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经》等国学渗入地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1-06-19钟有长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易经国学思政

钟有长

(厦门第一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3)

国学是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1]我国历史悠久,国学内容异常丰富。《易经》是群经之首、群经之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广大精微,无所不包。渗入《易经》等国学的地理课程在人地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地理深度思维、世界眼光与国际视野、地理美育、地理实践力、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教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课堂教学中的渗入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易经》等国学渗入地理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与最经常的方式。

(一)地理学习之前的例证型渗入

例证型渗透即先呈现国学知识,后进行地理学习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地理学习之前渗入国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快速聚焦到将要学习的地理内容。

例如,在“热力环流”的学习之前,笔者呈现了否、泰两卦(图1、图2),并抛出问题:“同学们,《易经》中三阳爻代表天,三阴爻代表地,图1 中的卦天在上地在下,图2 中的卦地在上天在下,它们代表否、泰两卦,泰可以理解为泰然、安泰。请判断图1、图2 中哪个卦属于泰卦,并说明理由。”学生众口一词:图1 中的卦属于泰卦,因为现实中天在上地在下。笔者点评道:“现实世界确实是天在上地在下,但是图2 中地在上天在下的卦才是泰卦!”学生一片哗然,有些学生还进行了强烈的反驳。笔者接着说:“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热力环流’原理将为大家找到正确的判断理由。”同学们的求知欲瞬间被点燃,他们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仔细地阅读。等“热力环流”学习结束,笔者再问:“同学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图2 中地在上天在下的卦才是泰卦了吗?”学生还是表示困惑:“地面冷热不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就能用此原理说图2 是泰卦呢?”笔者因势利导启发:“由于地面受热不均,造成空气受热上升、冷却下沉。《易经》中天为阳,地为阴。地在上阴气下沉,天在下阳气上升,卦中所代表的两股‘气’得以相互交流,从而实现安泰。正如《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卦中天、地可以引申为现实中的父子、师生、君臣、夫妻、朋友、兄弟、同学、同事、国家、人与自然间等相互对立统一的两方。只有能够经常交流、有效沟通、良性互动,才能够实现两方求大同、存小异的安泰详和状态。相反,如果天在上阳气上升、地在下阴气下沉,卦中的两股‘气’‘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双方互不交流,则只能是否卦。”听完解释,学生们恍然大悟,他们频频地点头,情不自禁地发出“喔喔”声,折射出《易经》知识渗入地理课程思政教育产生的独特效果。

图1

图2

例证型渗入不仅可以用于某个地理知识点学习之前,还可以用于新学年、新学期的绪论课中。例如,高一新学年的地理绪论课,笔者常渗入《周易·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论衡》“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的内容,借以引导学生重视并践行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地理实践力。高一下学期人文地理的绪论课,常渗入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养成密切关注自然与社会,树立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来教育感化与治理天下的意识,让自己在生活大课堂中接受思政教育,提升思想境界。

2.地理学习之后的例导型渗入

例导型渗入即先进行地理学习,后呈现国学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它还能有效地促进地理深度学习的延续。

例如,在学习完“大气受热过程”后,笔者渗入了以下内容:“图3 中少阴、老阴、少阳、老阳中上面的爻代表天,下面的爻代表地。请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图4 中的日出、正午、日落及子夜旁标注出少阴、少阳、老阴、老阳的图例,并说明理由。”同学们几乎都能够得出正确答案:“日出后天空明亮,呈现出‘少阳’状态,由于‘太阳暖大地’需要过程,地面慢慢升温,正午过后一段时间(约地方时13 时)地温达到最高,此时天地呈现‘老阳’状态。日落后,天空很快变暗呈现‘少阴’状态,地面通过地面辐射不断降温,子夜时天地已呈现‘老阴’状态。”这种少阳、老阳、少阴、老阴的变化过程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完美结合,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易经》的智慧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自豪感也会因之油然而生。

