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研究
——以成都理工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为例
2021-06-19向艺吴元琴
向艺,杨 斌,张 浩,刘 伟,周 文,吴元琴
(成都理工大学 能源学院,成都 610059)
进入新世纪,世界能源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能源战略安全形势日益严峻。2008年以来,“页岩油气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世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均进入“非常规”时代,在油气地质理论、勘探开发工艺技术理念和油气装备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步,也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理论、技术、装备、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挑战[1]。2006年,我国教育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6年中国正式加入了《华盛顿协议》,成为正式会员。在此背景下,工科学校和专业培养要求中的规范性被提到更高的位置[2][3]。本文从成都理工大学学校定位和新形势下油气行业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以能源学院石油工程专业为例,回顾探索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历程,以期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规范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相关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专业沿革与发展定位
成都理工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是传统优势特色专业,起源1956年建校时设立的石油地质勘察系,20世纪60年代,学校在全国率先建成油气采收率研究室,1994年开始招收“石油工程(油藏工程方向)”本科生,1999年正式按“石油工程”专业招生,2007年石油工程专业入选四川省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获批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入选首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建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多层次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我校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支撑专业和学科。
多年来,石油工程专业一直坚持“立足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重点围绕西部地区油气田发展需求”的发展定位,以“石油工程—石油地质一体化”为办学特色,以培养石油工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为西部地区油气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二、现行培养目标
(一)2013版培养目标
石油工程专业于2012年9月修(制)订形成了2013版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及能源经济全球化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身心健康,拥有良好的基础科学理论、工程实践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石油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具备石油工程基本技能和扎实工程训练及实践,具有分析评价及解决石油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团队合作的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开发、评价、科学研究、经营管理及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关于修(制)订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能源学院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原则、组织机构和评价与修订周期。基本原则明确:培养目标一般应包括培养定位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即明确毕业生就业的专业领域、职业特征以及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应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目标;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是培养目标修订的重要基础之一,合理性评价应重点关注培养目标与内外部需求的吻合度,包括本领域全球化和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国家和地区发展变化、行业和用人单位发展变化、学校定位和专业教育发展变化、学生和家长的期望等。在组织机构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与修订工作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培养目标修订工作由“石油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统一完成。工作小组的组长为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或专业负责人,成员包括本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工作辅导员。培养目标的评价与修订工作应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同步进行,按照学校有关规定,一般4年为一个大周期,2年为一个小周期;根据学校统一部署,4年做一次大的修订,2年做一些局部微调。
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工作按如下程序进行:①根据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情况,结合行业企业调研走访,在综合各方意见基础上,对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②初步形成培养目标后提交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根据论证意见对培养目标做进一步修改;③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对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进行论证,结果反馈专业修改;④修订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交学校教务处审定后,写入最终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修订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工作流程
(二) 2017版培养目标
2018年10月,能源学院就石油工程专业2017版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学院邀请相关石油高校(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长江大学等)资深教授、石油企业(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长庆油田、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等)相关专家和毕业生代表,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研讨论,并根据行业形势和发展前景提出培养目标修订意见,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建议紧跟石油天然气行业形势制定培养目标;②加强安全环保、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的培养;③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④加强地质—工程一体化素质能力的培养。
