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急疹合并热性惊厥临床特点与致病因素分析

2021-06-20

医学信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出疹热性家族史

刘 展

(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门头沟教学医院儿科,北京 102300)

幼儿急疹(exanthema subitem)又称为婴儿玫瑰疹,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时期的急性出疹性疾病,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6 型(HHV-6)、7 型(HHV-7)感染所致[1]。该病的典型特征是出疹前发热,常为高热,热退疹出。早期一般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常在出疹前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川崎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且高热易给患儿家属带来恐慌[2,3]。幼儿发病初期,患儿往往出现反复发热,此时易合并热性惊厥,导致部分患儿可出现癫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其他神经系统异常[4]。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研究人员发现幼儿急疹与热性惊厥的发生密切相关[5,6]。本研究以本院儿科2017 年1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456 例幼儿急疹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幼儿急疹合并热性惊厥临床特点及致病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19 年8 月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门诊就诊的幼儿急疹患儿456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4 例(57.89%),女192 例(42.11%);年龄21 d~3 岁1 个月,其中1 岁以下116 例(25.44%),1 岁以上340 例(74.56%)。根据是否合并热性惊厥分为合并热性惊厥组(n=84)和未合并热性惊厥组(n=372),合并热性惊厥组男47 例(55.95%),女37 例(44.05%),1 岁以下15 例(17.86%),1 岁以上69 例(82.14%);未合并热性惊厥组男215(57.80%),女157(42.20%),1 岁以下95例(25.54%),1 岁以上277(74.46%)。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56 例幼儿急疹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7]中关于幼儿急疹的诊断标准:①发热3~5 d,体温≥39 ℃;②热退疹出,一般在发热缓解后12~24 h出诊,皮疹为淡红色丘疹,持续3~4 d 后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和脱屑。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幼儿急疹的诊断标准;②患儿和家属可配合临床治疗;③患儿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患儿患有严重疾病;②其他疾病引起的患儿发热惊厥。

1.3 方法 于入院当日对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家族史进行记录,在住院期间仔细观察两组患儿最高体温、发热持续时间、出疹持续时间,分析惊厥特点及临床特征[8]。另对患儿进行辅助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外周血白细胞、单核细胞百分比(指尖末梢血,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C 反应蛋白:抽取肘静脉血3 ml,分离出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运用日立7080 全自动生化检测仪进行检测;胸部正位片:本研究患者为婴幼儿,取卧位,不能自己保持体位者由陪同人员协助固定,因婴幼儿大部分不能自控屏气,曝光时间尽量缩短,胶片尺寸:6 个月以前用12 cm×17 cm,其余用20 cm×25 cm。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合并热性惊厥幼儿急疹临床特征 所有患儿均存在发热症状,高热(T≥39℃)65 例(77.38%);发热持续2~5 d,>3 d 58 例(69.05%);热退后<24 h 出疹56 例(66.67%),热退24~48 h 出疹17 例(20.24%),热退>48 h 出疹11 例(13.1%);出疹停止1 d 后疹退50 例(59.52%),2 d 后30 例(35.71%),3 d 后4例(4.77%)。31 例(36.91%)患儿伴有腹泻、呕吐、食欲偏差等消化系统症状,46 例(54.76%)患儿伴有咳嗽、流涕、鼻塞等呼吸系统症状,症状都比较轻微。46例(54.76%)患儿在出疹过程中出现轻度烦躁,喜家长抱等症状。咽部充血73 例(86.90%),枕后及耳后淋巴结肿大27 例(32.14%)。皮疹分布于面、颈、躯干,四肢少见,皮疹开始为红色针尖大小,后为鲜红色,不规则斑丘疹,1~5 mm 大小,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皮疹消退后未留色素沉着,无脱屑。

2.2 辅助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4.0×109/L 32 例(38.10%),(4.0~9.5)×109/L 39 例(46.43%),>9.5×109/L 13 例(15.47%);单核细胞百分比3%~10% 17 例(20.24%),10%~14% 27 例(32.14%),>14% 40 例(47.62%);C 反应蛋白正常72 例(85.71%),轻度增高12 例(14.29%);胸部正位片示纹理增多5 例(5.95%)。

