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空调高空作业人命关天,“有安全绳无安全支点”亟待解决
2021-06-17江东瑜
江东瑜
为安全绳预留固定支点,对建筑商、房地产商而言是举手之劳,对业主也有利而无害——不仅空调的高空作业用得上,健身器械等新型家居用品其实也可以使用
每年春夏空调安装、维修进入高峰期,高空作业引发的坠楼事故也时有出现。历年来,各地媒体都留下了这类事故的报道。
面对高空作业事故频发的消息,大众舆论和媒体评论在给予同情之余,无非是强调加强安全意识、安全管理的老生常谈,年年出事年年如此。舆论监督一直在线,重视度不可谓不高,可是实际情况的改善却很有限。可能最大的进步是从业人员的保险普及率提高了,这对事故善后当然是有帮助,但是购买保险只起到了事后保障的作用,并没有起到减少事故的作用。
理论上讲,这类保险都会包括安全措施标准和要求的条款。比如不按照要求系带安全绳的作业者如果出事,事后理赔可能会被保险公司拒绝。这种附加安全要求的理赔机制,也是保险机制增强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的意义所在。然而,现实却有些情况,纸面上的安全措施在现实中很难落实,最典型的就是众所周知的“保命绳”——安全绳。
高空作业要系带安全绳,这是最基本的安全常识了。方方面面都对安装人员使用安全绳有明确和严格的要求,诸如要求安装人员现场拍照上传、鼓励安装人员之间互相监督举报,已经是很多机构管理的标配,也算是用心良苦了。管理有严格要求,保险理赔有严格的合同约束,安全绳的使用是普及了。然而,安全绳有时候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少事故中,遇难者都带了安全绳,可是悲剧还是发生了。比如2017年大连市发生的父伤子亡事故中,父子俩就使用了安全绳,却没有阻止悲剧的发生。2019年发生在海口紫竹园小区的坠楼事故中,出事的操作人员也使用了安全绳。
安全绳不安全,常常被归咎为操作人员的使用不规范。就事故的直接原因分析,确实如此,2017年大连的事故中父子两人同系一根安全绳,就是所谓的“一带一”,显然不符合安全绳使用的规范。2019年海口的事故中,操作人员将安全绳系在了松动的防盗窗上,那显然也不符合使用规范。但是,据此把事故责任归咎于“安全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也或是皮相之论。现场操作人员比办公室里的管理人员更清楚安全绳要有牢固的固定支点才能发挥作用,但是纸上谈兵的管理人员考虑过现场情况吗? 中国高层建筑,尤其是居民住宅,有多少预设了供高空作业使用的安全支点(固定支点)呢?
理论上讲,没有合适的固定支点,可以用吊篮、升降平台等设备实施高空作业。但是,业务分散、作业时间短的家用空调安装维修显然不可能这样兴师动众。现实条件如此,空调安装师傅的“保命绳”就成了尴尬的鸡肋。监管者要求用,保险公司要求用,公司领导也要求用,但是实际就是用不上。遵章守纪的安全要求都是对一线操作者提的,却没有为一线操作者遵章守纪创造条件。最后可能就是安全管理的要求流于形式,系上安全绳立此存照,算是满足各方要求,然后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在这种不自觉的上下相隐、视而不见的行业环境中,高空作业险、人身意外险只可能变成纯粹搏概率的金融产品,起不到引导安全水平提高的作用。而自上而下、形式严谨的高标准、严要求,会在现实操作层面中层层打折,最终成为脱离现实的走过场。每个管理层级都可以心安理得地自认为“恪尽职守”,全部的安全压力都由一线操作者承担——处罚是一线操作人员背,出事是一线操作人员倒霉,还要背“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规范”的大锅。没有固定支点的安全绳,就是这样大行其道、见怪不怪的。
为安全绳预留固定支点,对建筑商、房地产商而言是举手之劳,对业主也有利而无害——不仅空调的高空作业用得上,健身器械等新型家居用品其实也可以使用。在国外,很多高层建筑为户外高空作业预设固定支点是很普遍的,但是在我国只有少数大型房企才会考虑到这一点。这说明,真正的安全措施推动还有空间。问题不是出在这事有多难办,而是缺少有力的推动者。
在安全绳带出的一串责任链上,有空间发力的是保险机构。保险机构完全有能力对安全风险做出量化评估。因为安全情况直接反映到保险的理赔率,影响保险产品的盈亏。降低事故率、提高安全水平,保险机构可以直接从中受益。因此,保险机构应该有充分的动力主动推进安全水平的提高,而且保险机构具备金融机构的强势属性,博弈能力较强。遗憾的是,我们的保险机构还仅仅停留在金融产品的水平,只知道在概率的侥幸中赚钱,并没有真正起到相关作用。
总之,人命关天的安全意识已经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但是如何从制度上解决安全隐患才是真把式,而不是一味对一线施压、责之以不能。
(作者系历史、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