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丰碑
2021-06-16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上,总有一种精神能穿越时空、凝聚人心,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沂蒙精神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光辉精神财富,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展现和升华。
蒙山高,沂水长。从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开始,到解放战争胜利,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这里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斗4000余次,每一座山头都燃烧过抗日的烈火,每一寸土地都抛洒过革命烈士的鲜血。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沂蒙人民用参军参战表达了对党的忠诚。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中,先后有21万多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多名英烈血洒疆场,诠释了普通民众对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向往,做出无与伦比的历史贡献,同时涌现出用乳汁救助伤员的“红嫂”、为革命无私奉献的“沂蒙母亲”、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英模人物和先进群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这是沂蒙人民支援革命战争的真实写照。陈毅元帅曾深情地回忆这片故土:“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沂蒙人民与中国共产党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 3年视察山东时,将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是对沂蒙精神的最高肯定和认可,也是对新时期弘扬沂蒙精神提出的新要求。
诞生于那段峥嵘岁月的沂蒙精神,早已成为沂蒙大地的筋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人在这片古老土地上创造着时代伟业。无论是战争年代的红嫂精神、支前精神,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的厉家寨精神,抑或是改革开放中的沈泉庄精神,又或是当代“不让一个人掉队”的脱贫攻坚精神,沂蒙精神随着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不断汇入新的内容。
凝望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临沂市的地图,赫然如一柄熊熊燃烧的火炬。火焰散发的光芒不仅点燃了八百里蒙山沂水,也照亮了中国大地,仿佛诉说着沂蒙精神薪火相传、代代传颂与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故事。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沂蒙精神这座不朽的丰碑,和其他红色精神一道,正激励无数中华儿女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用饱满的热情与执着的奉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新的篇章。
郭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