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滨州沾化区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因素与防治措施

2021-06-19

农业工程技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叶锈病孢子小麦

王 玉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沾化 256800)

小麦是重要农作物,生产会受气候、土壤条件、温度等影响。全国小麦主要种植区域在北方地区,小麦种植水平不仅关系着全国粮食安全,同时也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

沾化区位于山东省东北部,东部由北向南与东营市河口区、利津县为邻,南连滨州市,西南部与阳信县接壤,西部与无棣县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7° 45′~118° 21′,北纬37°34′~38°11′,区境东西宽53.75 km,南北长68.99 km,总面积2218 km2。年平均气温12℃,月年平均最高气温18.3℃,年平均最低气温6.8℃。

全区土地总面积317.39 万亩,其中农用地163.45 万亩,建设用地32.3 万亩,未利用土地121.64 万亩。土壤分为潮土、盐土2 个土类,沙壤、轻壤、中壤、重壤4 种类型,其中轻壤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7%。小麦是沾化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小麦叶锈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

一、小麦叶锈病的症状与发生特点

1、症状

小麦叶锈病一般发生在叶片到叶梢,很少发生在小麦穗部以及茎秆。发病早期,染病叶片上出现圆形红褐色病斑,随时间推移表面破裂,渗透出黄褐色粉状物。发病后期,叶片背面以及叶梢上会长出黑色椭圆形或是长椭圆形孢子[1]。

小麦收获后孢子会转移到自生麦苗上度夏,冬麦播种出土后,叶锈病会转移到冬小麦中。播种较早的麦苗由于气候等因素利于叶锈病菌生长,导致受害小麦发病严重;若播种较晚,叶锈病菌侵入后会由于气温较低而不能形成夏孢子堆。

2、特点

近年来,小麦叶锈病随时间推移有逐渐加重趋势。当冬小麦播种完成后,秋苗发病也更加严重。9月份中旬时播种发病最明显,而9 月下旬及10 月上旬播种时症状较轻。当小麦叶锈病过冬后,早春平均气温上升至5℃时,麦苗病叶会呈现出复苏状态,形成夏孢子,污染健康叶片。此时叶锈病菌发展速度较缓慢,但仍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害[2]。

3、传播途径

叶锈病的侵入以及萌发都需与水接触,大雾、雨水以及露水都有利于发生叶锈病。叶锈病病菌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特别是夏孢子,能随风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海拔迁移,最终寻找到适宜寄生主体,完成越冬越夏并形成新的孢子,成为新的侵染源。总之,叶锈病的形成与气候、感染寄主以及菌源都有较密切关系。

二、小麦叶锈病发生原因

1、品种

小麦品种若抗病性较弱,则易感染小麦叶锈病。

2、气候因素

温度以及降水量都会影响小麦叶锈病的发病程度。当温度在5~20℃时,该病扩散最严重,呈直线上升趋势。近年来早春气温回升较快,3~4 月降水量也较大,此时土壤较为潮湿且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蔓延扩散[3]。

3、耕作制度

小麦属连年种植农作物,土壤中若存在细菌,菌源会逐年增多,因此连作麦田发病较严重。

三、小麦叶锈病防治措施

1、化学防治

小麦叶锈病防治可以在种植前用粉锈宁拌种,控制秋苗发病,减少越冬菌源数量,推迟春季小麦叶锈病流行。发病初期喷施20%三唑酮乳油1000 倍液,同时还可兼治小麦条锈病、小麦秆锈病和小麦白粉病,隔10~20 天1 次,防治1~2 次。研究表明,三唑酮对小麦叶锈病的可以长期保护,抑制侵入潜伏或者已经发病正在扩散的菌源,对封锁发病中心或挽救重病田作用效果明显。也可以利用粉锈宁1000倍液进行防治,隔10~20天喷1次,连喷2~3 次防治效果较好。

2、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病虫害是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加强田间管理工作,控制好播种时机,提升小麦抗病虫害能力的方式。种植中,农户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以及种植环境选择合适的防治手段,有效防止小麦出现锈病等病虫害。

选育推广抗(耐)病良种。注意多个品种合理搭配和轮换种植,避免单一品种长期大面积种植,以延缓和防止因病菌新生理小种的出现而造成品种抗病性的退化。近年新育成的抗叶锈冬小麦品种有京冬1 号、京冬8 号、京核3 号、京411、北农白、皖麦26号、皖27 号、皖麦28 号等;春小麦品种有垦九5 号、龙麦23 号、龙辐麦7 号、蒙麦30 号、京引1 号、陇春8139、定丰3 号等,可因地制宜引种。在中国冬麦区推广的抗病品种有陕农7859、冀5418、鲁麦1 号、徐州21 等。在品种选育和推广中应重视抗锈基因的多样化和品种的合理布局,防止品种单一种植而导致抗叶锈基因品种出现。

小麦种植期间,田间应该精耕细作,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在秋苗易发生小麦叶锈病的地区,避免过早播种,可显著减轻秋苗发病,减少越冬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小麦叶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腾掉的大量水分,减轻损失。

定期清除田间杂草还能确保小麦获取更多的营养成分,提升小麦秧苗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如果没有及时清理杂草,杂草会与小麦争夺养分,影响小麦生长,导致小麦出现病虫害的机率增加。

3、生物防治

防治小麦锈病的生物杀菌剂主要为嘧啶核苷类抗菌素。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用600~800 倍液喷雾;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300~500 倍液喷雾。在发病初期喷药,需注意隔7~10 天喷雾1 次,连喷2~3 次。

4、综合防治

在小麦的播种期需构建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保证小麦健康成长。小麦播种前需再三筛选小麦种子,确保小麦种粒饱满,抗病能力强。此外,还需选择合适的农药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可降低地下害虫的危害。达到病害防治标准后,需选择针对性药物对病害进行防控。

四、结语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经济发展。小麦主要在北方地区种植,需重点加强病虫害防治,特别是小麦叶锈病的防治工作,从而保障小麦高质、高产。

猜你喜欢

叶锈病孢子小麦
油菜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征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河南省55个冬小麦品种叶锈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赋予谷类作物叶锈病抗性
杨树叶锈病发病症状、规律及防治策略
浅析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