图3

图4

3.地理学习之时的例说型渗入

例说型渗入即一边学习地理内容一边呈现国学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它边“案”边“理”(或边“理”边“案”)特别有利于聚焦国学与地理知识的共通之处,从而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

例如,虽然“日用而不知”,但是易经的阴阳思维也融入到中国人的血脉里,渗透到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地理中,阴阳的判断也是非常重要而基础的内容。因此,在“太阳视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彻底理解阴阳的形成原理:中国绝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每天正午太阳皆从南面射入,因此呈东西走向的山脉与建筑等,一天中阳光照射南面的时间比北面长,因而有山南为阳、山北为阴之说。同时渗入《郡县用阴阳字》“山南为阳,水北为阴……若山北水南则为阴,故郡县及地名多用之”的知识。这样例说型的渗入,实现了科学与人文思维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易经》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辩证思维。例如,对于评价“人口迁入对迁入地的影响”这一问题,由于人是生产者,能够创造财富,因此,人口迁入对迁入地有积极的影响。又由于人是消费者,人口对住房、就业、交通、资源、环境等都会产生压力,所以人口迁入对迁入地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又如“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这类问题,也要利用“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思维,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再如,五行包含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用来说明世界万物组成及其关系的理论,它强调的是五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图5)。因此,在分析大气、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间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整体时,就可以渗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去辅助学生打通逻辑思维的“任督二脉”,从而使他们彻底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形成的内存机理,为正确认识世界、科学改造世界奠定思维的基础。

图5

上述三种渗入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同一国学知识与地理课程思政教育的结合(如泰卦与热力环流的结合),既可以渗入在地理学习之前,也可以渗入在地理学习之时,还可以渗入在地理学习之后。

二、校本课程中的渗入

2016 年9 月起,笔者开设了《易经与地理深度学习》的校本课程。实践表明:由于时间相对充裕,内容安排相对灵活,相对于日常的课堂教学,校本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往往更加显著。

1.有利于国学系统渗入地理课程思政教育

这些年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每学期18 课时,相对充足时间非常有利于系统安排教学内容,做实相关的思政教育。在《易经与地理深度学习》的校本课程中,笔者带领学生系统学习了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等《易经》基础知识,引领他们感悟了《易经》知识对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的提升,对地理美育、人际关系与礼仪常规等的培养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渗入《易经》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例如,结合先天八卦图(图6)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活动:“观察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卦象,从古人的认知水平及其所处环境,通过充分想象理解各卦象及其所表示的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说明在‘中国地形图’的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方向合理布局八卦位置的理由。”这些活动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活动,锻炼与提升了相关能力。

图6

渗入《易经》等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例如,通过观察与想象可以发现颐卦(图7)非常像我们的嘴巴,上下两阳爻代表上下嘴唇,中间的阴爻代表一排牙齿。颐卦上卦艮(山)表示止,下卦震(雷)表示动,这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上嘴巴不能动、下嘴巴能够动的生理构造,还可以引申出“吃饭时可出发出声音但是声音不能太响”的文明用餐礼仪。正如颐卦象曰:“君子观此卦象,思生养之不易,从而谨慎言语,避免灾祸。节制饮食,修身养性。”[2]这样的思政教育角度新颖,寓教于乐,因易被学生接受而效果非凡。

图7

渗入《易经》内容可以进行地理美育的培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提醒我们欣赏自然美景要善于抓住时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达的是要善于抓住自然美景的欣赏角度;“和谐生美”,易经“天人合一”思想让我们能够欣赏“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人文景观的内在美,正如《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经》提出的“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些思政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树立尊重与敬畏自然的观念,感悟到天地自然的和谐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渗入《易经》等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2.有利于国学深度渗入地理课程思政教育

校本课程能够把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思政内容向深度推进,例如,“根据阴阳的特性,结合所学的知识,在图8 中的甲、乙、丙、丁处标注出少阴、少阳、老阴、老阳的图例,并说明判断依据。”就是在图4 所涉及的课堂思政教育基础上的深度推进。

