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新的共同价值追求: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诉求
2021-06-17马希林春逸
马希 林春逸
摘要:共同的价值追求既是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聚力焦点。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与共同价值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内蕴着功能互促性、目标互倚性和空间互嵌性。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在凝聚共同价值过程中具有多种功能向度,承载着塑造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共同的价值理念、弘扬共同的道德观念等功能。因此,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共同价值观的深度结合,有利于发挥出同向同行的作用,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对凝聚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示范效应,从而推动人类共同价值的进一步空间延展。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功能 ;共同价值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1)03-0014-09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新时代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1]。在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时代境遇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构筑伟大中国精神的新契机与新考验。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这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提升精神文明建设质量提供了价值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全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凝结而成了“共同价值”,并将这一历史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共同价值”丰富而生动的内容概括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3]。显然,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富有中国民族性、历史性与具体性表现形式[4]。而在新时代,面对新情况新挑战新境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凝聚中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伟大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保持独立性又深度参与到世界精神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具体实践。因此,以凝聚共同价值追求为切入点,从理论上探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的内在一致性、功能向度内容、功能提升路径,对进一步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同价值追求的概念界划:新的价值追求
在2020年9月召开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上提出应当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价值”的擎画基于改革開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诸如“科学精神”“担当精神”等精神的厚植与培育。这意味着新时代共同价值追求的塑造来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也来源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换言之,共同的价值追求包纳两个空间向度,在国内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展现“共同的价值追求”的精神伟力;在国际上,“共同价值”坚守也是协调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方案。“共同价值”不是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普世价值样式,两者在出发点、理论基础上具有本质区别[6]。“共同价值”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交往实践中自然生成的,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向往的公共价值[7],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种全人类普遍尊崇的价值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不同的社会形态因为存在部分相似的历史联系,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反映人类一定阶段普遍利益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共同价值[8]。共同价值真实反映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征,所谓共同价值追求,实际是指经历了最广泛的实践检验,经受住人类历史长河的考验,得到绝大多数人类成员的认同,具有深厚的真理性、价值性、实践性。
那么,新时代中国如何继续“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9]?如何进一步推进凝聚共同价值追求?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指向的剖析。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构建与实现的关键为在实践中能否展现出强大精神动力作用,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是从量的积累向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质变目标转向的现实依据。将共同价值追求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价值指向研究领域,有利于进一步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紧密关系。
一般来说,以凝聚共同价值的实践方式为依据划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体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侧重于从事组织、引导、宣传、教育等推行共同价值追求的推行主体;一种为在精神上、情感上、意识上接受、认同共同价值的参与主体。在“共同的价值追求”视阈下,参与主体与推行主体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共同价值追求的双重逻辑。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两条线索进行解读:首先,以推行主体为主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多种思潮交汇中,实现了主导价值的澄明与创设,从而通过对共同价值追求进行权威性阐释与呈现,参与主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共同价值追求的优势与规约,最终将共同价值追求转化为人们日常精神生活内容。其二,对于参与主体而言,通过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将共同价值追求吸收为个体内心尊崇与认同,进而将共同价值追求内化为行动指引,最终进一步夯实共同价值追求的精神生活地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承载着宣扬共同价值的重任,使得共同价值追求的成效在参与主体中得到进一步释放与增强。凭靠着参与主体的口口相传,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紧密结合,既凝聚了共识,也增强了共同价值追求对民间舆论场域的统摄。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共同价值追求的维度来说,精神文明建设蕴含着新的价值追求向度。新时代中国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双重维度,这种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建立在尊重各民族具有历史性、丰富性的特殊价值追求基础之上,也建立在世界人民普遍认同和理解的历史性、具体实践层面上。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总体经验的基础上、在中国富有民族性、历史性的文化传承中,在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新问题新挑战新境遇,生成的一个能有效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从人类命运的整体性高度来审视人类文明进程的新的价值维度,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对回答如何解决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10]的世界性问题,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寻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中,新时代中国在审视多样化共生价值中,站稳中国立场,而蕴含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凝聚共识、不断扩大影响力,以文明间交流互鉴、参与到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来,有力地推动了实现世界多样性价值的共同发展,为长期以来的多样化价值中“何为世界主导性价值”的争端提供了新的破题思路。这就是消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霸权,以各民族极具丰富性的价值共生为前提,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寻求与滋养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这种破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二、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与新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内在一致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守不是两个独立分开的过程,两者之间在功能、目标、空间上都存在深刻的辩证一致性。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守存在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设施、介质等的构建与再创建过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守的内在一致性内涵着功能互促性、目标互倚性和空间互嵌性三个维度。
(一)功能互促
培育积极理性心态,为促进社会发展备足精神养料。在思想、生活、利益多样化的社会精神环境中,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社会号召力,用全人类共同价值感召鼓舞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全局的、面向世界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过程是否顺畅、建设过程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对整个国家民族都有深远的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就会失去内在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扎根中华文化,既具有历史性,也富有现代性,既有民族特性,也符合世界进步潮流。
