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风暴的人

2021-06-17董慧

南方周末 2021-06-17
关键词:风暴爱好者气象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董慧

2021年5月15日,江苏苏州,航拍下的超级风暴单体。

苏镝坷 ❘ 摄

◀上接第14版

相比之下,得益于高山和平原等地形条件,美国每年爆发龙卷风的数量是中国的十倍以上,达到1000到1340次左右。

从上个世纪开始,美国就形成了一大批专业追风者。大规模风暴目击者的存在,使追风在美国更容易。“美国龙卷预警主要依靠两个工具,一是多普勒天气雷达,中国也有;另一个则是风暴目击者(提供)的信息。”俞小鼎介绍。

目前,国内还没有正式的龙卷预警业务。俞小鼎分析,主要原因是龙卷风数量少,发生频率低。但类似的“准业务”在广东、江苏、安徽等地已经开展试点,其他强对流天气如雷暴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等,国内部分区域已建立临近预警业务。

00后追风队

2021年5月14日晚上在B站发出预警后,苏镝坷收到一些私信,感谢他“能够帮助别人摆脱危险”。这让他想起自己收藏多年的一篇文章《正确的追风理念》,2008年发表在台风论坛上,作者是一位神秘的气象圈前辈,2009年后再也没有发过帖。

“和多数人相比我们是‘孤独的。倔强一般也就与孤独的我们所伴随。”文章第一部分安慰追风者,即使旁人不能理解,也要“将热情倾洒在自己所爱好的气象、追风上面,从中获得无上的快意和满足感”。苏镝坷把“孤独”和“倔强”专门标成了红色。

剩下的篇幅里,作者告诫,除了为追风而追风,还要记住自己的目标是为大众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气候应对能力,“我们总有一天会意识到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是有一定责任的”。

苏镝坷和刘屹靖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他们俩追风的初衷都通过记录风暴图像做一些气象科普。

王路澄的想法更“纯粹”。和绝大多数气象爱好者一样,王路澄与气象结缘始于非常小的年纪——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带来一场暴雨,当时4岁的他趴在窗户边,看着雨下了整整3天,第4天出门时,水已经漫到成年人膝盖。

12岁时,王路澄发现了新大陆——台风论坛。那是国内最大的气象爱好者聚集地,超过9万个气象爱好者在里面发布了三百多万个帖子。论坛的“深度追击”板块记录了从2005年开始的每次台风,最早的一篇恰好就是关于台风麦莎的。

王路澄也开始学着记录。2014年,资历更深的爱好者们发现他挺有潜力,拉他加入小圈子。最疯狂的记忆来自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登陆时,睡觉吃饭以外的所有时间他都用来讨论台风,“上课在看,下课也在看”。

对于王路澄,风暴能带来与极限运动相似的感官刺激,也能带来一种纯粹的美。“人类社会掺杂了各种利益,纯粹的美只能从自然中去发现。”

追风的过程也是这般纯粹,“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了一个目标奋斗。”2019年高三毕业,王路澄终于付诸行动——追击台风米娜,也是那时候,他结识了同样刚结束高考的苏镝坷。

不过,追风小队的4位年轻人,都没有选择气象学作为研究专业。王路澄填报志愿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我也想过成为气象观测员或是预报员,从事这方面我会开心,但它带给我的经济效益实在是太低了。”追风,只是他的爱好。

在中国气象爱好者当中,真正实地追风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郑东是台风论坛的创始人之一,他从台风论坛活跃成员的数量上看,国内有一定水平的气象爱好者不过几百人,而风暴爱好者大概只有几十人。

21年前,16岁的郑东也曾实地追风。那是2000年,派比安台风登陆他的家乡浙江,台风北侧出现了一场强对流天气。郑东从家往外看,能看到北边黑压压的一片,于是他请假坐中巴车去追,“已经是当时的极限了”。

如今,00后年轻人们组成追风小队,成功拍摄到风暴。队中经验最丰富的刘屹靖,被外界赋予“中国风暴摄影第一人”称号。郑东称,刘屹靖并不是国内最早追逐风暴的人,过去也有一些气象爱好者追过风暴,但是不会专业摄影,没有记录下来。

俞小鼎认为,这些年轻的追风者们应该被鼓励。“强风暴的形态往往和它的动力学相关,如果能把风暴的雷达特征和视觉特征对应,就可以揭示出很多以前光从雷达上看不出来的东西,对于科学研究、改进预警技术都很有帮助。”他说,和追风运动盛行、追风者至少几万人的美国相比,国内像刘屹靖们这般专业的追风者数量还是太少。

一场豪赌

追风小队的年轻人们承认,首次追风就取得成功,除了气象知识储备充分,运气也很重要。

“风暴变化速度很快,强度也很难预测,所以有时候你需要去赌。”刘屹靖说,“赌你选择的风暴会发展得好,赌它会到你的预定位置。如果赌赢了,你就成功了;如果赌输了,那就什么都没有。”

紧接着的第二场追风验证了这一点。

2021年5月15日17时,追到第一个风暴后的两支分队匆匆解决完晚餐就继续上路,他们想一鼓作气追晚上的重头戏——150公里外三团成熟的超级单体风暴。

出发一个半小时后,一个小单体风暴在无锡市区突然出现。起初没人把它当回事,刘屹靖判断,下午已经有一个强风暴经过,通常情况下会带走大部分大气能量,“这个风暴肯定发展不起来”。于是,大家决定按照原计划追更强的。

出乎意料,这个小单体突然发展成了一个强风暴,此时追风小队尚未抵达精心挑选的观测点。等到晚上九点半抵达目的观测点,预计中会走到他们头顶的风暴却不见踪影。

有时候,“豪赌”还会带来危险,重则危及生命——2013年6月,追风时长30年的美国知名风暴摄影师蒂姆·萨马拉斯就因近距离拍摄龙卷风,和儿子、同事被卷入龙卷而身亡。

刘屹靖也在2021年4月30日遇到了自己的危险时刻。

那天,他一个人在江苏兴化直播追风,由于当天能见度不好,没法在车上看到风暴结构,只能全部依赖雷达图进行定位。意外发生在下高速时,他发现计划中应该在北侧几十公里外的风暴出现在自己的南侧,旋转着的风暴结构已经能被看得特别清楚,而自己和司机快要被吞进风暴的核心。

懵,是刘屹靖的第一反应。他没弄懂风暴不按计划走的原因,“开始怀疑,难道我学了这么多年的气象知识是假的?”

刘屹靖左手端着手机继续直播,右手操作电脑比对其他气象站的资料,才发现是最初作为参考的淮安站雷达图比实际情况偏离了30公里。

风暴很快追上了他们。车被大风逼停在路边,拇指大小的冰雹打在车上,车内的说话声已经听不清。幸运的是,这次只是被风暴核心的边缘擦过,没有其他危险。刘屹靖心知,如果真落入风暴核心区域,接近成年人拳头大小的冰雹能把车砸穿。

第二天一早,刘屹靖给中国气象局写了封信,反映淮安站雷达图错误的问题,托朋友转交。气象局很快给出答复。

“代价有些惨重,但最后发现了问题,也算是有所贡献了。”刘屹靖自我安慰。

(应采访者要求,郑东为化名)

猜你喜欢

风暴爱好者气象
气象树
蝴蝶爱好者
脑风暴大挑战
泽西风暴
直播答题爱好者
文章有象
肉食爱好者福音 黑蒜露笋煎焗鸡脯
头脑风暴
2015A/W暗黑风暴来袭!
相声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