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关三叠》两种演唱版本对比分析

2021-06-18黄子洋

戏剧之家 2021年17期
关键词:阳关三叠琳娜咬字

黄子洋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 湘潭 411201)

《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是唐代著名的琴歌,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王维晚年创作《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挚友元二受朝廷的派遣将要远赴他乡,当时的王维内心惆怅,因为元二离去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乡,而如若元二归来,自己也不知是否还在世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这首琴歌听起来淳朴而富有感情。原诗为四句,而此诗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诗句,形成了经典琴歌《阳关三叠》。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做变化反复,反复演唱三次,使送别之情更为深切。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曲谱的是约1491 年成书的《浙音释字琴谱》;1864年由清代的张鹤编曲收录于《琴学入门》,这也是现如今人们最熟悉的一个版本;1954 年,作曲家王震亚将琴歌《阳关三叠》改编为由钢琴伴奏的现代版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今这首经典之作被多次改编,包括不同风格的器乐曲和艺术歌曲。2008 年由青年歌唱家龚琳娜演唱,收录于琴歌专辑《弦歌清韵》中,由老锣编曲,将人、琴、箫自然结合。2012 年由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演唱,并收录于个人专辑《教我如何不想他》中;2018年“首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中廖昌永再次演唱《阳关三叠》,引起了大众对《阳关三叠》的关注与回忆。本文将从气息共鸣、咬字归韵两个方面对廖昌永与龚琳娜的演唱进行对比分析。

一、气息共鸣:廖版深厚有力,龚版充盈饱满

古今中外关于歌唱,或理论或实践都将气息作为歌唱的根本,即“气”是“声”之根本,中国古代《乐府杂录》中提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将美声技法融入到中国艺术歌曲中,严格运用胸腹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法全面发挥了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使胸腔横膈膜和腹肌互相配合,协同控制气息,使声音的高、低、强、弱控制自如。廖版采用钢琴伴奏,歌曲开始于钢琴低音区,模仿古琴的音响,演唱时歌声如弹拨古琴一般有弹性。乐曲一开头就是中强的强度,“客舍青青”的音高更是到了小字二组,乐句的连接不因音高而推着唱,而是用气息控制保持住第一句,再进行下一句。廖昌永在演唱《阳关三叠》时,呼吸均匀而深沉,如尾声处“尺素申,尺素申”连唱八拍。廖版不管是中音区还是高音区,亦或如第二段“遄行,遄行”高潮处的八度跳进,都能将气息处理得平稳连贯。龚琳娜以一曲《忐忑》爆红,一首神曲向世人们展示了她高超的演唱技巧。在演唱《阳关三叠》时,能感受到龚琳娜气息源源不息、充盈饱满、流转恣意。相较于廖版严格运用胸腹式呼吸法,龚版跳脱出了常规声乐艺术演唱的框架,自由而绵长。她把气息的起伏流动和音乐作品情绪的高低起伏结合起来,使得气息的使用在音乐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显得恰到好处,音乐情绪高涨时,气息饱满集中、充满力量感,音乐情绪低沉时,气息的供应也相应减少而平缓。她用腰腹周围的肌肉群来调控自己的歌唱气息,在演唱这首作品时,随情感的需要来用腰腹调节自己气息的强弱、轻重、缓急等。演唱第一叠与第二叠时,吸气到腰腹群,再一点一点慢慢放出,使音乐情绪内敛而深沉。在演唱到“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时,气息一如火山爆发,将音乐带到高潮处。

良好的共鸣与气息有着直接的关系,气息需要通过共鸣才能发出明亮饱满的声音,声音需要气息才能流动。廖昌永遵循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共鸣规律,将声音牢牢地贴着后咽壁,挂住高位置进行头腔共鸣。在不同的声区,廖昌永的共鸣也是在不断调节的,如第二叠音区转换处,在演唱到“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低音区时,用的是胸腔共鸣和口腔共鸣,而到下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则充分运用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和口腔共鸣就相对少一些。仔细聆听廖昌永演唱高音,可以发现他也是带着胸腔共鸣唱的高声区,所以我们听他歌唱时觉得过瘾,感觉很畅通、舒服,如窖藏千余年的酒,香浓醇厚。龚琳娜的音色更贴近大白嗓,结合戏曲唱腔来演唱这首作品,将人声器乐化,与琴声和谐交织。与廖版相反,龚琳娜在演唱时少用胸腔共鸣,尽量多地使用口咽腔和鼻腔、头腔的共鸣,使得她的声音具有很强的张力和穿透力,非常结实,给人以很强的力量感。龚琳娜用自己最真实的声音、良好的气息、上下贯通的共鸣与人声的高度器乐化,使歌声充满着古琴悠扬的韵味,张弛有度却不过于自由散漫。龚版自由而婉转,用绕梁三日、余音不绝来形容绝不为过,正如温茶入喉,似春日新柳的气息,淡而有味,回韵绵长。

二、咬字归韵:廖版字正腔圆,龚版充满棱角

中国古曲,妙在韵味的入微,汉语讲究归韵,只有归韵归好了才能做到咬字清晰和基本的传情达意。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创作、演唱和语言等方面形成了随韵吟唱的特点,咬字是否规范、润腔是否到位直接影响歌曲的吟诵性以及古风古韵的表现性[]。在咬字归韵上,廖版与龚版都有古琴韵味,《阳关三叠》的歌词归韵在前鼻音“en”上,“尘”字与“人”字收尾处都加以润色,用“吟”和“揉”的唱法让字音语调与旋律的起伏结合在一起,让人在歌声中体会到古琴的意蕴。二者都有着清晰的咬字吐字,将古韵之风展露无遗。