(二)目标互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人民群众不仅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受者。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夯实精神实力的重要工程。从主体目标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服务人民群众。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任务而言,其挑战主要由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新期待所催生。诸如满足人民群众对更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增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程度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均立足于远大目标与当前新时代的辩证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方向是一致的。精神文明是人们精神生活进步的积极成果积累与发展,是相对于不文明的精神而言的概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彰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在于人们始终将坚持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美好生活作为生产实践的最终方向,始终将共同价值追求作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11]。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和教育,有利于培育富有精神动力的社会主义新人,同时帮助社会主义新人树立起科学的“三观”。从目标一致性的角度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具体的、生动的目标的过程是同一的。
(三)空间互嵌
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空间上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是一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种要求先进、要求发展的、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诉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其关键在于围绕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前景,吸收现代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总体文明发展生机与活力的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彰显出以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共享性的广阔胸怀,提供了保持价值共识与价值多样化之间适度张力的中国方案。而在多样化价值观念发生碰撞的世界大变局中,在社会利益多元、观点个性化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如何保持基本的理性标准和文明底线,是拓展共同价值空间的重要内容。
三、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凝聚新的共同价值的功能向度
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凝聚共同的价值追求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参与主体与推行主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双向互动,具体表现为引导参与主体与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同向同行,由此进一步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凝聚共同价值追求功能之维。鉴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存在多维功能,更加深入地分析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时空定位,有利于厘清其对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支撑性作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既要进一步巩固、弘扬已有的各民族共同价值基底,又要把握世界发展新动态,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塑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坚持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淬炼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观念与凝聚新的共同价值追求。
(一)塑造共同的理想信念
在总体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取得大发展、大跨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本质离不开共同价值的凝聚与积淀作用,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厚植根基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共同的价值追求进一步展现出共同的理想信念维度,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始终处于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的价值追求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起到重要的形塑作用。新时代,中华民族纵深拓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理想阶段目标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长远目标的统一,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奠定了稳固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社会主义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精神文明,何谈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若干代人的接力奋进。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保障这场伟大接力方向的定盘星,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增添了活力,从而有利于抵制各种与社会主义相背离的消极精神因素的侵蚀,防止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不良影响。
(二)坚持共同的价值理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价值理想提供支撑作用。如果共同价值没有得到普遍地遵循,人类精神文明要遭到破坏。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全人类的交往实践凝聚了美好的方向,构建了良好认同基础。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愿望提供智慧资源。新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呈现出新的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对这种内容多样化、复杂的价值观的考验,采取一种在多样中寻找共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形式多样的新方案,以此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取向在多样化的价值中的主导地位。
(三)弘扬共同的道德观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先进道德观念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共同追求,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广大人民群众道德自觉、道德自信进一步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促进人民形成良好的道德意愿、美好的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肩负起高尚的道德责任的实践过程。其一,新时代正能量的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新时代,面对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人民群众道德选择的理性意识进一步觉醒,不同的社会主体不仅对多样化、丰富化的价值选择更为包容,更重要的是,在不同价值抉择判断当中,深切体会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人民群众对于道德的认同,进一步对其职业选择、生产实践起到调节作用,人们的思想道德面貌得到很大改善,道德自觉成为新时代社会风尚。其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先进道德观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承接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凝炼提升现代道德生活有益文明成果。其三,凝炼中国精神,民族自信心显著增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向软实力转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道德基础的迫切需要。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国家硬实力显著增强,中国硬实力强起来了,然而国家发展是综合体系,不仅包括硬实力还包含软实力,而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正是中华民族强大软实力的重要来源。诸如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着力解决“发展赤字”等赢得广泛国际认同的重要理念,则进一步体现出“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情怀。
(四)凝聚新的共同价值追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致力于促使共同价值追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作为一个更高社会形态的精神文明,是比前一社会形态更高、更先进的精神文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在时代精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设的文明形态,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反映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价值观、利益观、发展观,能够铸魂育人,引领无产阶级实践的历史方向。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共同价值追求的实效上,我们可以推论出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依靠武力推行的价值,而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政党在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在人类共同命运体形成、人类文明平等交流互鉴的实践过程中,在不断切实感受到包括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凝聚的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伟大精神力量成果中,不断生成全人类共同价值自觉。
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凝聚新的共同价值的实践进路
梳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在一致性,我们不难发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同向而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相互渗透、互相建构的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度结合,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凝聚和巩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充分发挥全人类共同价值作用的重要路径。
