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冻融侵蚀研究的文献分析
——以1985—2020年为例
2021-06-17黄莎琳杨东升喻武潘刚丁宇浩王君惠
黄莎琳杨东升喻武潘刚丁宇浩王君惠
(1.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高寒水土保持研究中心,西藏 林芝 860000;2.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西藏 林芝 860000)
国内外学者对于冻融侵蚀的定义与研究范畴,尚无全面、统一的认识,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其是由于温度的频繁变化造成的冻融交替所引起的土壤、岩石性质发生变化,进而造成的侵蚀作用,定义为冻融侵蚀[1-3]。地球上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经受季节性冻融过程[4]。据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资料统计,在我国可发生冻融侵蚀的面积超过126.98×104km2,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3.4%。绝大部分的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高山和东北大、小兴安岭[5],其它为季节冻融侵蚀作用区[6]。冻融侵蚀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变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7,8]。近年来,我国对冻融侵蚀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有关冻融侵蚀研究文献分析的文章未见报道,这不利于大众和学者们了解冻融、土壤、侵蚀等问题的研究现状[9,10]。对此,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85—2020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有关冻融侵蚀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了我国冻融侵蚀方面的作者、作者机构分布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状况,以期为今后冻融侵蚀研究人员确定研究课题、利用和探讨相关文献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有关冻融侵蚀的文献在1985年之前未见报道,故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检索1985—2020年26a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有关冻融侵蚀的文献(含出版著作、论文集、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简报等),最终统计出文献共489篇。
运用Excel软件及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所有冻融侵蚀研究文献的作者、作者单位、研究机构、发表年份、研究领域等进行统计分析和讨论,探讨近年来冻融侵蚀研究的重点、主要和重要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等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
统计有关冻融侵蚀研究的文献中,发表12篇以上(包含12篇)的期刊有中国水土保持、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山地学报、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水土保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7种,占搜集文献总数的55.99%。尤以中国水土保持具明显优势,达88篇,占总数的18.04%,为水土保持研究的3倍,说明我国的冻融侵蚀文献在各期刊上的分布极不平衡。
2.2 不同年份及作者的发文量
2.2.1 不同年份发文量
从图1看出,1985年、1993年发表冻融侵蚀方面的文献最少,仅1篇;2017年、2020年最多,分别为40、41篇。这36a中,发表该类文献最少与最多年份间差距较大。相对来说,我国冻融侵蚀研究总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虽然各年发文量有所波动,但总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对冻融侵蚀的研究逐步增多,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国对冻融侵蚀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大。
2.2.2 不同作者发文量
在统计中发现接近50%的第一作者发文量少于6篇,占47.12%;发文量为6篇的有11人,共计66篇,占13.48%;发文量为8~10篇的有14人,共计166篇,占33.70%;发文量为10篇以上的仅2人,共计28篇,占5.70%,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张增祥,为15篇;其次是刘淑珍,为13篇。总体来看,我国冻融侵蚀方面的研究具有明显分散的特点,研究区域分布在东北、西北以及青藏高原;作者所在的科研院所分布在成都、沈阳、北京、青海、黑龙江等地。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冻融侵蚀研究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对研究造成困难;我国早期对冻融侵蚀的重视程度欠缺,研究起步较晚。这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冻融侵蚀方面的文章较少的原因。
2.3 文献作者的隶属机构分布
所搜集的489篇文献中,有12个机构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10篇,占43.58%。其中,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发文量最多,有44篇,占9.06%。表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在冻融侵蚀研究方面具有较雄厚的研究实力和人才优势;其次是北京师范大学,为33篇,占6.97%。发文量在10篇以下的机构有30个,共发表227篇文章,占总发文量的46.42%。全国科研院所分布的不均匀性,表明冻融侵蚀研究处于相对较弱的层次。今后需要全面培养冻融侵蚀方面的研究人才,同时平衡地区间、院所间的差距,使得冻融侵蚀研究较均匀分布,得到较快较均衡的发展势头。
2.4 研究领域分析
2.4.1 文献中涉及学科的分析
从图3看出,冻融侵蚀研究方面的文献所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所发表的489篇文献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艺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公路与水路运输等学科,还涉及一些其它学科。其中,最多的是农业基础学科,有165篇,占所有学科的33.74%;其次是农艺学,有164篇,占所有学科的33.54%;建筑科学与工程有29篇,占所有学科的5.93%;公路与水路运输有23篇,占所有学科的4.70%;其它类(包括工程类、地质类、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等学科)的文献有108篇,占所有学科的22.09%。说明我国冻融侵蚀的研究较偏重于农业基础学科和农艺学方面,而对建筑科学与工程及其它类别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冻融侵蚀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农业应用方面,总体仍然处于一个发展水平较低的层次。同时,也表现出冻融侵蚀研究中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薄弱,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4.2 文献中相关主题统计分析
根据冻融侵蚀相关主题进行统计分析,从图4可以看出,在整个文献统计中有关青藏高原的发文量相对较少,只有20篇,占4.07%;其次是有关GIS、防治对策和冻融侵蚀的文献,分别有32、33、74篇,各占总发文量的6.50%、6.78%、15.18%;有关土壤侵蚀的文献数量最多,有110篇,占22.49%;其它相关研究主题的文献有224篇,占总发文量的44.98%,包括水土保持监测、冻融循环等方面。说明土壤侵蚀是当前冻融侵蚀研究的热点。
3 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冻融侵蚀的研究文献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和农艺学这2个方面,其中农业基础科学比例虽然占到33.74%,但由于文献基数总体相对较少,研究对象广泛性不足。这表明研究基础依然相对较薄弱,不利于冻融侵蚀研究的健康发展。同时研究区域过于散乱,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发文最多,但仅44篇,占9.06%;而发文量在10篇以下的30个机构,共发227篇文章,占总发文量的46.42%。研究人员相对分散及研究周期较短,多数学者对于冻融侵蚀的研究并不深入,没有形成系统持续的研究,不利于其持续发展。因此,冻融侵蚀方面的基础研究较为匮乏,相关研究存在相对较大的空白区。
随着人们对冻融侵蚀认识的加深,其危害逐渐引起关注。有学者引入国外的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修改,但由于冻融侵蚀发生的空间差异性及我国复杂的地理条件,对于冻融侵蚀预报模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依然存在漏洞,模型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冻融侵蚀的研究现状。研究过程受客观条件影响较大,且学者间研究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冻融侵蚀研究进展缓慢。同时,现有的研究大部分都在室内完成,忽略了自然条件下的客观因素,短时间内冻融侵蚀预报模型未应用到实际的防治中。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行冻融侵蚀机理和模型预测的研究,加大冻融侵蚀方面人才的培养,进而提高我国冻融侵蚀方面的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