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代人八十载 薪火相传爱党情

2021-06-16董希华陈永云

走向世界 2021年23期
关键词:沂蒙精神母亲

董希华 陈永云

五月是属于母亲的季节。5月9日,适逢母亲节。在临沂市美术馆内,一场以“时代光影——致敬母亲”为主题的影像巡展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沂蒙新红嫂”于爱梅在一张张老照片前,讲述着奶奶和母亲从战争岁月到和平年代爱党拥军的故事,烽火岁月里的军民鱼水情令现场参观群众无不为之动情。

大义担当的“沂蒙母亲”

有这样一位农村妇女,她目不识丁,连名字都没有,却冒着危险救护八路军伤员;她生活艰辛,却代人养育了40多位孩子;她默默无闻,却被搬上荧屏,成为“70年山东妇女杰出人物”……她就是被誉为“沂蒙母亲”的王换于。

王换于生于清光绪年间,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人,穷苦出身的她从小到大连名字都没有。1938年,党中央在沂蒙山开辟了抗日根据地,一位八路军干部帮她起了名,“王换于”这个名字也随着她感天动地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被后人铭记于心。

1938年11月,王换于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沂蒙山区最早的群众党员之一。1940年冬,侵华日军密谋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部队里不少军娃无人照顾。王换于决定开办一个“战时托儿所”抚养这些孩子,免除部队的后顾之忧,并得到徐向前司令员的认可和支持。孩子们陆续来到王换于家,最多时达41人。对每一个孩子,王换于都用心去呵护。为保障孩子们的安全,王换于把他们藏在后山隐蔽处的地窖里;为解决吃喝问题,她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动员亲戚朋友捐粮捐菜,劝说抗日积极分子和堡垒户帮忙代养部分孩子,并把体质差、年龄小的孩子留在身边自己照顾。她经常说:“烈士们的孩子要是没了,他们就断了血脉,咱怎么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

在王換于眼里,八路军就是自己的家人。1941年,大众日报社干部毕铁华(后改名为白铁华)被日寇逮捕,受尽酷刑,浑身溃烂化脓,奄奄一息。毕铁华被营救后,王换于到处打听土方为他治伤,用獾油拌头发灰抹,用老鼠油搽……在王换于的悉心照料下,毕铁华终于恢复健康,重返工作岗位。1941年,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兼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朱瑞的爱人、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总会执委会常委陈若克被日寇抓获,敌人在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未果的情况下,将她及早产的婴儿残忍杀害。王换于得知消息后,连夜派人赶到一百多里外,设法找到母女的遗体抬回,流着眼泪为她们做了寿衣,置办了棺材,安葬在自家菜园中。

1940年夏,山东省联合大会在蒙山脚下的青驼寺召开,编印了《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其中收录了大会所有决议、文件、领导人讲话稿、各机关组织领导人名单等,是一份极其重要的秘密文件。党组织交给王换于一本,要她好好保存并嘱咐她:不要告诉任何人,更不能让敌人得到。1947年,一伙还乡团到王换于家搜查,虽然用枪托打、扇巴掌等方式威胁,但她沉着应付,机智地将会刊藏在裤筒里逃过搜查。这是唯一一本被保存下来的山东省联合大会资料,填补了党史在这方面的资料空白,弥足珍贵。

接力奉献的“红嫂”情怀

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山区有一群伟大的女性,她们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沂蒙红嫂”。王换于的儿媳张淑贞就是沂蒙红嫂中的优秀代表。

1938年,张淑贞担任艾山乡宣传主任和东西辛庄妇救会长,同婆婆一起带领妇女做军衣、备军粮,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她在1939年率先入党,还动员20多名群众入党。1939年,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移师东辛庄,张淑贞家成为徐向前、朱瑞等领导人办公的地方。同志们工作忙碌,经常来不及吃饭,他们一来,张淑贞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其做饭。由于大家来的时间不一致,做饭不分钟点,最多的时候,张淑贞一天要做7顿饭。

为了更好地支持前线抗战,张淑贞与婆婆、弟媳主动承担起照顾前线抗战将士子女和牺牲烈士遗孤的重任,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与缝补浆洗成了张淑贞的职责。她断了自己孩子的奶,给他们吃糊糊喝稀粥,而将奶水和好的饭食让给年龄小、体质差的孩子。在她的精心抚养下,托儿所的孩子们全都存活了下来,可是她8岁的儿子却因生病没得到及时救护而夭折。

数十年间,张淑贞爱党拥军的初心一直未变。年迈后的张淑贞家居山村,日子并不富裕。这位有着近80年党龄的老党员,不仅没有向党组织提出过分要求,就连发给她的一点补贴,都感到于心不安,认为是不劳而获。她经常教育子女不要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恩情。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她就做军鞋、纳鞋垫、绣红旗,尽自己的力量开展拥军活动。2011年春,96岁的张淑贞听说当地来了解放军打井队,就让女儿带着自己去打井现场慰问官兵。平时有学生去看望她,她也总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宣传弘扬沂蒙红嫂精神。

2018年底,这位沂蒙山区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最后一位“老红嫂”让女儿把自己毕生积蓄的18939.8元钱,一次性上交党组织作为最后的党费。弥留之际,她叫女儿拿过来一个摆放着三枚党徽的小铁盒,紧紧攥着最喜欢的那枚党徽,慢慢闭上了眼睛。

永葆初心的传承人

奶奶是“沂蒙母亲”,母亲是“沂蒙红嫂”,长期受家庭熏陶的于爱梅对党和人民军队有着特殊的感情,对沂蒙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2004年,于爱梅从教学岗位上退休后,从奶奶、母亲手中接过“红嫂针”,开始了自费拥军的历程。她带着女儿高洁,一起在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道路上,步子越迈越有力,越走越坚定。

在于爱梅的心目中,奶奶、母亲老一辈创立的爱党拥军家风应该世代传承。她先后慰问过北海舰队、原福州军区等十几支部队,人民武装部、武装警察部队等几十处地方武装部门,以及到沂南执行临时任务的沂蒙旅、北京军区打井队等单位,对解放前老军人、老党员、老红嫂、老英模的走访探望,更是十几年如一日……为此,她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投入了30多万元。

2010年,中共沂南县委宣传部成立沂蒙精神宣讲团,于爱梅率先报名参加,在全县巡回演讲40多场;2011年,山东省党性教育基地在沂南建成,她主动申请做义务讲解员,为全国各地党员群众义务报告3000多场,即使生病也没停下。来自全国各地数不清的宣讲邀请,她从来不会借故推辞。201 8年,南京路上好八连邀请于爱梅作报告。当时正因腰腿疼病住院的她,要求医生为自己打上封闭针、开了止疼药,毅然出院应邀宣讲。这种外出宣讲,每年都在200场次以上,其他形式的更是难以计数。革命故事被于爱梅讲述了无数次,也被她传播到万千群众的身边,《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的报告更是让许多听众感动落泪。

猜你喜欢

沂蒙精神母亲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沂蒙六姐妹》:用沂蒙精神为沂蒙女性树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