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和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和前期调研论证,2017版培养目标修订如下:“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及能源经济全球化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身心健康,拥有良好的基础科学理论、工程实践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石油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具备石油工程基本技能和扎实工程训练及实践,且石油工程与石油地质相结合为特色,具有分析评价及解决石油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团队合作的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开发、评价、科学研究、经营管理及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预期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职业素养):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身心素质,以及良好的公民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
目标2(职业能力):能够胜任石油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施工组织、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并在此过程中考虑健康、安全、环境、社会、文化、法律等因素,能够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目标3(专业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石油工程理论与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在石油工程及相关工程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有承担研发任务的能力。
目标4(创新意识):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和愿望,通过拓展毕业后的知识和能力,能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中,为有机会晋升做好储备。
目标5(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作用并具备承担领导角色的能力。
与2013版培养目标相比,2017版培养目标主要有如下改进:①在思想品德上从简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进一步上升到“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身心健康”的要求;②在战略高度上具有一定的提升,突出了“适应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及能源经济全球化发展”;③从专业上依托理工大学在地质方向的教学科研优势,突出了石油工程—石油地质一体化的培养特色,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强调了“具备石油工程基本技能和扎实工程训练及实践,具有分析评价及解决石油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国际视野”。
三、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与持续改进
为了配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和2020年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含培养目标)的修订工作,能源学院石油工程系启动了最近的一轮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和持续改进工作。学院工作小组以行业专家(15人)、专业教师(38人)、毕业生(106人)和在校生(50人)为评价主体,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评价方式进行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见图2)。问卷主要从“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指标1)、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指标2)、行业发展与变化需求(指标3)、石油工程技术全球化趋势需求(指标4)、个人/用人单位发展需求(指标5)、人才培养特色需求(指标6)”六个方面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以此为基础改进2021版培养目标,使其能够更加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
图2 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
(一)培养目标合理性问卷调查
针对行业专家、专业教师、毕业生和在校生的培养目标合理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满足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特色需求”两项指标上受访者的评价均较高,持“高度符合”的比例为60.5%~92.5%,说明石油工程专业一直坚持的“围绕西部地区油气田发展需求”和“石油工程—石油地质一体化”办学特色得到了行业和师生的高度认可。然而,在适应行业发展变化(指标3)和全球化趋势(指标4)两方面,受访者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说明行业和学生对如何紧跟国际国内行业发展趋势具有更高的期待,也表明目前石油工程专业在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开展创造性工作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总结受访者对培养目标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议根据国内、国际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特别是非常规、深地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需求和发展态势修订培养目标;②增强培养目标与学校和专业定位的匹配度;③增强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④加强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前沿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培养目标中的显示度。
(二) 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
根据培养目标修订工作小组与企业专家、专业老师、毕业生/在校生代表座谈/访谈交流情况和问卷调查结果,认为对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工程认证理念下的培养目标内涵
根据《华盛顿协议》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培养目标应参照“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逻辑结构来构建,简称“四大支柱说”[4]。然而,与目前大多数认证专业培养目标类似,本专业的现行培养目标(2017版)主要是按“知识、能力、素质”的逻辑构建,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其一,培养目标中“能力”和“素质”往往难以界定,比如“……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既可以看作能力也可以看作素质,从而导致培养目标不明晰;其二,容易将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混淆,比如“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的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更多体现的是毕业生今后从事的职业范围、特征和培养定位,但培养目标仍有待进一步明确;其三,容易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上导致混淆和重复表述,比如“具备/具有……能力/素质”是毕业要求而不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重点是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知识通过“学习”来补充。
毕业要求是对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总体描述,培养目标则是强调学生在达到毕业要求的同时,能够真正学会“学习、做事、做人、共处”,并以此为基础在职业和专业上取得持续进步[5]。培养目标的重点之一是明确学生毕业后预期能够在专业和职业中取得的增量(即产出效果),其达成情况则通过学生在毕业5年左右时取得的职业和专业成就来进行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培养目标的内涵理解是石油工程专业后续修订培养目标,并构建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逻辑支撑体系的重要基础。
2.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的匹配度
