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英语写作试题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及启示

2021-06-16廖亚婷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反拨效应中考英语教学启示

廖亚婷

[摘   要]中考英语不断变化的发展趋势下,初中英语教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创改,主要针对中考英语写作试题对英语教学反拨效应的合理分析和实际应用。最新中考动态和英语出题大纲显示,英语中考会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思维转变能力进行深入考查,并在写作模块重点体现。中考作为初中升高中的决定性考试,在英语教学中的反拨效应是双面的,写作试题在教学中的反拨效应明显,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中考英语;写作试题;反拨效应;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058(2021)15-0055-02

初中英语学习难度是由浅到深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吸收教师教授的内容,跟随教师引导,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始终保持钻研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知识理解掌握中进步,以提升能力。结合近年来中考英语命题变化的方向,我们会发现,中考英语倾向于检测学生的英语水平,写作试题可以很好地验证这一点。写作是综合性题型,考查的是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集单词检验、句式考核、语法检测、语篇结构和逻辑性考查于一体,可见英语写作之不易。随着中考英语写作的难度逐渐加大,其反映出的反拨效应也愈发明显,从实际情况分析可知,写作试题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呈现两极化。那么,作为一线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如何在会变化的中考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写作学习呢?这是广大英语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中考英语写作试题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反拨效应是近来的热议话题,那么何谓“反拨效应”呢?反拨效应即测试对教学的影响,体现了测试、教学和学习三个内容的联系。在中考的影响下,英语写作试题对英语教学呈现出明显的反拨效应,其利弊共存,在推动教学优化和学生进步的同时也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中考压力下形成的片面教学模式或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而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反拨效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教师应当积极探寻平衡点,让中考英语写作试题对英语教学产生的反拨效应尽量趋于积极化。

二、中考英语写作试题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基于正面反拨效应设置英语教学目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中考英语写作试题对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模式的选取,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英语写作上获得最大的进步。中考英语对写作方面的要求难度中等,所以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学生的强化练习很重要。在教学引导上,教师要适时进行专题写作指导,结合中考英语写作命题特点和趋势让学生进行相应训练,包括涉及的题材、体裁,如近年中考要求写信、写邮件或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写作等。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会要求学生以“三段式”的结构完成写作,首段描述现状、阐明观点,第二段主要谈原因和建议或者举措,第三段进行总结和提出希望,以这种模式构建的写作框架是极具逻辑性和层次感的,改卷教师批改时更容易给予高分。在学生的强化练习上,多数教师主张采用阶段性考核加课堂小测的模式,即通过平常的随堂训练和大小考核中的规范试题进行写作指导。随堂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多学多练,夯实基础,从而在考试中体现训练效果,教师再以此判断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而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改进不足,发扬优点。

例如,在仁爱版九年级下册Unit 6 Entertainment and friendship 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对学生进行了专题写作指导,主题是Who is your favorite character in literature? (在文学作品中,谁是你最喜欢的人物?)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写作结构和长短句的运用,在写作指导中,我要求大家按照统一的段落结构(“三段式”)进行写作,并以增加写作篇幅为基础对短句进行扩写,可以将简单句改成含有从句的复杂句式,或者借助一些并列词、转折词、连词等将各短句进行合理连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写作篇幅短的问题,也能训练学生对复杂句式和语法的运用,经此,文章的亮点自然突出,高级词汇和语法的正确使用也会给作文加分。有学生写道:“I like Lu Xun, he is a famous writer and thinker, and he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a.”这是由几个短句组成的句子,我们可以将其复杂化:“I admire Lu Xun, who is a famous writer and thinker and he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a.”这样一转换,句子瞬间更佳,先是替换了简单词汇,使用高阶的单词,然后用定语从句连接短句,使整个句子集高阶词汇、语法、句式于一身,文章的立体感和高级感瞬间提升,层次感也更强。教师设置明确的目标开展教学,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获得较大提高,在语篇结构和句式运用上也更加熟练。

2.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和听力训练

英语写作不是独立于其他技能的单一内容,看似与写作没有太大关联的口语和听力,实则对写作的帮助是很大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口语交际能力对写作基础的夯实有直接推进作用。日常口语表达往往涉及很多书面语的使用,一些句型句式的应用也十分频繁。另外,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口语交际活动能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大家可以互相借鉴写作技巧,取长补短以致共同进步。第二,听力训练中涉及不少典型听力材料,很多都是从历年中考题里摘取出来的优秀片段,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可以获得写作素材,掌握素材的写作方式,包括语言的应用、语法的嵌入等,对自身写作能力提升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

基于中考的出题变化背景,英语学科在阅读理解和写作应用模块中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写作之于阅读又更具难度,它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任何一方面有短板都会制约写作水平的提高。那么,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是否能采取某种迂回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提升写作技能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借助阅读教学来推动写作教学,因为两者具有很大的共性,都对词汇、结构分析、语法理解有较高要求。教师可以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融合,将阅读教学中形成的灵活思维模式应用于写作的结构设计中;将阅读拓展中获得的词汇储量和语法细化方法应用于写作时句子的连接和复杂化上;將阅读理解中掌握的细节处理方法应用于写作的细节优化上。这样,学生不仅能在阅读教学中获得长足进步,而且能有效落实写作学习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剖析2019年福建省英语中考试题时,我就从阅读理解和写作两部分向学生介绍阅读和写作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做好学习上的融会贯通。在该试卷的D篇文章阅读理解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用了大量连词,如but、however、furthermore、so,这类连词在句子连接中的用途是很广泛的,由此可以延伸出很多闪过渡性短语,如whats more、in addition等,这些过渡性单词和短语能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连贯且具有逻辑性。再如A篇阅读理解中的高级句式“Even if he had forgotten who I am.”可以很好地套用于写作中,在本卷写作题中就可以在结尾段写上这样一句:“Even if we cant communicate face to face.”在分析试卷时,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中存在很多写作时可以借鉴的地方。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归到一起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4.重视课堂引导和交流互动及反馈

在中考新要求推动下,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还要重视课堂引导、课堂交流互动以及反馈,科学合理的引导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必要的课堂交流互动能够活跃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性;及时进行反馈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找到相应的教学调整策略。

例如,在Uuit 5  China and the world的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互相谈谈中国最让你骄傲的是什么,并在课后进行语言组织,形成一篇100字的小作文。大家在讨论中可以获得很多观点,在后期的作文分享中,我会抽取几篇佳作在班上分析,以此进行该话题的知识点回顾以及反馈。这样不仅可以从学生的写作中发现大家普遍存在的错误并进行纠正,而且可以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反馈和巩固,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提升写作水平。

总之,中考英语写作试题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是双向的,教师要把握好正面效应,以此为写作教学的主线,在实际教学中基于正面反拨效应设置英语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和听力训练;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重视课堂引导和交流互动及反馈,带领学生立足中考新要求,不断翻越山海,登上初中英语写作的高峰。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秀芳.中考英语写作试题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探究[J].英语广场,2018(4):142-143.

[2]  王姝.交际性写作测试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反拨效应[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责任编辑    谭斯陌)

猜你喜欢

反拨效应中考英语教学启示
中考英语复习备考的实践与体会
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测试对听力教学的反拨效应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中考英语被动语态考点及命题特点
探究雅思口语测试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分析
高考英语听说测试反拨效应的区域性研究
对中考英语“动词”考点的总结及解题策略
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态度研究
2015年盐城市中考英语试题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