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联合 CT 血管造影对颈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2021-06-17徐静孙道东张国庆

安徽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椎动脉基底血流

徐静 ,孙道东 ,张国庆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a 超声科,b 影像中心,c 脑病三科,安徽 合肥 230061

眩晕性疾病临床十分常见,指病人感觉周围物体或自身在旋转、升降和倾斜的运动幻觉,自身的实际运动和感知运动不相符合;常可见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其中中枢性眩晕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见。颈性眩晕指由于椎基底动脉病变导致颅外段椎动脉血流障碍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综合征,据统计颈性眩晕占各类眩晕的 13%,其发病原因及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对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 CT 血管造影(CTA)检查,试图通过责任血管影像学变化来分析颈性眩晕病因,为临床医生诊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6年 11月至 2020年 11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 58例诊断为颈性眩晕病人作为眩晕组,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中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人临床表现为因头部旋转诱发眩晕,间歇性出现,可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同时伴有恶心等症状 ;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年龄(63.6±10.9)岁,范围为 38~85岁。选取同一时期在该院住院做常规检查,而无特殊临床表现的病人共计 6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 40例,女性 22例,年龄(61.9±12.7)岁,范围为 36~84岁,对照组病人既往均无眩晕症状。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行颈部 CDFI 和颈部血管 CTA 检查,所有检查均征得病人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检查方法

1.2.1 颈部 CDFI 检查使用西门子 ACUSON S20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用频率 9-4MHz 探头进行观察,让病人平静休息 5~10 min 后,嘱病人仰卧位,颈部垫薄枕,充分暴露颈部,头稍偏向对侧,取纵切探头扫查颈总动脉后,探头向外倾斜,见颈椎横突强回声,在相邻横突之间 即可显示椎动脉,而后向上依次扫查。锁骨下动脉发出开始为椎前段(V1 段),向上追踪至颅骨显示不清处,依次观察椎动脉走形,全程血流充盈情况及血流走向。

1.2.2 颈部 CTA 检查 使用西门子 64 排螺旋 CT 行颈部 CTA 检查,从主动脉弓向上扫描至颅底,先行平扫,然后经右侧肘静脉或贵要静脉,使用 Medrad高压注射器以 4.5 mL∕s 流速,团注碘帕醇(0.37 g I∕mL)75 mL,使用峰值触发技术 ,以升主动脉达到100 HU 时进行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 100 kV,层厚 0.6 mm,螺距1.4,扫描时间4.89 s。 图像使用MIP,VRP 行后处理。

1.3 图像分析

1.3.1 颈部血管 CDFI 测量 选择椎间隙椎动脉横突段(V2),首先进行彩色多普勒取样角度矫正,调节取样容积内的角度参考线,使声束与血管接近平行,一般采取 60°或小于 60°,测量并记录椎间隙椎动脉横突段(V2)管径及血流频谱多普勒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同时对双侧椎动脉PSV 进行比对,PSV<35 cm∕s,提示椎动脉流速减低。

1.3.2 颈部 CTA 图像分析 对椎动脉形态学变化进行分析。椎动脉形态学观察包括:狭窄、变异、迂曲、正常。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 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法(标准)判定狭窄程度 :轻度狭窄(≤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如果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不同,则结果由较重的狭窄确定。椎动脉的变异是指椎动脉发育异常,包括起始部位变异、行程变异、数目变异、管径变异,如果椎动脉存在变异且伴有狭窄改变,则认定为椎动脉变异。所有 CTA 图像及后处理均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双盲法阅读,判断结果一致为准,对有异议者,以讨论结果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3.0 进行统计学处理。有序分类变量采用秩和检验,一般计数资料采用

χ

检验,取

α

=0.05 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眩晕组椎动脉血管形态与 PSV 关系

58例颈性眩晕病人,椎动脉 CTA 呈狭窄、变异的,其 CDFI检查 PSV 下降发生率分别为 85.71% 和 70.58%,均高于椎动脉 CTA 迂曲(33.33%)和正常(14.28%),见表1。