“立足西部”“为西部地区油气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一直是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2015—2019年,本专业毕业生共计508人,其中311人在西部地区就业并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及相关行业,占比超过60%(见图3)。在非西部地区就业中,仍有半数以上是考入中东部和沿海地区高校进行研究生深造,进一步增强专业本领和职业能力。由此可见,在人才培养出口方面充分支撑了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然而,上述专业发展定位在现行培养目标中并没有清晰的显示,未能突出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及其与其他学校石油工程专业的区别。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和很多高校一样,以往的培养目标制定重点在于突出先进性,弱化与学校和专业定位间的匹配度。后续培养目标修订更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只有是否合理,而没有是否先进,否则将会导致专业需求、定位与目标的错位。后续培养目标修订将讨论是否将“能够在西部地区艰苦复杂的自然生态和社会人文环境中有效开展工作”纳入学生培养目标。
图3 2015—2019年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
2019年我国原油和天然气消费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71%和43%,并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严重威胁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为确保国家海外油气供应长期稳定安全,国内石油企业大力推行海外油气供应多元国际化战略,在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油气勘探开发合作,对石油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能力要求也不断提升。鉴于此,石油工程专业在“立足西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培养定位。然而,我国的海外油气采购、合作开发和独立开发区块绝大多数位于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自然生态、社会稳定和经济条件均较为艰苦复杂,因此在培养目标中还应进一步明确“能够在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和我国西部地区艰苦复杂的自然生态和社会人文环境中有效开展工作”,并以此为基础设置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
3.培养目标适应行业发展趋势
世界和我国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正加速向非常规、陆地盐下与深层—超深层和海洋深水领域挺进。然而,日益复杂的开采条件和居高不下的作业成本,叠加世界经济下行和国际油价长期低位运行的影响,油气公司面临严峻的技术和资金挑战。在此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油气企业应对低油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2018年道达尔与谷歌宣布联合研究勘探开发全新智能解决方案,2019 年雪佛龙、斯伦贝谢和贝克休斯等均宣布与微软进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业务合作[6][7],同时国内的中石油与华为合作建设认知计算AI平台。加快数字化转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兼具工程领域业务能力与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已经成为国际国内石油巨头的战略共识。
然而,包括我校在内的众多国内石油工程专业均未实质性开展相应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布局,培养方案中仍沿用过去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编程入门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缺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前沿基础课,更遑论开设能够结合石油工程专业知识和数字技术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国内仅个别石油高校开设有“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油气藏智能工程”等少量课程。问卷调查显示(见图4),64家用人单位对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在专业能力和工程素养上持“满意”态度的仅为73.4%和75%,反馈的原因之一就是毕业生在依托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资源并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总体认为,现有的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尚不能满足油气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人才需求,亟待从培养目标出发,加强专业数字化课程建设,提升学生基于计算机和前沿数字技术平台分析解决专业领域工程问题的能力。
图4 用人单位对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满意度情况统计
4.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先有培养目标后有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专业学生毕业要求。然而包括石油工程专业在内,许多专业现行培养目标是毕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总结和概括,两者更多体现的是同一层级的总分关系,而非前后承接关系[8]。这种模式最显著的问题在于容易导致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含混不清,比如:培养目标中“良好的公民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似乎需要所有的毕业要求来支撑(见表1),但同时又与所有12条毕业要求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从事油气开发、评价、科学研究、经营管理及教育等工作”同样也需要所有毕业要求来支撑。这看似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但实际不利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评价改进。比如当上述某一条培养目标达成度出现问题时,就难以针对性地改进某一条或几条毕业要求从而提升培养目标达成度;或者需要对所有毕业要求进行修订,这显然是不合理且不科学的。
表1 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2条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四大支柱说”探索构建了如下4条培养目标:目标1(做人),爱党爱国,能够遵守石油工程领域的职业规范、工程伦理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目标2(做事),能够应用专业知识,根据需要借助计算机和数字技术平台,解决石油工程核心领域的工程问题;目标3(共处),能够适应复杂的自然生态和社会人文环境,并以独立或团队方式进行书面或口头交流与沟通;目标4(学习),能够通过正式或非正式途径获得石油工程及相关领域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或学位深造机会。根据上述4条培养目标梳理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在“四大支柱说”体系下石油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有清晰的对应关系,且1条毕业要求只用于支撑1~2个培养目标。此时,当培养目标达成度出现问题时,就能更为准确地定位相应的毕业要求,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并对更深一层次的课题体系、课程目标改进进行指导。同样,当改变毕业要求时,能够直接评估其对培养目标中具体指标点达成的影响。
表2 “四大支柱说”体系下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四、结语
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大核心原则之一,而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则是石油工程专业应对行业和社会经济形势变化,精准把握需求,优化办学定位,不断改进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回顾总结近十余年来的培养目标改进历程认为,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正不断由“形似”向“神似”迈进。但如何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合理性与达成情况评价与改进机制,基于培养目标指导构建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与课程目标,贯彻落实基于OBE理念的三循环评价与持续改进要求,达成“形神兼备”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