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学类课程思政育人格局探索与实践

2021-06-16胡玮张爽乔爱玲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育学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胡玮 张爽 乔爱玲

摘 要:课程思政是积极落实“三全育人”的关键举措,是对高校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创新。教育学类课程落实课程思政有其固有的优势,在此背景下,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实践活动的探索以及教师意识的深化是实现构建教育学特色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学;“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产物。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其中,教育学类课程被列为七类专业课程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姓“师”,是培育一代代杰出教育工作者的摇篮。对教育学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的探索,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才的重要举措。

凝练优势,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

教育学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存在固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强调课程思政,从事教育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反复强化对立德树人概念的认识,传递教育之教的内涵,这一过程本身就与课程思政是同向而行。二是基础深厚、理论多元、路径多样和属性综合是教育学科的重要特征。教育类课程设置中融合了包括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知识,这意味着课程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更为丰富,案例素材更为多元。教师可根据专业方向深入研究、系统挖掘,多视角、多学科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依托于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教育学科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实力,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致力于培养教育科学研究人才、教育行政与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教学专业人才、教育事业传播与推广人才。同时,学院大力支持学校教师教育和相关院系师范生培养工作,其中包括承担教育类通识课与师范生部分教师教育必修与选修课。目前,学院承担全校主要教育类课程,教学任务重,培养范围广,对教育学类本科课程思政的探索是师范类高校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回应,也是全力支持学校培养优秀教师、服务基础教育定位的又一举措,能够在全校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优化供给,形成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的贯通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显性教育的媒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则是发挥隐性教学职能的重要支撑。其中,通识课程因其课程定位本身具有一定的传递人文科学精神的优势。以学校通识课程体系为例,教育学通识课程集中 “人文精神与社会认知”“科学精神与自然关怀”“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以及“教育理解与教师素养”四大模块,其中诸如“中国教育家实践”“教育与人生”“教的艺术与哲学”“德育问题研究”等课程本身即蕴含较多思想价值或以传递思想价值为主要目标,因此通识课程是探索课程思政的中间阵地,有良好的落实基础。相较而言,专业课程重点强调学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长久以来是育人工作的外围阵地,对其育人元素的挖掘是当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点,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如图1)。

第一,分步推进专业课思政建设。率先打造一批精品示范课程,从而深耕细作,进一步推广建设范围。为服务学校“师”姓定位,全力支持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学院首先对面向全校师范生的四门教师教育必修课“教育学基础”“教育研究概论”“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课程思政的研究与设计。在强调课程之于師范生成为合格教师的重要意义时,强化每一位授课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发挥自身特色与学科优势,关注并优化课程内容供给,充分发掘教育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提高师范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助力其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以此为基础,根据授课对象及专业特点,推动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及评价策略的改革与创新,逐步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工作,培养崇德向善、关心社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

第二,持续挖掘教育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教育学类课程可挖掘的思政元素较为丰富,尽管课程性质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是共通的。教师需要提炼与课程最契合的元素,与知识技能等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学生主动理解并内化为自身价值观,以成为“四有”好老师为职业理想与目标,传承中国教育精神,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双向激活,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协同机制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主渠道,第二课堂实践是强化课程思政作用重要阵地。落实课程思政,一方面,须借助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价值引领;另一方面,则需要学生主动发掘并体会相关联的人文精神,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是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产生思想价值共鸣的关键平台。

借助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契机,2018年教育学专业增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并于2019年6月对此课程进行第一轮探索。基于本科生对中国教育史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的认识,第二课堂实践重点关注儒家教育思想,与曲阜师范大学合作展开相关活动,由对孔孟教育思想研究见长的教授开展讲座并与学生一同前往孔府、孔庙、孔林(以下简称“三孔”)及孟府、孟庙学习,学生根据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在实践中拓展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认知,同时前往台儿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选题丰富,将实践经验与理论学习进行充分整合,教学与育人效果可观,各组选题情况见表1。

表1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选题一览表

专业研究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

由对孟子故里的考察体认亚圣家教的精蕴 寻访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探寻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基于“三孔”考察的孔子成人之道的现实启示 台儿庄战役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凝聚力

于孟府、孟庙的游学中感念孟子的道德精神 悟台儿庄红色文化,探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儒家圣化之教的“三孔”探访之思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台儿庄英雄事迹精神

从孔府、孔庙的空间布局管窥宗法社会的教育特点 重走抗战路,体验台儿庄战役中士兵的生活

第二课堂实践是学生走出课堂、学校的第一步,是发挥专业所长,增强专业的理解与认同,展现当代大学生智识的平台,同样也是学生走进社会的第一步,在实践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步与卓越成就,坚定“四个自信”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的有效手段,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即在“走出去”与“走进来”的过程中相互转化,专业知识与价值观念统一发展。

强化意识,确立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主体机制

第一,持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设计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師坚持“四个认同”才能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学院党委统一领导下,学院教学管理部门与党委办公室的联动作用日益凸显,经过多次会议讨论,通过集中理论学习,加强日常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宣传学院优秀主讲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师德先进集体的先进事迹,推动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将榜样力量传递给学生,培养德才兼备的教育工作者。

第二,合力推动教书育人一体化。落实课程思政工作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一方面,通过在院系、学校内部定期举办研讨会共享经验,分享体会。课程思政强调“守好一段渠”,这充分阐释出每一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存在差异且无法涵盖所有,教师群体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助于推动全院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11月,学院召开“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题研讨会,会议汇报了各支部课程思政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并集中讨论了实践过程中的哲学思考与育人经验,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课程思政的结合进行了教育学解读,参与教师收获颇多。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各单位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在观摩学习中加深理解与认同。2019年,借校际交流机会,学院部分教师前往北京联合大学参观课程专题展并与相关教师进行深入交流;2020年,学院各支部学习收看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中国新闻事业史”。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关于课程思政的培训与讲座,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我修养,打开建设思路,探索教育学特色化课程思政新路径。

第三,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的探索不是简单的教学内容的增加,相对应的教学手段、课堂形式、资源处理、作业与评价等都需要做出调整。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本身即是对原有课程的创新与改革,对此,学院鼓励教师以教学改革项目为平台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以“课程思政融入‘外国教育史教学的可行性与路径探究”为代表的系列教改课题成功立项。此外,“大思政”格局下的教学范式转型、教材编写与选择、教学评价机制等也成为了教师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并已正式计划对其进行独立经费支持,以项目推改革,以研究助创新,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建设队伍。

结语

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格局,顶层设计是关键,应对该过程全链条进行系统规划,以健全的政策制度、完善的保障体系引领建设并维持其可持续发展,这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主框架;而内容的填充与丰满需要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持续推动教师将价值引领内化为本专业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这一过程需要时间探索,更需要反复打磨、持续改进,使其能够真正被学生所接受与认同,也只有此才能从根本上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重要途径,需要全体教师、全校各部门、全社会各单位协同配合,需要系统规划、扎实行动,避免其走向“形式化”。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有一个良好开端,下一步将在一轮轮的探索与改进中注重打造标志性课程思政成果,提高相关举措的适应性,推广可行的教育教学范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教育学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教育学信条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寻找把教育学托上天空的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