图8

校本课程还能够根据需要把某些思政内容向深度推进。如结合课标“结合‘一带一路’的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的要求,笔者用既济卦(图9)所代表的易理渗入到地理课程思政的深度教育中:“同学们,既济卦水在上火在下。通俗地说,‘既济’表达的是某件事已经完成。请结合卦象说明你是如何理解既济卦中的‘既济’的。”绝大部分学生都认同:“上面的一盆水把下面的火浇灭了,这件事已完成!”笔者再启发:“结合五行中水与火的特征,你们还能够再说出其他的理由吗?”“水在上润下,火在下炎上,代表着两派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所以事情能够办好!”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理由,并因势利导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政教育:“你们的两种判断理都可以,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恰恰可以代表当今的两类国家行为。‘水灭火’代表的是某些西方国家的霸权行为,即凡有不顺我者,我就用武力打压它以达到目标,实现‘水火既济’。‘水火交流’反映的正如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它是一种‘和为贵’‘合作共赢’的‘水火既济’。打个比喻,就好像一口锅里装满了水,锅底生了火,火把锅中水煮开,以备煮熟各种食物供大家食用,以实现同人卦、大有卦所追求的‘天下大同’的目标。显而易见,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的‘一带一路’正像是这口‘锅’,让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与地区实现‘水火既济’。”这样的思政教育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打开了他们的国际视野,使他们彻底理解共建“一带一路”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是秉持开放合作的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伟大构想。

图9

校本课堂深度的思政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徽派古建筑绝大多数房屋的大门都是“坐南朝北”。笔者启发学生从五行生克的角度去思考,大部分学生得出了答案:“商人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北方属水,金水相生,吉利。”也因此理解了徽派古建筑“坐北朝南”的深层次的民俗文化原因。

此外,在考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渗入《易经》等国学内容也是地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登高远眺看到蜿蜒河曲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太极图中间的S 线相联系,从而理解河曲对于人们利用水土资源的好处;观测水井时可以用井卦的“井收,勿幕”来引导学生培养“大爱”精神;野外实践观察到高处侵蚀低处堆积现象时,可用渗入《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辅助地理原理的分析,同时用剥卦来帮助学生理解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看到“山岭分水,山谷汇水”现象时可渗入《道德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来引导学生把默默滋养世间万物而不争强斗胜的“上善之水”的品性当成修身养性的追求;观测太阳视运动时,可以渗入图10 中的“旦”(太阳从地平面升起的早晨)、“杲”(太阳升至树林最高处的午时)、“昔”(太阳落到长满草的地平面下的黄昏)、“杳”(太阳落至树林根部下面的子时)四个象形字,[3]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神奇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这些思政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图10

三、结语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易经》等国学渗入地理课程思政教育对立德树人所起的独特作用,正如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厦门一中2019 届高三学生杨佩明同学所言:“国学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与地理的融合让我从另一视角理解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国学也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修身方式,从前遇到不喜欢自己的人总是气恼和愤愤不平,现在会先发自内心地想想自己的原因……”同时要清楚这种作用不会自然发生,需要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去实践、探索与反思,“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从点滴做起,不断积累国学渗入地理课程思政教育的经验与方法。作为地理教师,还应该加强自我学习,经常参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备课活动,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让他们从国学渗入地理课程的思政教育中吸取养分“强身健体”、锻造自我、成长自己,是《易经》等渗入地理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最根本目的。如现就读于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厦门一中2019届高三学生陈泽胧同学,在解答2017 年高考海南卷“分别指出该地区山火与水土流失易发的季节,并分析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时,独辟蹊径从五行的角度分析“着火”,思维富有创新。而从“着火”发散到“灭火”“火生土(火山灰土的肥沃)”“火熔金(动力导向型工业)”、着火的区域文化差异等,思维的发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的这些成长与发展,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猜你喜欢

易经国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所认识的《易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