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语情深:《谁是最可爱的人》

2021-06-20刘照华

都市 2021年6期
关键词:阵地战士敌人

刘照华

战士与母亲,军人与家国,生死与责任,战争与和平……古往今来,这其中的光荣与神圣说不完,道不尽,也为文学语言留下了巨大的表达空间。

1950年,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虽一穷二白,百废待举,但面对世界强权的挑衅,年轻的共和国没有犹豫,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跨过鸭绿江桥,投入到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在这个五星红旗已然鲜艳地升起,五万万人民获得新生、满怀希望的时代,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必须在这场战争中挺直腰杆,站得更稳一些。举国上下憋足一股劲,注目着这个战场,牵挂着这些勇士。英雄的事迹从前线传来,每个人心中蓄积着潮水一般的情感,这种情感需要释放出来、升腾起来,人们寻找着能彻底燃烧这种炽烈情感的语言。这个特定表达方式需要有人去发现和创造。时代选择了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有着深广内涵,道出了一个时代所有人最真挚的敬意和深情。这是魏巍的创造。

魏巍是一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部队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曾前后两次赴朝鲜前线,采写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战地通讯。诗人出身的他,笔触细腻,富有情感,从这些战地通讯中,始终能感受到他那颗怦怦跳动的心。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他第一次赴朝鲜战场时采写的作品,较之于前后所写的几篇通讯,本篇带着明显的提炼、总结意味,格调慷慨,感情澎湃。来到前线日日夜夜的经历,让他的思想感情一步一步升至高潮顶点,于是在这一篇文章里,他要直接地、痛快淋漓地抒发他的这种胸臆了,他凭着诗人的才情和敏感,找到了他情感沸点的表达,并且自信地、急切地与祖国人民来分享——“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曾谈道:“‘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我很久以来就在脑子里翻腾着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是我内心感情的长期积累。”很显然,他的这种积累是从战争年代就一直持续着的。在尚未赴朝鲜战场采访时,魏巍曾撰写一篇散文《朝鲜同志》,回忆了抗日战争时期来到中国与他一起并肩作战的朝鲜籍战友——老金,特别是详细记述了他们最难忘的故事。一次,部队夜间突围时他发病昏迷倒下,老金返身回来,毅然决定留下来照顾他。爬山岗,钻林子,避鬼子,躲狼窝……不管他怎样表示不愿連累战友,老金始终扶持着他、保护着他、鼓励着他,哪怕自己碰得头破血流,也要先问他摔伤了没有。在记述这段经历时,诗人魏巍激动地问:“在这艰苦的日子,亲爱的朋友!请你告诉我:什么是这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文章里,魏巍没有直接写出答案,他确信读者会理解他的感情——这种怀着共同理想信念的,超越了生死,也超越了国界的战友之情,是至为珍贵的啊!

魏巍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对战士的理解和热爱来到了朝鲜战场,并且很快就有了新的感受:“我们战士的英勇,比起我过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看到的,还有着更高的发展。特别这种英勇的普遍性,更是空前的”。换句话说,令魏巍格外震撼的是朝鲜战场上英雄的普遍性——在战斗中,几乎每一位战士都可做出令敌人丢魂丧胆的牺牲壮举,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呀!

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篇里,魏巍举了当时朝鲜战场上最壮烈的一次战斗——松骨峰战斗,这是志愿军某部先头连阻断敌军后撤、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搏斗:“敌人为了逃命,用了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配合着发起了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即使火焰烧遍全身,也要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据这个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颗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们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这个连虽然伤亡很大,他们却打死了三百多敌人,更重要的是,他们使得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来,聚歼了敌人。”

魏巍对战士的“可爱”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因为,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的这种集体英雄主义的“可爱”,远远超出了以往他对“战士”的经验感受,于是,魏巍开始运用他作为诗人的本领——探究其中“最本质”的东西。“在朝鲜,我脑子里经常想着一个问题:我们的战士,为什么那样英勇呢?就硬是不怕死呵!那种高度的英雄气概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为了找寻这个答案,他想方设法了解战士们的思想,让他们把心里的话谈出来,魏巍说:“我了解到,他们由于锻炼与认识的不同,虽然有些差异,但是都有着共同的一点,即对于伟大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深刻的同情,和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革命英雄主义。”他认为这种伟大的爱与情感,就是我们的战士英勇无畏的最基本的动力。

