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2021-06-16阚萍张增田蔡春
阚萍 张增田 蔡春
摘 要:教育学科作为人文社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践行课程思政工作要求值得思考。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课程思政的建设体系和支持系统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效,以期为教育学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教育学科;“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课程思政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是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教育学科作为人文社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落实课程思政工作要求、结合专业特点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思考。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指导,不断深化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育人作用,落实“三全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教育学科特色的成果。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
《纲要》指出,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办学实际,学院确立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三点基本原则:
第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立足国内外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和时代挑战,以人的发展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动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转型,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个体、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在实践检验中持续改进,培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教育人才。
第二,实现价值引领。深化课程思政工作要求,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基本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教师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从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教育人才。
第三,推动人才培养全链条系统设计。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对人才培养的全链条进行系统设计。结合各专业特色、课程类别切实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育人资源,有针对性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挖掘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管理服务体系中的育人元素,多维度系统推进、相互支持。推动教师强化育人意识,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构建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建设和支持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动员教师的广泛参与,同时提供系统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学院首先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并优化设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行政四个工作体系,确保各部门都能凝心聚力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第一,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总指挥,统筹学院各个部门、协调各方资源发挥系统整合优势;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是课程思政建設的直接实施者和组织者,是落实学校、学院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部署要求、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的“先锋军”。
第二,教学体系。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场所在课堂,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引导所有教师都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之中。要立足于课程的价值属性,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课程学习的过程及其背后的育人使命,指向课程思政应有的思想品德涵养、社会价值认同、精神境界追求等维度[2],形成课程思政课程群。要探索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将课程思政育人指标具体化、系统化。注重培养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能力,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优秀主讲教师等教学人才培育的评选标准。
第三,科研体系。要充分发挥学术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围绕课程思政设立一批教育学研究课题和研究项目,引导教师加强对课程思政内涵、价值、实践路径和方式的研究,以科研反哺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学生活动体系。学院对现有学生活动进行学理层面的梳理和总结,加强教育学理论对学生活动实践的指导,引导教职工、学生深刻认识第二课堂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达到育人效果。
第五,行政服务支持体系。学院从育人视角改进行政服务,增强行政队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和能力;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配套资金支持,用以支撑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培训和开展课题研究;优化人事管理工作,将课程思政、“三全育人”要求融入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以此有效引导教师提升育人意识。
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第一,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基本形成以四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引领、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群。学院首先选择参与教师最多、辐射范围最广、与其他院系合作最密切、对学校师范生培养支持力度最大的四门师范生专业必修课—“教育学基础”“教育研究概论”“教师职业道德”和“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为试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高师范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助力其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通过四门课程的建设与探索成果,进一步推动专业课与“教育理解与教师素养”序列通识课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并以此浸润、渗透到偏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和偏自然科学/技术类专业课程,影响更多教师做好所有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第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重点培育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探索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发挥教学团队、研究所(院)的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在四门师范生专业课程建设中率先采用团队授课机制,在教授指导、集体备课与定期研讨的过程中对课堂思政元素系统梳理、准确定位,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以文化人、以德育人。重视发挥教师党支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支部“一支部一品牌”相结合,形成以党员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建設力量,初步形成“门门课程有思政”的良好局面,以此带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情。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等各种活动中,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指导和训练,1人获得校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人获得校级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依托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德育研究院、教科书博物馆推进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通过举办系列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关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与法律、教科书研究等团队的建设工作,激活各研究院所、教研室力量,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努力打造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课程思政优秀育人团队。
第三,设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教学改革项目和学生培育项目。学院遵循学校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支持高水平的教师教育的战略,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充分发挥学院在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德育、教育政策与法律等领域的研究优势,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规律、教育教学、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组织教师积极申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北京市等省部级项目中课程思政类选题,鼓励教师党员、党支部申报校级、北京市级基层科研立项项目,成功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课题1项(师德师风建设);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积极支持教师在教学改革、学生培育等方面的项目研究,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通过开展有教育学院特色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第四,凝聚共识,形成强有力的课程思政管理服务支持体系。依托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充分挖掘学院文化特色,学院基本形成以生为本、具有学院特色的育人文化;继续挖掘学院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加大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智能化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打破壁垒,做好顶层设计,优化资源供给结构;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行政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强行政队伍服务育人意识、提高行政人员管理服务能力;落实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网络与信息建设安全管理责任制、学院安全稳定管理制度与师生网格化管理;强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生学业、就业指导,构建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统合学院环境育人能力,加速资源在流动中创生,形成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实现高水平育人的体制机制。
第五,健全完善教师评聘、评优和考核机制,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师管理各个环节。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求,每半年开展一次教师党支部书记交流会,每年开展一次基层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每年开展全体教职工师德师风考核,将参与思想政治工作、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工作量统计范畴,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方面;对于考核优秀的支部与个人,在学院各项评奖评优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在教师评聘、评优、考核、课题申报、职称评审等各项工作中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的综合考察和把关,完善外籍教师和海外人才引进使用管理措施,加强对选派教师出国(境)研修、学术交流的政治把关,基本实现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融入教职工绩效管理、职称评定、人才引进等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1-03-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高国希.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教育哲学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4-9.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