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研究
——以同和村美丽乡村风貌活化设计实践为例

2021-06-20

华中建筑 2021年6期
关键词:礼堂活化村落

王 河

饶祖浩

胡嘉茵

1 项目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构想至今,全国各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也已硕果累累。而美丽乡村的建设不应只聚焦于乡村景观设计,还应探讨村落空间与美丽乡村之间的关系。村落公共空间作为村民集体活动生产的主要场所,是村落中的重要空间。村落公共空间虽形式多样,但其本质特征之一是村内人们可以自由出入和各种交流的公共场所,如寺庙、广场、祠堂、礼堂,甚至小河边、田地里、大树下等[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私人活动不断兴起,而村落公共空间不再具有往时的活力,其空间也逐渐被废弃毁坏,影响着村落整体风貌。因此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研究不仅将衰败的村落公共空间再次激活利用,对自身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 项目概况

图1 村内文化广场

图2 同和村五处公共空间分布位置图

图3 同和村项目规划设计构思

图4 同和村项目方案设计总图

图5 五和二社旧址现状

同和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大泽镇的东面,东南角连接同和村大道。同和村地处圭峰山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村内现有新会区不可移动文物五和二社旧址和周汉华试验梯田、村内文化广场(图1)这三处重要的村内公共空间。项目委托方响应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计划在同和村村内两处用地上为村民设计建造村委礼堂和风情街,以此重新激活原有的两处公共场所。地块一位于村内文化广场东侧的礼堂旧址,现有一栋已废弃的旧厂房仓库,地块面积约561m2;地块二位于村内文化广场北侧,内有自建民房五栋,地块面积约386m2(图2)。通过对两处公共空间设计改造以达到活化村内废弃公共空间的目的,推动同和村美丽乡村更高层次的建设。

3 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理念

3.1 尊重和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风俗风貌

乡村聚落在布局上最明显特征就是与周边自然环境紧密结合[2]。村落的自然环境是“自然财富”,美丽乡村规划应尊重自然环境和风俗风貌。在公共空间活化设计的过程中,切不可为追求经济效益或视觉效果而对村落进行肆意改建,应充分考虑场地原有环境特点,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的保护,保留乡村原有的肌理和结构,这样的活化设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3]。

3.2 整体规划活化策略

村落中往往存在多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如河岸、祠堂、戏台和农作地等等,彼此之间的距离或近或远,而它们之间并没有因此而相互隔绝。因而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保持乡村环境的整体性,这包含了整体与局部环境的连续性以及人的行为活动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协调性。而在此背景之下的村落公共空间活化设计更要统筹兼顾地处理好节点之间的关系,将其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村落的节点空间能共同体现出村落文化特色[3]。

3.3 聚焦村民诉求

村民是村落生活的主体人群,聚焦村民诉求,是公共空间活化设计中“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美丽乡村建设除了保障村民的基本物质需求,还追求保障村民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4]。国内目前农村的环境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水平较低的地区往往存在生活垃圾积存、养殖业排放污染、交通条件不便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村民的日常活动和身心健康,因此在活化设计中遇到此类问题应首要将其解决。聚焦村民诉求,还应关注村民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类型的诉求,对活化策略进行合理的取舍、调整。

3.4 挖掘和传承村落本土文化

我国有着数量庞大且各具特色的乡村聚落。若在活化设计中盲目地引入了外来文化和城市文明,便会冲淡甚至毁灭了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丢失了文化的“美丽乡村”其本质也违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5]。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设计要深入调研和挖掘村落的本土文化,明确村落特色,设计则以村落特色为主题展开。将村落本土文化与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设计相结合,这便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此外,村落本土文化也常常经由村落内部的传统民俗活动而得以传承下去,这是值得发扬的。更进一步的要求则是注重本土文化的对外宣传,让自身文化得以向外传播。