这场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保家卫国之战,战士们这边承担战争的艰苦,亲人们那边就能拥有和平与从容;勇士们付出牺牲,为的是祖国这个家能够安宁,这种和平与安宁,联系着战士的全部感情,为保卫祖国而战斗,一切恐惧都会烟消云散的,一切赴死的冲锋都会是异常坚决勇猛的,甚至是乐观豪迈的。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不觉得?咱们革命队伍又不是个怪物。不过咱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就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当魏巍将这样一种报告发至被勇士们捍卫着和平的人民中间时,引发的又是怎样一种深刻的感动!在刚刚缔造的共和国大家庭里,奔赴战场的不再是一般意义的战士,而是背负着共同命运去争取胜利的亲人。

在魏巍的文字里,这些亲人们展现着一举一动,表达着所思所想,如同带着呼吸出现于人民眼前。对于这些亲人,仅仅冠以“英雄”的赞美与敬仰是不够的——在深深的感染之下,人们对这些亲人的情感,不会局限于抽象的道德赞美,而是必然地上升为最高形式——爱。魏巍一句“谁是最可爱的人”恰好地承载了这既亲且敬的特殊感情,立即得到了来自人民的广泛的、持久的共鸣。由此,“最可爱的人”成为特殊指代,拥有了特定内涵,直至今日,仍保持着它的经典意味。

魏巍就“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的认知、思考、提炼乃至后来进一步发现、补充的过程,体现于他所有的战地通讯中,包括他1952年第二次前往朝鲜前线采访所收获的通讯作品。广大读者也正是随着他一篇一篇的讲述,与他一起完成了情感深化和升华。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他采写的部分战地通讯收录成书,作为一部主题连贯的报告文学,书名即定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部经典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写于1951年3月16日的《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里,我们读到了魏巍特有的抒情式的发问:“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个大名鼎鼎的帝国主义,二十多万军队二十多天连十公里都走不了呢?”在战斗最紧张的一天,魏巍在师指挥所听到了师政治委员的声音:“有飞机大炮才能战胜敌人算什么本事呢?……今天,我们的武器不如敌人,就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还要战胜他。我们的本事就在这里!”魏巍记下了一段两个人坚守阵地的故事,并亲自访问了其中一位名叫辛九思的战士。“某天傍晚,当他到前哨阵地反击敌人回来后,见自己排的阵地上,许多战友都坐在自己的工事里,还保持着投弹射击的姿势,但是却牺牲了。只剩下了战士王志成一个人,聚精会神地蹲在工事里,眼往下瞅着。神色仍然很宁静,半天才打一枪。敌人不知道这儿有多少人,也不敢上来。……这时,天已经黑了。敌人的哨音满山乱响,敌人的炮已经进行延伸射击。后面的阵地上,也哇啦哇啦地说着外国话。——显然,连的阵地已经后撤了。”敌人已经越过他们到达身后,可是没有接到命令,两位战士毫不犹豫地决定坚守阵地,并准备为祖国牺牲。“这里已经像一座海水中的孤岛。但敌人仍旧不敢上到这个给他打击最严重的阵地。……直等通讯员踏过膝盖深的白雪来叫他们的时候,他们才按着北斗星的指示绕过敌人走回来。”

在完成《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前,魏巍还写下了《战士和祖国》一篇,他忍不住又发问:“是一种什么伟大的力量在支持着他們?或者说,英雄们的心灵深处,到底是怀藏着一种什么奇异的东西呢?”在同一位受伤战士交谈时,他听到了这样话:“……我们的新中国建立起来是容易的吗?为了她,不知道有多少同志流了血,……新中国,这是我们一块肉一片血换来的呀!”这位战士表示:“我就想,只要能保住我们的新中国,使我们的人民,我的母亲安全,我个人死到国外算什么?……”

