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五个问题
2021-06-16柯敏于晶林锋
柯敏 于晶 林锋
2019年,浙江省商务厅发布《关于深化开发区整合提升的指导意见》,谋划开发区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20年,浙江省发改委提出将省内1010家开发区压缩到150家以内,培育2-3家运营平台,精简6成以上管理机构,进一步提升浙江开发区的综合实力。对于全国的产业园区而言,这些意见、政策是非常重要的风向。本文以杭州产业园区的发展动向和趋势作简要分析。
杭州产业园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杭州产业园区从功能上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园区,例如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第二类是数字经济和服务经济高度融合的园区,例如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未来科技城的数字·健康小镇和人工智能小镇等;第三类是创意经济与城市功能相促进的园区,如以数字内容、设计服务、文化产品制造、时尚创意生活等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例如临平艺尚小镇、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
杭州产业园区具有两大优势和一大劣势。第一个优势是产业园区的生态融合性更高。杭州推进“人、产、城”落到园区、“三生融合”落到园区、复合化立体化功能落到园区的发展模式。如未来科技城数字·健康小镇、瓶窑中法航空航天小镇、钱塘区军民融合创新基地、富阳环阳陂湖城市活力中心区等,强调人本优先,更加关注人和企业所需的科创性、社交性、生活性的服务功能。第二个优势是园区建设和经营模式更加市场化。杭州的园区建设已经逐步走出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模式,更多与社会主体、市场化资本、专业产业机构乃至高能级的科研院所等合作,走出了多元化开发建设的道路。
相对而言,杭州产业园区的劣势也较明显,即缺乏高能级的平台企业。北京有中关村、上海有张江高科和联东U谷、深圳有星河集团和万科前海企业公馆等产科融合的市场化大型开发运营机构,这类有模式有资源有案例的平台企业正是杭州的短板。
杭州产业园区发展亟待解决的五大问题
问题一:如何在用地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实现高效开发建设和运营。浙江省推行了很多年的“亩均论英雄”制度,目前已经从工业领域延伸到服务业领域。而园区发展虽然也在强调效益导向,但总体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深化探索,需要和更多的社会主体、市场化资本合作,在企业与政府的效率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狀态。
问题二:如何走出特色化。园区产业主题、发展方向的定位宽泛会影响后期可持续竞争力的形成,也可能会与周边园区产生同质化竞争,但是如果定位过于聚焦也会面临招商引资、企业引培的压力。以产业链思维思考产业园区的特色化问题,精准选择特色产业链的构建方向,挖掘其中最具优势条件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产业链上下游推动协同发展、跨区域合作,将有助于塑造园区特色化。
问题三:园区开发建设中市场化要素的范畴界限模糊。园区的高度市场化会促进园区迸发更大活力,市场化方式输出先进管理模式也常被作为政策导向。但园区作为政企合作的平台,市场化要素的参与程度和作用发挥需要结合园区的特点及主题等综合考虑。例如文化园区中,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开展保护性开发就较难市场化,最合适的方式是政府进行适当的市场化引导,并和企业探讨适宜的合作模式,确定分工与边界。
问题四:如何在不同园区中运用差异化的开发建设模式和管理运营体制。几十平方公里以上的开发区、高新区等平台实际上是一座产业城的概念,需要政府做好整体顶层设计、制定规则和机制,为各类主体搭好创新创业的大舞台。几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平台,可以探索政府和企业的联盟式合作机制,政府做好引导和服务,担当合作主体。几百亩以下的小微企业园、科创园等平台,可以由政府确定大方向,由企业来把脉细节及运作。
问题五:如何在园区中实现最佳的职住平衡。园区是服务于人、服务于产业、服务于城市的,因此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园区是人的园区,要思考人群结构和人的需求;园区是产业的园区,要聚焦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配置;园区是城市的园区,要形成品质性城市服务和独特性印象座标。
杭州产业园区发展的相关建议
实现“人、产、城”融合。高素质的人才、优质的产业、品质的城市,在我国进入城市存量开发时代和人才素质红利阶段,人才是核心。要基于产业需求、人才需求构建城市服务体系,布局人产城融合模块,引导创新环境多元化,实现创新融合、功能契合、空间融合、人文融合。
以科技赋能城市生活。从美国打造“硅谷”到发展“硅巷”的案例可见,其实质是从城市郊区开发新土地回到老城区开展存量空间效能升级,这是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城市更新模式。这种模式将成为杭州未来城市创新的新引擎。
延伸供应链、创新链、生产链、消费链。以汽车行业为例,可以从整车到核心零部件,切入到汽车产业后端,包括在线服务等系统化服务,将传统的制造业延伸到生活服务领域,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未来,打通产业供给与需求两端之间的有效连接,提升产业链聚合度,打造产业园区生态特色。
发挥大资本、大科技、大机构驱动作用,为产业链延伸、成果孵化、企业培养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强大支撑。
作者单位:浙江省政协文史编辑部;浙江经略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