图6 建筑形式、材料元素的运用

图7 同和村项目地块二现状

3.5 运用村落原有的建筑元素

村落公共空间往往包含了部分建筑空间,其活化设计也常涉及到建筑部分的改动。乡村建筑的改造设计应立足于原建筑历史价值和改造后的建筑功能等,注重建筑和自然的关系。空间的改动则要注重空间的营造,可使用包括围合新院落、增加内院及增强建筑间的连接等多种手法进行空间的重组[6]。此外,还应关注村落中建筑的普遍特征,分析建筑形式与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习俗之间的关系,提炼并运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元素,如屋顶形式、建筑肌理特点等等。建筑中乡土材料的制作和乡土建造技艺也是重要的建筑文化,同样需要保护和传承。

4 同和村美丽乡村风貌活化方案设计

4.1 同和村特色文化挖掘

村落的本土文化是村落的灵魂,影响着整个村落。在设计中注入本土文化,可以加强村民们对乡村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才能更好地传承乡土文化、实现更高水平的美丽乡村建设[7]。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走访后,我们了解到村内有位周汉华先生曾因水稻丰产和杂交实验吸引周恩来总理前来拜访。1934年出生的周汉华作为最早的村内合作社的水稻育种员,在实验田地里进行水稻丰产试验,经过培育种植,当年创造亩产比一般耕作的亩产高两倍有余,后又试用水稻和高粱进行杂交试验,且屡创佳绩。周汉华先生的事迹一直是村内最引以为傲的历史印记,也常常被村民津津乐道,其十余年的田间劳作试验也为同和村铸造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因此我们结合同和村现在的发展状况和周边的产业重点,认为可将农业文化定为其最鲜明的村落特色文化。

4.2 同和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同和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策略是将五处公共区域整体规划为以“农业文化”为主题的集展览、观景、休闲、购物一体的公共活动片区。这一片区对内是可供村民生产生活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对外则是一条供游客游览的参观流线(图3~4)。

4.3 建筑设计

乡村建筑的更新与设计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首先应考虑其地域性环境,思考当地建筑模式与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传承和发展地域的建筑模式[8]。同和村地处岭南地区,因此在建筑设计上适当采用岭南地区常用的手法。

图8 地块一礼堂鸟瞰图

图9 地块一礼堂入口空间效果图

图10 地块二风情街庭院空间效果图

图11 地块二风情街鸟瞰图

村内现留存有特色的老旧建筑不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五和二社旧址,故以其作为建筑元素提取的主要对象(图5)。五和二社旧址的整体建筑特征为四合院格局,正立面为一整面坡屋顶且墙体为中间段内凹的竖向三段。建筑造型元素的提取则是坡屋顶、四合院格局和庭院空间的使用。在建筑中置入庭院,达到活化、优化和组织空间的目的。建筑材料元素为当地常用的青砖、红砖、灰瓦、木材(图6)。

设计将地块一原破损严重且已废弃的建筑拆除以建造新的礼堂。新礼堂整体延续五和二社旧址的建筑格局和风貌,并适当将四合院格局变形以适应新的建筑功能。地块一的定位为同和村参观流线中的文化展示体验区。场地二的处理则利用现有五栋残缺且形态各异的一层高小房,根据其小体量的特点,将其整体改造并定位为售卖和休闲的公共空间,并命名为风情街,作为同和村参观流线中的休闲区(图7)。

4.4 同和村公共空间活化构思

(1)丰富空间功能,充分利用空间

新的礼堂根据地块特点在建筑功能上进行了调整,通过加入周恩来精神主题展厅、党建宣传室、农耕文化展厅、客家主题展厅、观景休闲区以及其他辅助功能,将原有的单一功能转变为复合功能。不同类型的功能相互配合,提高了礼堂的空间使用率,也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的使用场景,使其在不同时段都具有人气(图8~9)。

(2)丰富空间类型,增添趣味

通过“化零为整”的手法,以新的用地红线将原有五栋小房子纳入其中,实现原先五栋房子之间相互割据的零碎空间能整合利用的目的。将各异的五栋房子打造为不同售卖类型的商店,又将零碎的空地打造为主题不同的院落。整个地块从南至北置入了入口广场、水院、庭院、休闲院落,在视线上与田地景观相渗透,形成了多样的空间类型,增加了空间层次感和趣味性(图10)。

