的定点到圆上一点距离的最值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洁彬.巧用隐形圆解决线段的最值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3):67-68.

[2]何君青.利用“隐圆” 巧解“线段最值题”[J].中学数学(初中版),2017(12):84-85.

猜你喜欢

动点轨迹
定点与动点之间的最值之圆篇
浅谈求轨迹方程中的增解与漏解
无从知晓
如何求解两动点最值问题
一类动点路径模型及其应用
突破二次函数动点问题
捕捉物体运动轨迹
动中求静
解析几何中两动点间的距离的最值类型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