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域年俗文化美学价值探究
2021-06-17齐鲁石娟
齐鲁 石娟
摘要:东北地域年俗文化是东北地域民众在长久的生产劳动和生存活动中不断传承下来的民间地域文化,包含了众多的地域年节习俗和游艺活动,如祭灶、杀年猪、除尘布新、上元节等等,并有民间游艺活动贯穿其中。丰富多彩的地域年节习俗和游艺活动以感性形式呈现出形式美的特点,同时蕴含了丰厚的审美内涵意蕴。探索东北地域年俗文化审美价值,深入挖掘其感性形式之美、内涵意蕴之美、功能之美,有助于人们在享受年俗文化的过程中,能够超越耳目之欲,达到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升华。
关键词:东北地域 年俗文化 美学价值
东北地域年俗文化是亚洲寒地大河文明特殊区域的民间地域文化,这一地域年俗文化特色鲜明,是在东北地域民众不断改善自身的生命状态、追求理想的生存状态、守望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产生并积淀下来,久而约定俗成。东北地域年俗文化包含了众多的寒地少数民族地域年节习俗和游艺活动。这些寒地少数民族地域年节习俗和游艺活动在各民族长期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凝聚成中华文明年俗文化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感性形式与深层的内涵意蕴,渗透于东北地域民众生产生活的生命意识中,影响着人们崇真、向善、求美的生命理想境界的价值追求。当民众参与到节日活动的过程中,既能通过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满足视觉上的审美享受,又能在体验的过程中实现精神上的审美升华,达到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理想境界。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域年俗文化外在的感性形式之美、内在的内涵意蕴之美以及年俗文化之美的功利性特点,来寻求东北地域年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体现真、善、美的审美價值。
一、感性形式之美
从美学的角度看,东北地域年俗文化的感性形式通过众多的地域年节习俗和游艺活动展现出来,在春节期间呈现在世人眼前,以特定的形式呈现出具体的感性形象,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东北地域年俗文化感性形式之美,首先体现在东北地域年俗文化的表象呈现,能使人们在感官上得到某种满足。以东北地域众多展现年俗文化的物品为例,腊八节祭祀的灶神像、驱邪纳福的春联、剪纸、窗花、烟花、爆竹乃至除夕追宗忆祖的容像等,这些物品中有一部分已是民俗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艳丽的色彩、鲜活的形象以及符号化的图案等构成要素与美的内容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引导着人们超越现实条件的限制,追求向善向美的美好情愫。这些物品的形状、结构、色彩、节奏等形式因素之间的整齐一律、比例匀称、对称平衡、节奏韵律、对比调和、多样统一等规律性配置符合形式美的构成规律,使人们在感官上得到满足。此外,这些物品也是东北地域历代民众在长久的生存活动中经过不断探索、创造、总结并传承下来的民间地域二元结合物,是民众生存、生活智慧的结晶,是自然人化的重要成果,当人们在春节期间看到这些展现年俗文化物品的感性形象时,不禁会引发人们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关注或肯定,进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其次,东北地域年俗文化中的年俗活动,同样含有审美价值,能够给民众带来一定的愉悦之感。东北地域年俗活动自腊八节开始,至上元节结束,在此期间有祭祀活动、庆典活动、游戏竞技活动等,这些年俗活动经过长久的生存积累与精神沉淀,年复一年,构成东北地域民众每年一度的生活惯制,调节着民众的生活,美化着民众的心灵。而今,民众对春节的历史、古意追究甚少,更多的则是沉浸于年节的节日活动与欢乐气氛之中。在参与年俗活动、感受节日气氛的过程中,通过切实地参与,去感受年俗文化的形、声、色等形式要素,进而产生审美愉悦、实现审美理想、达到完满人性的升华。东北地域年俗文化的审美价值与与士人阶层的审美不同,东北地域年俗文化的审美具有普遍性而且充满浓厚的民间审美意蕴,可满足民众感性层面的审美需求。民众也可参与其中,并在参与的过程中超越耳目之欲,达到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升华。
二、内涵意蕴之美
东北地域年俗文化的内涵意蕴之美,隐藏在年节习俗及游艺活动的感性形式之中,通过感性形式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唤起人们崇真、向善、求美的生命理想境界和价值追求。在东北地域年节习俗中,年节祭祀习俗在年俗文化中是较为独特的呈现,寄托了民众向善、求美的精神内核。东北地域年节祭祀习俗包含了杀年猪习俗、腊八节祭祀、小年祭灶、除夕祈年、祈福求财、驱邪镇宅等众多的寒地少数民族的节日祭祀习俗。这些节日祭祀习俗由节日祭拜程序、祭品、祭祀服饰、祭祀语言等外在的感性形式组成,这些感性形式因地域民族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赫哲族是黑龙江流域捕鱼、食鱼、欣赏鱼、信仰鱼的民族,鱼在赫哲族的年节祭祀文化中不但具有多变的感性形式,同时也承载着赫哲族民众的精神信仰以及他们对世界、人生、生活的美好愿望。因此,在赫哲族的年节祭祀活动中很多方面都是以鱼为主题的表现。比如祭祀用的祭品中有鱼的影子,祭祀服饰、祭祀器物的装饰中有鱼的图案。当人们在节日祭祀的过程中看到鱼的感性形象时不仅会激起人们对天地、神灵、祖先的敬重以及人类自身生命深层意蕴的领悟。通过鱼这一外在的感性形式作为桥梁实现与天地、神灵、祖先的沟通,达到家族关系和谐、熔铸血浓于水的血缘亲情,实现自身完满人性的升华。