(3)视线连接、相互联系

新礼堂作为参观流线的起始点,是村内建筑形象代表,也对其余参观点起着“启下”作用。将其作为公共活动片区的首个节点,之后按顺序连接文化广场、风情街、周汉华试验梯田、五和二社旧址,形成一条有秩序的对外展示流线。又将礼堂展览流线末端设置在二楼的观景休闲区,可在此望向其他参观点,以此在视线上加强各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触发游客的好奇心。

(4)建筑空间优化利用,增强吸引力

场地二内五栋残缺且形态各异的一层高小房子,特点为体量小、内部昏暗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建筑改造首先考虑实际使用空间的舒适性,在延续了坡屋顶的同时形成侧高窗改善室内采光。建筑外墙采用白色抹灰面墙,清水砖贴面建筑勒脚,整体气质与五和二社旧址相呼应。空间的优化既保证了地块内的空间的安全性,而院落和廊道的置入,又更使得空间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内对外都极具吸引力(图11)。

5 村落公共空间活化措施

5.1 空间环境整治

村落中长期处于缺乏人气状态的公共空间其本身往往存在着环境质量问题,如垃圾堆积、杂草丛生、建筑物损坏严重等等。因此,环境整治是公共空间活化的首要措施。村落的环境整治可与美丽乡村的建设相结合,整体打造村落的景观规划,合理布置垃圾桶和垃圾收集、处理点。村落公共空间还常包含一些残破的建筑物。对于没有价值的残破建筑,可以拆除或重建,保证环境的安全美观。而对于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残破建筑应尽可能将其保留,保留的方式亦多种多样[9]。同时根据需要保留其原先的功能或赋予新的功能。整治后的空间环境质量得到提高,才能留住在此处活动的人。

5.2 零碎空间整合利用

村落中常有公共空间与杂乱、凹凸不平的绿地相互交织融合的情况。此类空间地块形状各异,整体来看较为零碎,不利于规划设计。因此可与村委和村民进行协商,整合出更为集中和规整的用地。零碎空间的整合利用也有利于维持公共空间的整洁和安全[10]。

5.3 丰富公共空间内的空间类型

一些类型的村落公共空间的面积较大且地势较为平坦,其空间形式较为单一,在使用上缺乏趣味性和空间层次感。因而可适当运用不同手法营造不同类型的空间,如灰空间、半围合空间、下沉或隆起空间,以此适应不同类型的活动人群和活动类型。

5.4 单一功能转变为复合功能

村落公共空间所涉及的建筑空间部分功能往往较为单一,如礼堂仅作为会议空间使用,村委会则仅作为村内办公场所。单一的功能导致了此类公共空间在其余时间的闲置,而功能的分割也不利于人群的汇聚和交流。合理地将原有的单一功能转变为复合功能,多种功能互相配合,不仅充分利用地块面积,还让其在对内对外、对民对公上都有了相对应的功能空间,吸引着不同人群聚集于此,丰富了空间的使用场景[11]。

5.5 乡村旅游与村落公共空间相结合

现如今,以乡村旅游作为发展方向是大多数村落的选择[12]。因此,可将村落公共空间作为对一个外展示平台,在其中置入文化展示体验空间和农产品售卖空间,作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内容。将村落公共空间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增强村落公共空间的对外性,巧妙地为公共空间带来了人气,村民与游客能在此产生交流,村落的文化特色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展示和宣传。

结语

本次同和村美丽乡村风貌活化设计实践,以村落公共空间作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深入挖掘出其最鲜明的村落文化特色,制定出更为适宜的活化策略。村落公共空间作为村落内部的重要场所,其存在本身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不应只局限于空间本身的物理特征,把目光局限在环境整治上,而是要着眼于整个村落的文化特点,并将之与村落公共空间相结合,让公共空间不仅是村民集体生产生活的场所,更是村落文化体现和传承的场所。此外,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还应考虑因时代发展村民在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上的转变,做出相应的功能和空间形式上的调整,这样才能持续地保持公共空间的活力。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礼堂活化村落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如何积累小学生活化作文素材
衢州市廿里镇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现状调查与探析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普通礼堂建声环境的技术改造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