表1 颈性眩晕 58例病人不同血管形态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下降率

2.2 椎动脉狭窄与颈性眩晕之间关系

与对照组重度∕中度∕轻度∕无狭窄(3∕4∕5∕50例)比较,眩晕组椎动脉的狭窄程度(12∕16∕17∕13例)更严重(

Z

=5.550,

P

<0.001),说明椎动脉血管造影对颈性眩晕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2.3 椎动脉流速 、椎动脉形态与颈性眩晕之间关

系 眩晕组 PSV 减低且椎动脉狭窄、变异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

P

<0.05),说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对诊断颈性眩晕有重要参考意义 ,见 表2、图1、图2。

图1 男,67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右侧椎动脉管腔狭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下降;CT血管造影(CTA)图示右侧椎动脉重度狭窄:A示右侧椎动脉PSV减低;B示右侧椎动脉重度狭窄图2 女,51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左侧椎动脉管腔变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下降;CT血管造影(CTA)示左侧椎动脉中度狭窄:A示左侧椎动脉PSV减低;B示左侧椎动脉中度狭窄

表2 椎动脉流速、形态与颈性眩晕相关性分析∕例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 V1-V3 段由于颈部疾患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由此产生的眩晕综合征。其为发作性眩晕,有时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由 Ryan、Cope最先提出。描述该疾病的其他术语包括本体感受性眩晕、颈椎性眩晕、颈性头晕。颈性眩晕是由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病变引起,找出责任血管,对于临床诊断与提前干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CDFI 是一种无创简单便捷的血管检查方法,不仅能体现椎动脉颅外段的形态和走形,同时还能提供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信息,近期通过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发现 PSV 是最为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之一,其诊断准确率很高。本研究显示椎动脉PSV 的减低和颈性眩晕有直接相关性。颈部血管 CTA 可以清晰的显示椎动脉狭窄、变异等形态学改变,本研究通过对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综合判定,可得出其与颈性眩晕有显著的相关性。无论是椎动脉原发病变还是颈部其他疾患间接导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都可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眩晕综合征。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是很清楚,但是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一是椎动脉受压引起,二是交感神经刺激引起。近年来,血管原因与产生眩晕症状的相关性逐步被得到重视。前庭系统的供血主要由椎-基底动脉提供,当椎-基底动脉出现病变,其前庭血供将受到直接影响,其血流量下降即 会导致眩晕出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双侧椎动脉合并形成基底动脉,并延续形成大脑后动脉。因此,当椎动脉的一侧因为疾病引起血流量减少时,可以由对侧椎动脉供血得到血流补偿,症状一般很少发生。但当一侧椎动脉因为发育不全,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椎动脉狭窄、纤细、闭塞时,且同时合并对侧椎动脉受压,便可能导致另一侧椎动 脉供血代偿不足,进而导致前庭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眩晕。张中银等对 眩晕研究发现,椎动 脉 多 为一侧狭窄变细,或者双侧不对称。通过对本组病人研究发现,椎动脉狭窄、变异且同时伴有 PSV 减低与颈性眩晕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其椎动脉狭窄、变异且同时伴有 PSV 减低对临床早期诊断颈性眩晕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缺乏针对病人体质进行颈性眩晕的综合评估及差异性评估。需要在未来更全面的探讨椎动脉病变和颈性眩晕的相关性研究。

通过临床总结分析发现,颈部血管 CTA 能够准确诊断出椎动脉狭窄部位、狭窄的程度,而 CDFI 能实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通过联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责任血管,结合病人临床症状,对颈性眩晕进行早期诊断,对临床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颈部 CDFI、CTA 操作简单方便,对病人无创,同时可以早期诊断颈性眩晕,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椎动脉基底血流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微血流成像能准确鉴别和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超微血流成像与CDFI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流灌注的对比研究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