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以运营需求为导向的行车组织设计方法
——以广州地铁为例

2021-06-20邓澄远曹巍

运输经理世界 2021年29期
关键词:线网客流行车

邓澄远、曹巍

(1.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10;2.广州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10)

0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系统复杂、投资巨大,前期设计一旦落地实施,运营阶段基本难以更改,因此科学合理的设计是支撑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高效运营的基础,“先天性不足”往往会成为制约网络化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指导下,行车组织设计在总结既有运营经验、满足运营需求时,更应重视政策要求。

1 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需求

1.1 政策解读

1.1.1 交通强国战略为我国交通发展指明方向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全国123 出行交通圈”,提出“都市圈1 小时通勤、城市群2 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 小时覆盖”的时空目标。

1.1.2 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纲要》指出,要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 小时通达。

1.1.3 《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创新与发展》对先进地铁的先行探索

2019年5月,广州地铁发布了《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创新与发展》。新时代广州轨道交通旨在打造“服务型、引领型、融合型、持续型”融合发展的先进轨道交通,核心特征体现在“安全、可靠、便捷、精准、融合、协同、绿色、持续”8 个方面,其中行车组织设计要实现精准运力投放和协同多式运营[1]。

1.1.4 《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提出了多维度规划目标

基于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广州打造了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逐步实现轨道交通主体地位,建设轨道城市,支撑广州活力全球城市。线网规划提出“30 60”时空目标。

1.1.5 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及互联互通研究

2019年,广州地铁集团承接城际铁路运营,并针对广州市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及互联互通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以服务大湾区协同发展为导向,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的轨道交通体系,积极推进“地铁+城际”一体化运营发展[2]。

1.2 新时代背景对行车组织设计提出的新要求

新时代轨道交通对行车组织在时空目标、运能配置、行车方式、互联互通等方面提出了如下新要求:实现“30 60”时空目标(广州主城区至副中心、外围城区30 分钟互达,广州及邻穗城市中心60 分钟互达);采用多种运营模式,满足客流需求,实现线路功能定位;交路灵活,精准投放运力,提高运营效率;考虑线路间互联互通,提高线网通达性,提高乘客出行便捷性。

2 现状运营对行车组织设计的反馈

2.1 客流时间分布特征

一年中,受春节和暑假影响,通常1、2月客流最低,7、8月较大(见图1);一周内,周五通勤客流与娱乐出行客流叠加,客流最大;周日时,更多市民选择居家休息,客流较低(见图2);一天内,呈现“双峰平谷长尾”基本形态,早高峰在7~9 点,晚高峰在17~19点(见图3)。

图1 月客流变化特征

图2 周客流变化特征

图3 日客流分布特征

2.2 客流空间分布特征

在拥挤状态下,车门处和座位站立区的站席密度是不均衡的。座位站立区的乘客均希望保持在身体舒适空间之内,即5 人;而车门处乘客被挤压,平均达到7 人以上。乘客受挤压程度从上车车门处向车厢内逐渐降低。以5 个车门的A 型车为例进行计算(6 人标准的定员310 人,座位48 个,站立面积43.7m2,其中车门处约30m2),虽然设计的平均站席密度为6 人,但由于车厢内乘客分布不均衡,座位区控制在5 人,而车门处达到7 人以上,实际车厢载客人数在320 人以上,见表1。

2.3 预测客流与实际客流对比

考虑疫情影响,对比广州线网各线2019年实际客流与相近预测年预测客流,各线的预测客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客运量的平均预测误差达40%,高峰小时断面的平均预测误差达26%。

2.4 已运营线路交路灵活性

五号线一期(滘口-文冲)单一交路运营,滘口站为站前交叉渡线折返,折返压力较大。中山八、区庄等设置存车线车站均不具有小交路折返或单向加车的折返功能,这导致运营部门在灵活调整运营方案上方法不多,见图4。

图4 五号线配线设置图

3 以运营需求为导向的行车组织设计

结合上位政策新需求及现状运营的反馈,对行车组织设计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系统选型及运营组织两方面(见图5),总结出行车组织设计原则如下。

图5 上位要求及运营反馈与行车组织设计关系图

3.1 系统选型

3.1.1 多角度比选最高运营速度

最高运行速度应以线路功能定位为基础,以满足乘客出行时间目标为需求,结合项目工程条件及系统装备水平,选择时间可达、工程适应、造价合理的速度标准。

3.1.2 互联互通线路应采用相同或可兼容系统制式

互联互通线路在车辆制式、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方面,均应采用相同或可兼容系统制式,以便于运营组织设计。

3.1.3 充分考虑客流波动性和客流预测的不确定性

客流预测是行车设计的输入条件,但客流客观存在波动性,且客流预测受城市发展、线网发展、票价、线路建设时序等因素影响下,存在不确定性,故系统选型在满足预测客流的基础上,应至少预留10%的运能余量,使线路具有一定运能包容性及运营灵活性。

3.1.4 针对不同功能线路选取站立标准

考虑车厢内乘客分布不均匀性,市区线宜按照标准为5 人/m2的站席,在假日突发客流时按照6 人/m2的站席标准控制。市域线站席宜采用横排座位,可采用4~5 人/m2的站席标准。延伸线可参照原有标准设计。另外,对于连接多个交通枢纽,携带行李乘客比例较高的线路,需适当降低站立密度,提高服务水平[3]。

3.2 运营组织

运营组织方案以满足客流运输需求为基础,针对线路不同的客流特征,可以采用单一交路、高峰大小交路、全天大小交路、高峰单向加车、主支线运营及快慢车运营等多种运营模式。根据线路客流特征,并考虑运营经济性与管理方便性,精准投放运能,选择适当的运营模式。另外在配线设计时,应将停车线方向尽量朝向客流大断面方向,为小交路运营、单向加车等灵活的运营模式预留条件。各种运营模式及其适用线路特征见表3[4]。

表3 运营模式适应性特征表

4 结语

行车组织设计应紧跟新时代,体现上位政策要求,并结合运营实际,使运营方案与工程建设保持高度适应性、一致性,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线网运营服务的目的。行车组织设计在满足时空目标、多式运营、运营效率、互联互通等要求时,也应充分考虑客流波动性、客流分布不均衡性及预测客流不确定性等,在系统选型、运营组织上做到包容设计、灵活设计、超前设计。

猜你喜欢

线网客流行车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地铁运营非正常行车组织及要点相关阐述
基于大小交路套跑对地铁不均衡客流的可靠性分析
浅谈高速公路行车的安全驾驶技术
一件难忘的事
浅析珠海市现代有轨电车线网的规划和研究
地铁换乘客流预警及应对
地铁广州南站七号线开通时客流组织
武汉轨道交通线路环网变化前后线网客流压力分析
地铁线网客流优化配置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