2.3 惊厥特点 合并惊厥发生患儿84 例,有家族史的患儿73 例(86.90%);80 例(95.24%)患儿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发作时体温超过38 ℃,发作形式为全身痉挛或强直发作,少数为失张力发作,发作后无异常神经系统体征,1 次热程中仅有1 次发作。5例(5.95%)为复杂性发作,特点是惊厥时有局部性发作表现,1 次热程中有1 次以上惊厥复发或惊厥时间超过15 min。本研究所有患儿抽搐持续时间15 s~20 min,惊厥缓解后患儿精神可,无意识障碍。

2.4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热持续时间、出疹持续时间、单核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高体温、家族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2.5 合并热性惊厥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高体温和家族史是合并热性惊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合并热性惊厥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幼儿急疹是一种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出疹性疾病,初期表现为反复发热,高热持续3~5 d 后热退疹出,该病无季节、性别、环境优劣的差异。该病的发病高峰期为婴儿出生后6~12 个月,这一时期的的患儿机体免疫力及重要器官功能发育状况均不及年龄较大的患儿理想,增加合并热性惊厥的风险。同时由于幼儿急疹多为HHV-6 感染引起,而HHV-6 容易对神经、血液、消化道、肝脏、心脏等多个系统造成损伤,所有还应该关注本病并发症的发生[9]。

本研究对幼儿急疹合并惊厥患儿的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项目进行分析。在临床症状方面,患儿出疹前伴有咳嗽、流涕、鼻堵、惊厥、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等症状体征,最典型特征为热退疹出,皮疹呈鲜红玫瑰色,压之褪色,多分布于躯干、面颈部,四肢偶有分布,出疹迅速,消退也较快,一般2~3 d 内即可自行消退,疹退后一般无脱屑、色素沉着发生[10,11]。在辅助检查指标方面,外周白细胞改变少,部分患儿发病早期增高,多数患儿白细胞正常或降低,特别是白细胞降低对诊断意义较大。C 反应蛋白绝大多数正常,少数增高病例也只是轻微增高。另外,作者注意到,单核细胞的明显升高,尤其是单核细胞百分比大于14%的患儿,其幼儿急疹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这对于提前考虑此病,以及在患儿持续高热期间安抚家长情绪上有一定的作用。

本次研究为探讨幼儿急疹合并热性惊厥发作的危险因素为目的,对幼儿急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此期间共收治456 例急疹患儿,急疹合并热性惊厥的发生率为18.42%(84/456)。进一步回顾性分析84 例幼儿急疹患儿临床资料,发现幼儿急疹合并热性惊厥组患儿同未合并热性惊厥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重、发热时间、出疹时间、单核细胞百分比、HHV-6 感染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合并热性惊厥组患儿中高体温和存在家族史者所占比例高于未合并热性惊厥组患儿。林世光等[12]认为年龄亦是导致幼儿急疹合并热性惊厥发生的因素之一,但在本研究中幼儿年龄组间对比发现<1 岁患儿与>1 岁患儿合并热性惊厥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还需要进一步用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家族史来说,若父母中存在癫痫病史或热性惊厥史,患儿热性惊厥发病率会较高,可见患儿热性惊厥与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联系[13-15]。

综上所述,对3 岁以下幼儿,尤其是6 月~1 岁患儿,3~9 月份以持续高热发病,精神状况良好,无明显伴随症状,白细胞正常特别是降低以及单核细胞明显升高的患儿应考虑幼儿急疹。结合幼儿家族史和体温判断幼儿是否易发生合并热性惊厥,做好提前预防措施,以降低急疹合并热性惊厥的发生率,促进患儿临床预后水平的提高和病情的转归。

猜你喜欢

出疹热性家族史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
观疹识病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ash Fever with Anxiety
汤显祖家族墓后的家族史
小儿常见出疹性疾病的诊治
患过出疹性疾病的人是否不需要接种麻疹疫苗?
测一测 你是“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