在朝鲜战争的第三个年头,魏巍再次赴前线采访。“打过三八线,凉水拌炒面”的时期已经过去,志愿军的装备和技术已经改善,并且掏通了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崇山峻岭,联成密如蛛网般的地下长城,建立了巩固的阵地。在这次采写的通讯中,魏巍的感情色彩是激昂的、明丽的。在《挤垮它》一篇中,他集中刻画了他的老朋友——志愿军某部年轻的师长,这位年轻的指挥员只寥寥数语,便境界全出:“这就是今天的朝鲜战争!——你要是不想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我就要不断地向前搬家,我一口气吃不了你,我一口一口地吃!杀死你一个,你就少一个!你在板门店的桌子上拖,我就在这里跟你磨。挤垮你!”在战争态势已然转变、进入全新阶段时,这位智勇双全的师长“要把敌人挑逗起来,好进一步地杀伤敌人,挫折敌人的斗志”,“于是他就一天在地图上,和到前沿上去找空子。一瞅准就挤下一块。敌人果然不服气,就拼死命争夺,争夺的结果是敌人丢了人又丢了阵地。这样,我们就完全跟敌人扭在一起,最近处甚至距离几十公尺;有的山头,敌人占着一半,我们占着一半,彼此说话都听得见。这个时节,我们就夜夜袭击他们,敌人真是讨厌死我们了……”于是这位师长给部队讲:“哪个干部让敌人最讨厌,他就是最好的干部!哪个兵让敌人最讨厌,他就是最好的兵!”

第二次到朝鲜前线,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有着全新的精神风貌:“在那所有的弯弯曲曲盖满硝烟的战壕里,都在谈着一个迷人的字眼——祖国的建设。”他们谈论劳动英雄郝建秀,谈论治淮工程和成渝铁路通车,谈论农业合作社的建立……由此,魏巍的心情怎能平静:“遥远的祖国呵,你知道吗,你知道你的奔腾前进,是怎样地激动着那些为了你拿起枪来的儿女们!”这些英雄儿女们带着这样的激动,打起仗来“两条腿不由得就要往前钻”;干起活来,只嫌时间短,“困也不觉困,累也不觉累,越想越高兴,越干越有劲,你就不知道这股劲头有多大!”诗人魏巍由此再次发现了本质的东西:“两年来,从祖国到朝鲜,我看见一面是热火朝天的建设,一面是在炮火弥天中奋不顾身的战斗,好像两个齐头并进的战场一样。”从他的记述与抒情中,我们深深地感受着可爱的祖国和她可爱的人民。

在魏巍的这个报告文学的世界中,对战斗现场的描写,彰显出他作为军人作家的独特气质。

“轰轰几声巨响,是敌人的炮打在山脚下,灰蓝色的烟缓缓地上升着。大雾已经离开地面,跟山顶上的云合在一处。往东一看,太阳已经出来了,把山岭照得红通通的。”“我们并肩坐在他的铺上。从门里朝外望去,看得见有八架敌机,正在轰炸附近的一座桥梁。敌机的身边,不时开放着高射炮的烟朵。”“这也许是前线上最宁静的时候,头上只有几架敌人的炮兵校正机,不死不活地飞着,敌人时断时续地打一两发冷炮,谁也不理睬它。这时附近一排洞子里,传出了一阵阵的歌声。”读着这样的文字,仿佛自己也跟着魏巍,坐在战士搬来的子弹箱上,握住战士疙疙瘩瘩起了血泡的手,听着他们临战前的歌唱;仿佛跟着魏巍穿行于交通壕,绕过大大小小的弹坑,跑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区;仿佛跟着魏巍上到山上,亲历战斗如何进行——比如,你能听得见背后一阵呼啸着的炮弹出口声,又比如,按照战斗常识,你判断阵地上已经进入你死我活的肉搏战,还比如,你目睹了敌人的重型轰炸机正准备向我炮兵阵地投弹时,我们的高射炮火,红色的曳光弹像一条条火龙似的迎了上去……

正是这些回肠荡气的文字,记录了一个“最可爱的人”缔造的英雄时代,记录了年轻的共和国“站起来”的无比坚强。将这种记录化作文学经典的,是诗人魏巍,作家魏巍,战士魏巍!

责任编辑 杨睿姝

猜你喜欢

阵地战士敌人
无限追踪(二)
按图索骥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科学游戏孩子交往的新阵地
国际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