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背鲫和观赏鱼养殖池中套养河蚌试验
2021-06-17张文魁罗永新
张文魁,罗永新,李 禹,黄 茂,萧 勇,安 莉
(1.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4;2.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21)
针对传统水产养殖方法容易造成养殖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脆弱、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病害多发、养殖成本增加等诸多不利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弊端,通过本试验项目的实施,摸索出一种全新的健康生态水产养殖模式。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池的选择及处理
本试验选择10口鱼塘,面积32亩,池塘水深1.2~1.8米。于3月1日开始进行鱼塘清理,4月12日用1克/米3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4月底投放鱼苗,5月底投放河蚌。
2.养殖模式及鱼苗投放
3种模式、4种鱼苗投放比例与对照塘进行比较(表1)。模式一:高背鲫鱼苗养殖池18号塘和20号塘投放河蚌为100只/亩,投放高背鲫鱼苗20万尾/亩,22号塘投放河蚌为60只/亩,投放高背鲫鱼苗20万尾/亩;模式二:观赏鱼养殖池26号和27号投放河蚌150只/亩,投放观赏鱼苗2万尾/亩,5号和10号投放河蚌100只/亩;模式三:单养高背鲫鱼苗的空白对照塘河蚌总投放量为2 566只。19号、21号和23号塘投放高背鲫鱼苗20万尾/亩。
表1 对比试验鱼塘的鱼苗及河蚌放养量
二、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
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以通威饲料中的鲤鱼鱼苗料为主),投饵率3%~5%,并根据鱼体长势、天气、水温变化适时调整。
2.日常管理
养殖试验期间,对鱼塘不加注新水,也不换水,以便观察河蚌对水体的净化情况,除了进行常规的饲养管理外,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进行了3次浮游生物监测、3次水质检测、3次生长情况检测。分别是河蚌放养前1次、养殖中期1次、养殖后期1次。从数据上看,套养河蚌的鱼塘水质状况优于空白对照塘,浮游生物的生物量也比空白对照塘减少得多。通过10月12-22日的翻塘测产,套养河蚌的鱼塘鱼产量也高于空白对照塘。
从浮游生物监测数据得出:高背鲫鱼苗套养河蚌,亩套养100只的浮游生物量逐渐减少优于亩套养60只的鱼塘;观赏鱼套养河蚌,亩套养150只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比套养100只的明显减少,而浮游动物生物量则变化不大;空白对照塘的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基本没有变化。
从水质检测得出:高背鲫套养河蚌,亩套养100只的鱼塘水体的透明度高于亩套养60只的鱼塘,其他理化指标明显降低;观赏鱼套养河蚌,亩套养150只的鱼塘各项理化指标及水体的透明度优于亩放养100只的鱼塘;对照塘的透明度及理化指标基本没有变化。
3.鱼病防治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每半个月用0.15克/米3强氯精全池泼洒1次,套养河蚌的池塘发病率低,仅进行定期消毒后基本没有发病,而空白对照塘除定期消毒外,使用了5次晶体敌百虫等杀虫剂,分别发现寄生车轮虫、指环虫、黏孢子虫等。
4.试验结果
从4月20日-10月20日,经过180天的养殖,通过翻塘测产,出塘收获情况详见表2。
表2 对比试验鱼塘的收获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背鲫套养河蚌的塘亩产量高于对照塘,其中套养比例为100只/亩的产量高于套养比例60只/亩的,而观赏鱼的产量则套养比例150只/亩的与100只/亩的产量基本接近。具体效益情况见表3。
(1)高背鲫鱼苗与河蚌混养模式:养殖面积8.6亩,产出规格高背鲫鱼种4 657千克,对照塘10亩,产出规格高背鲫鱼种3 805千克,共收获高背鲫鱼种8 462千克,按市场价25元/千克计,产值为21.155万元。
(2)观赏鱼与河蚌混养模式:养殖面积13.4亩,产出上市规格观赏鱼6 256千克,以市场最低价45元/千克计,产值为28.152万元。
表3 直接效益分析
以上两项合计总产值为49.307万元。扣除总投入31.875万元,实现利润17.432万元,折合亩利润5447.5元,实现了试验项目预期的经济效益。
三、分析与讨论
鱼蚌混养应用于池塘养殖生产,利用河蚌的食性主要滤食水中浮游生物、细菌及有机碎屑,能起到一定的净化水体的作用,是水中生物链的一个环节,水体中死亡的生物会滋生大量的细菌而污染水体,套养河蚌有一定的降解作用,由此对养殖水体中总氮、总磷等富营养元素有较明显的降解效果,能较快地建立水体的初级食物链,增加浮游生物的种群向有益方向转变,促进鱼的生长,使水体中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和建立。
试验结果表明,套养河蚌达到100~150只/亩,养殖水体水质明显改善,透明度增加,鱼产量比没有套养河蚌的空白对照塘有明显的效果。所取得的这一结论,可以应用在今后的养殖生产中,不论是鱼苗养殖或成鱼养殖,以养殖对象为主套养适量的河蚌有益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