廖昌永在演唱这首作品时严格遵循美声唱法的方法和原则,注重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将所学的美声唱法发声方法与中国汉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廖昌永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可以发现他的喉咙打开得很充分,口型保持得十分漂亮,嘴巴十分松弛,保持用气运声,字头放在前面,靠唇、齿、舌去咬字,贴着咽腔行字,所有字在一个位置上行腔。咬住字头,延长字腹后再归韵,增强了歌曲的古韵与吟唱性,廖昌永在归韵时吐字清楚,通道稳定,共鸣感十分强烈,上下贯通无阻。演唱“轻”字与“青”字此类以“ing”归韵的字时,都将字腹“in”拉长,最后再将尾音送入鼻腔中。在每句尾音的处理上,将渐强渐弱演绎得如琴音的延续一般,既有弹出去的脆劲,又有揉弦的绵长劲。

龚版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贵州方言来演唱这首作品。作为贵州人的龚琳娜,选用家乡语言来演绎《阳关三叠》,使之有棱角,充满立体感。龚琳娜曾在采访中提到:“我们不需要去改变传统,当我们重新创作时,把它立体化、和声化,但不破坏它的韵味美。”因此,龚琳娜在演唱这首作品时还是使用中国式的唱法,但选择了用贵州方言来唱。将所有的音都化为平舌音,如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要咬字为“渭(wèi)城(céng)朝(zāo)雨(yǔ)浥(yì)轻(qīng)尘(cén)”,每一个字都带一点点颤腔,用气息推出,使歌曲更接近戏曲音色,给歌曲蒙上一层薄纱,飘渺唯美。第一句弱起,龚版将重音放在以“yi”为韵脚的“浥”字上,虽为重音但依然保持轻出,使整句连贯抒情。龚琳娜用明亮悠扬的戏曲唱腔与充满棱角的贵州方言演唱这首歌,将每个字都处理得凄凉、悠扬、婉转,把送别挚友、依依不舍的诗人情怀唱到了每个听众的心中。

第一叠的主歌部分为王维原诗旋律,呈现了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曲调平稳进行,音阶做二度和三度音程级进,与歌词朗诵语调相呼应,音乐像叙事一般,朗朗上口。廖版与龚版均采用叙事式演唱处理,给听众们展现出一幅凄凉的画面:雨后渭城,道路无尘,青青杨柳,而诗人正在依依不舍地送别友人。两人的《阳关三叠》虽曲调一样,但有着不同的感受,廖版歌曲开始于钢琴低音区,模仿古琴的音响,表现出古朴醇厚的音乐性格;而龚版直接用古琴伴奏,更能将人带入这渭河边离别情景之中。歌曲为4/4 拍,但在节奏变化上两人有着很大区别。廖版整首歌曲时长为5 分53 秒,第一叠用时1 分23 秒;龚版整首歌曲时长为5 分57 秒,第一叠用时1 分44 秒,将整个速度放慢,完全站在一个故事人的角度进行演唱,将歌声与琴音融合在一起,悠扬而飘渺,平稳而从容,将故事娓娓道来。“遄行,遄行”这个八度大跳音程,二者皆用气息拉长尾音,但廖版加大声音力度润腔,使情绪更为激烈,将速度放慢接入下一句,表达出担心友人长途跋涉中将遭受艰难困苦的复杂心情。龚版在演唱“历历苦辛宜自珍”时,将“宜自珍”重复演唱一次,渲染离愁别绪,表达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更是对各自珍重的期望。

随着一声“噫”的长叹,歌曲进入意味深长的尾声,既是惆怅的告别,又是动情的遐想,三叠的醇厚情感尽化于此,回味无穷。“噫”为自由延长,廖版将此演唱了六拍,从弱到强;而龚版只悠悠地唱了两拍。“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的处理中,二者的演唱均运用先“渐快”再“渐慢”的方式,诉说着对命运的无可奈何,意味深长。但廖版将“噫”字拉长,如叹息;而龚版却将“别”字拉长,停顿换气。“噫”自由延长,从弱到渐强,如一句叹息,诉说着对命运的无奈。两人在唱到“入梦频”时,都将速度放慢,引出“闻雁来宾”,歌曲结束在“宾”字上,声断气不断,情绪平缓而悠长,音量减弱,最后借助气息控制结束在三个p 的弱度上。廖昌永和龚琳娜在演唱尾声时,“气若游丝”的语气像是在喃喃自语,如梦如幻,意犹未尽。

三、结语

总的来说,廖版浓厚真挚,将自己作为主人公进行演唱;而龚版飘渺婉转,低声细语说着故事。廖版将美声唱法民族化,而龚版是跳出演唱艺术的框架,将美声、民族、戏曲融为一体。龚琳娜曾在采访中说到:“大音希声,是当人第一次听到你这个音乐的时候,感觉到的不是你的声音,而是扑面而来的情感与震撼。”两个版本的《阳关三叠》都将人声古琴化,充满着韵味,都把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离别后的无限思念与深厚真挚的友谊展现出来,感染着每一位听众。

猜你喜欢

阳关三叠琳娜咬字
浅谈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培养
——以《阳关三叠》为例
Students’ Feedback on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ases into Lecture Task in Course of Built Environment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阳关三叠》曲谱版本研究
New twist on Old Style
歌唱的咬字艺术
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