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课后练习设计实践与思考

2021-06-20林国胜汪保源徐含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6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

林国胜 汪保源 徐含

【摘要】探索课后练习设计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元发展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课后练习设计研究优化,学习过程多途径,评价方式多层次,练习结果及时诊断反馈,及时调整课后练习内容,不断提高教学学习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后练习设计;评价诊断和反思

课后练习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制定的,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的既定任务而开展的学习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当的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是学生课后自我诊断、查漏补缺的重要学习,而课后练习的科学性、层次性以及难度的把握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学习成效;同样,有趣而又形式多样的课后练习的开展,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更能全面提高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将结合一线教师的多年实践,多角度、多层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对课后练习的设计、评价和反馈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高中地理课后练习的设计

课后练习的编排,要立足课程的规划设计,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试题的内容要科学、精准而又充满趣味性,重视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和利用转化,除了一般性的读题答题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总结类、探究类、调查类的内容,从而在地理实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等素养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地理课后练习活动,促进学生掌握地理认知和技能,培养地理思维。

(一)合理规划课后练习内容

1.立足主干构建基础知识思维导图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概念和原理,主干知识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和分析,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所以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自主归纳和提炼,将复杂凌乱的抽象内容可视化处理,在做好复习课堂内容的同时,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融会贯通,全面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提高综合思维,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效率。例如,在“全球的气候变化”这课中,学习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策略这个问题时,教师仅仅口头上的讲解,学生很难掌握,但若能在课堂基础上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后整理笔记,则会更加的清晰,也能更好的分点梳理,实现知识点的发散,建立知识脉络,形成思维网络,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开设问题式探究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与传统的地理课后练习相比,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开设问题式探究课后练习,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创设相对真实的地理情境,更能激发学生收集材料利用信息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提出设问:“中山市如何借助区位优势重振虎威,发展经济”,该问题的提出,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从报刊杂志、政府网站或实地走访等形式,从中山市的地理位置、交通建设、人才引进、产业升级和区域合作等方面收集材料展开分析,最后分组交流汇报。对问题的探究过程本身不仅是一种学习过程,更是促进学生更好的了解相关区域,学会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用知识和信息的广度对地理问题的深度分析,提高解决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建立乡土情感,培养主人翁意识的过程。

3.开展研学旅行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研学旅行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野外学习活动,是结合区域特征和地理学科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真实的地理情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和实践能力,丰富和延伸课堂教学的一中学习活动。研学旅行的开展,需在提前结合所学知识和区域特征,选择研学目的地,确定研究内容,制定研学计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在研学活动结束后,可对研学活动进行总结分享,在对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研学内容地理要素各方面的联系和探讨,对获取的实际问题进行筛选和资源整合,不断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学生在旅途中,不断增加阅历,丰富视野,关注课堂与社会的联系,关注人地关系,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家国情怀,培育正确的人地观念。

4.结合时事热点凸显树人价值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根据《方案》要求,日常教学管理中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教学方向。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学科,在日常教学或是课后作业辅导方面,可以多从时事热点、乡土地理等角度选材,提出相关的研究方向,比如“从地理视角判断我国是如何抗击新冠疫情并取得胜利”“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是如何脱贫致富”“你所在的校园是如何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探究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间的联系”等等,诸如这些包括家国情怀、精准脱贫、生活垃圾处理、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既能提升区域认知和实践能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又能促进人地协调发展观念的形成。

(二)课后练习的多样化和多层次设计

1.多样的课后练习设计提升作业功效

课后练习的布置,不仅要在内容上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在作业的形式上,也可以做到多样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完成,将作业功效提升到最大化。课后练习的开展,除常规的习题内容之外,可以结合不同的课堂内容去布置,比如自然地理原理图的理解可以要求学生画图,掌握每一步的形成过程和原理,掌握原理和现象之间的逻辑联系。如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可指导学生在课后完成原理图,掌握每一个箭头所代表的含义,分析“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基本原理,并分析昼夜温差与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之间的关系。地理练习中过程类和区域发展的相关练习,可以要求学生多些书写整理,引导学生在利用好材料信息和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用简练的语言更加专业的表达。

2.多层次的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宗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分层教学的需要,在制定课后练习时,總体难度要适中,分值要适宜,并且有很好的区分度,为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作用,可根据教学基础内容和能力要求,可将难度设置为基础类、提升类和拓展类等部分:基础类练习主要是和课堂讲解的基础内容相吻合,旨在面对全体学生,检测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广度的掌握;提升类练习主要是针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是更好的培养学科思维,加强学科素养的养成,加强对地理问题的深度分析;拓展类练习主要是结合实际需要,侧重于对掌握的内容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地理思维,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另外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学生分层需求,可将课后练习设计为必答类和自选类,必答类练习主要是针对课标要求的基础内容,以及结合班级学生的总体掌握情况给出的整体要求,是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并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学科思维;而自选类练习主要是提升知识的广度和宽度,培养综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而设定,供学有余力,对自身要求更高的同学使用。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
家乡山河亦教材
浅论高中地理“双动两案”的教学模式构建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