(一)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凝聚新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同向同行作用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新时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最先遇到的就是更为深度的全球化对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大量的所谓“亚文化”“后文化”思潮也随之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冲击。目前,新媒体、互联网等新媒介、新舆论空间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的主要场域,这些社会思潮蕴含的价值观念参差不齐,导致多重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存。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如果失去共同的价值目标,就会分散人民群众对于共同价值的追求,会削弱这个民族的总体精神凝聚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纵深开展,价值观念的传播已经跨出单一民族、某一具体时空疆界,价值的多样化呈现出价值冲突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本土价值与外来价值、现代价值与传统价值、先进价值与落后价值、不同領域价值、不同主体价值的交锋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等多种社会结构面临深层次变革,这是一个多样化价值并存的阶段。在新时代,社会生产方式呈现出结构性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群众价值诉求的多样化,主体利益的多样化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如果放任价值观念的多样化,而不强调共同价值追求,必然冲击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甚至会对两个一百年的社会共同目标产生影响,以至于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事业的精神根基。对于此,我们要保持清醒认识,不能被多样化价值分散了社会主义共同的价值认同。
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凝聚新的共同价值追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总体目标,其中包括“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12]。新时代,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一部分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出现了工具性的误认,其中包括对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共同价值追求的功能质疑,这已经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作为一种对共同的理想信念有重要凝聚功能的国家建设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映了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和精神生活旨趣,这个建设过程往往通过国家机构进行推行,并通过国家各级机关部门参与保障实施。然而,单只依靠国家各级机关部门,难以适应个体变动的、多样态的、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诉求,还需要高质量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防止种种迷失方向的危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形成思想上的同向同行,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才能在多元思潮交汇中发挥引领功能。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充分发挥出凝聚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方面的功能,才能发挥出中国价值的引领力,才能进一步实现用“中国精神”聚起“中国力量”,从而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筑牢价值根基。
(二)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对凝聚新的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示范效应
将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统一组织行动相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群众性与日常性相结合,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形式多样、积极生动的新局面,展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从创建活动内容来看,丰富多样化的创建活动类型其着重点是不同的,是结合人民群众具体精神生活诉求,在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注重更好的改善精神民生、提高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以教育理论型的創建活动为例,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帮助人民群众学习具体的知识信息,提升文明素养。近年来,提升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的宣传倡议活动深入人心,总体旅游环境的文明程度有所提升,进一步展现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成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凝聚共同价值、处理好社会关系提供价值准绳。价值作为人类进行有序的社会性交往的精神基础,是社会关系调适的基本遵循,缺乏价值共识的社会性交往将难以持续有序运行。价值共识不是消灭价值差异,不是所有社会价值形式达成完全的同一,而是以价值本身的多样性、丰富性作为达成共识的前提。价值共识本质上是一种求同存异的价值主张,是在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中,通过协商、协调找到价值的共同性。其存在价值共识的构建过程实质是多样化的社会价值在碰撞、冲突中,彼此吸收新的要素形成新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凝聚普遍的思想共识的过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筑牢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推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思想共识。当今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着经济全球化大肆推行文化全球化,赋予资本主义文化以价值普世性,试图借助精神文化商品将资本主义价值推行到全世界。这种试图依托精神文化产品将资本主义价值直接传导给商品消费者,借经济全球化来达到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化,引发了民族国家的本土价值与外来价值的剧烈对撞。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上的优势传散播资本主义式样的文化霸权,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传承与延续本民族文化造成掣肘,这种资本主义价值普世性的价值碰撞是无法达成符合发展中国家、民族利益的思想共识的。
(三)进一步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凝聚新的共同价值追求的空间延展作用
从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价值追求延展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曾在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上使用“价值”概念,虽然没有直接指明共同追求,但是其“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共同价值追求的意蕴。“真正的共同体”[13]199意涵个体普遍参与到获得自由、全面发展才能的联合中,这种普遍参与只有个体自由自觉,个体与共同体的实践和谐统一才能实现,其中必然包含个体与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切近。虽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对当前世界进行现实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描摹的“真正的共同体”尚未成为实在形态,然而,“真正的共同体”的构建绝不是“一下子”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共同价值追求是人类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共同期待、共同向往、共同信念等的认同与情感归属,共同价值追求将作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强调凝聚共识,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助推器。
马克思曾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13]172。这里的“生活条件”包括物质、社会、政治生活条件,也包含精神生活条件。精神文明指人类在物质实践的同时,创造的全部优良精神成果。从本体论角度而言,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着重做好“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从而体现在生动、多样态的社会生活中[1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来就不是闭门造车的工程,在人类社会发展出新的共同价值样态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理想作为其使命担当以及崇高目标。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打破西方普世价值的虚假幻象,继续守护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追求、提供中国人民共同价值指引、推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向世界贡献出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也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精神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02).
[4] 戴木才.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 2015-10-28 (13).
[5]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3) .
[6] 鲁品越,王永章.从“普世价值”到“共同价值”:国际话语权的历史转换——兼论两种经济全球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0):86,94.
[7] 袁祖社.公共价值的信念与美好生活的理想[J].中国社会科学,2019(12) :28,45.
[8] 林剑.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辨与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1):89,96.
[9]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8.
[11] 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7-04-06(09).
[12]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0-30(01).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
责任编辑:秦小珊
收稿日期:2021-01-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研究”主持人:关锋(项目编号:20&ZD002)
作者简介:马希,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林春逸,男,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