此外,很多年节物品的感性形象中也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有艺术的、宗教的、时节的、组织的、娱乐的等,这些文化知识之间相互交织,体现出民众自古以来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识。也寄托了民众对生命变化、四季更替的复杂情感。窗花是东北地域年俗文化中标志性的年节物品,也是东北地域年俗文化象征性符号,在年节期间被民众喜爱、张贴。得益于其艳丽的色彩、和谐的构图、吉祥的寓意,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传承与积淀,符合形式美的规律,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形式上窗花属于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形式,符合形式美的创作规律,满足民众感官上的审美享受。在内容上窗花往往选择能够展现民众生活、宗教信仰、表达吉祥寓意的母题,比如,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春节期间张贴的窗花,往往以南绰萝花作为母题。南绰萝花影响着鄂伦春族的日常生活,是其生活中常见之花,每逢春天开遍大小兴安岭,同时它又是鄂伦春人豪放、勇敢品格的象征,蕴含了鄂伦春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因此,窗花作为东北地域年俗文化的标志性物品,既能满足人们感性层面的审美需求,又能通过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深入其意义,彰显其内在价值,使我们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美感和内在意蕴。
春节期间的节日祭拜习俗通过一定的感性形式展现出其深厚的内涵意蕴,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年俗文化的审美价值。
三、年俗文化之美的功利特征
东北地域年俗文化之美的功利性主要指年俗文化对社会、对人生的价值意义。年俗文化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与个体生命发展中发挥着实际的效用,主要表现为调节功能、维系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以及审美功能等。从现实功能的角度看,东北地域年俗活动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世代传承的行为模式,对民众的社会生活起着明确的调节、规范作用。年节习俗作为东北地域民众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系统中发挥着或隐或显的客观效用。其社会功能是随着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所产生的众多千姿百态的年俗活动,具有明显的实践功利性特征。春节期间贴春联、放鞭炮、守夜等年俗活动,相传是都为了阻止“年兽”的侵害,久而约定俗成,形成年节习俗。
“功利”不僅指物质上的实用利益,而且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利益。东北地域年俗文化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或隐或显的功利目的。年俗惯制和仪礼程式多种多样,无不体现民众对上天的崇敬、对祖先的缅怀、对长辈的孝敬,都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此外,年俗文化中涉及各种禁忌,这些禁忌的精神内核皆是祈祷天地万物之灵能够播福降祥,庇护自身,免灾于人,因此,年节期间人们总是格外小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触动神灵。受万物有灵的观念影响,鉴于对与血缘观念相联系而形成的祖先崇拜,旨在通过维系故去祖先与后代子孙之间的血肉亲情,如同祈祷超自然的神灵能够免除灾害一样。从美学与节日习俗的关系上看,“美与民俗具有同构关系……尽管许多年节习俗在社会传承中发生了诸多变异,假恶丑等现象不断衍生,但民众在民俗活动中努力追寻的却是善与真,所渴望实现的是超越生命的有限,实现生命意义的永恒”。年俗文化的诞生就是人类为了改善其生存状态,在求真向善,对精神家园的守望,对理想生活状态反思的过程中,久而约定俗成文化,也是美学的内在追求。因此,东北地域的年俗文化是以生命活动为复归,追求崇真、向善、求美的生命的理想境界,是人生中具有审美价值和审美特性的生命活动之一。当人们参与到年俗审美实践活动中时能够得到身心的愉悦,精神的满足,也可在年俗文化的洗礼中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为人生的幸福生活增添光彩。如果一旦离开具体的年俗审美实践活动,就不能构成现实的审美关系。
综上所述,东北地域年俗文化通过众多的年节地域习俗和游艺活动的感性形式展现出了较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感性形式之美、内涵意蕴之美以及年俗文化之美的功利性特点这三方面对东北地域的年俗文化进行了浅尝辄止的探索,这样的探索只是冰山一角,希望以此抛砖引玉,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年俗文化的审美研究中来,为民俗美学的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乌丙安.民俗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朱光潜.谈美[M].南京:新星出版社,2003.
[3][意]克罗齐.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郑新胜.审美文化视域中的民俗[D].福建师范大学,2015.
[5]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联书店,2008.
[6]朱希祥,李晓华.中国文艺民俗审美[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7]郑巨欣.民俗艺术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齐鲁,男,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黑河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及实践;石娟,女,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黑河学院艺术理论专业,助教,研究方向:艺术理论及实践)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