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舒伯特即兴曲OP.142No.3降B大调
2021-06-16李旭航
李旭航
摘要: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是伟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出8首钢琴即兴曲。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色,是钢琴音乐中重要的文献,也是钢琴艺术教学中重要的曲目。他的音乐以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复杂多样的技巧为主,刻画了多种鲜明且丰富的音乐形象。本文以即兴曲OP.142No.3这首作品为例,分析作品的背景和即兴曲的旋律性、歌唱性、和声运用的色彩、调式及调性的转换,阐述即兴曲等音乐风格和特色。
关键词:即兴曲;舒伯特;抒情性;色彩性;多样性
一、作曲家背景及体裁由来
(一)舒伯特生平简介
弗朗兹·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在十九世纪众多艺术家之中,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从小学习小提琴及钢琴,同时在维也纳皇家教堂的学生乐队中演奏小提琴,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担任教堂唱诗班歌童,并在此期间进行作曲学习。1818-1824年任宫廷音乐教师,去世时还不满32岁。作为古典主义和早期浪漫主义之间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音乐瑰宝。除了在艺术歌曲及交响乐以及室内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外,在钢琴演奏创作中也获得了巨大的突出成就,为发展钢琴艺术作品创作发展带来了许多经典之作。
(二)即兴曲的体裁由来
十九世纪之初,即兴曲这一体裁就开始渐渐涌现出来。这类音乐是带有一种即兴创作性质的乐曲,和幻想曲相比,即兴曲在形式上并不自由,会采用正规化的形式来表现,如三段式、变奏曲、复三段式等。我们将在乐器上一边演奏一边创作来表现作曲家当时的情感称为即兴创作。舒伯特创作的八首钢琴即兴曲大多数都运用到了复三段式的形式。他的音乐将情绪与灵感相融合,自然而然地表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大气自如,并不感觉传统压抑,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更具艺术价值。
二、舒伯特即兴曲的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
(一)舒伯特即兴曲的创作背景
舒伯特在1827年9月完成了第一組即兴曲,而第二组则是在当年12月完成的。这8首即兴曲他们各自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每一首都像独立的个体一般,带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但是两组即兴曲都是采用降种调号来完成的。在古典主义结束和浪漫主义初期这段时间之中,舒伯特完成了他的8首即兴曲的创作,所以其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作品特性是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
(二)舒伯特即兴曲OP,142No.3降B大调的曲式结构分析
舒伯特即兴曲OP.142No.3降B大调这首作品是一首带有装饰性色彩的变奏曲式。它的主题灵感来自舒伯特自己所创作的一首音乐剧《罗莎蒙德》中的一首幕间曲,这是一首极具歌唱性且旋律优美的歌曲。舒伯特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也是用的这个主题,不难看出,舒伯特对这个旋律非常喜欢。虽说叫即兴曲,但曲式又是变奏曲。变奏曲式这一体裁是在教堂音乐中产生的,为了避免在重复演唱一首曲子时同一旋律显得单调无味,人们会在主题中增加新的变化声部,通过调性、节拍、节奏和和声的变化等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形成合唱变奏曲,合唱变奏曲逐渐发展便形成了钢琴变奏曲。
作品分析如下:
主题A:a(1-8小节)b(9-16小节)补充段落(17-18小节)
变奏A1(WAR。1):a(19-26小节)b(27-37小节)
变奏A2(WAR。2):a(38-45小节)b(46-56小节)
变奏A3(WAR。3):a(57-72小节)b(73-83小节)
变奏A4(WAR。4):a(84-91小节)b(92-105小节)
变奏A5(WAR。5):a(106-115小节)b(116-126小节)补充段落(127-135小节)
如谱例1所示,由降B大调进入主题,右手为主旋律,优美清晰,缓缓进入,以2+2的平行双句体组合,工整有序。到第4小节像是一句话说完但又留有余地一般。从第5小节开始,右手以八度的形式又再一次呈现主题。八度突出右手高音,音域变高且声音明亮。全程左手变奏织体简单但一直循环。最后两小节为收拢性结束。B段开始又用2+2的形式围绕着主题展开性萌芽,右手主题从开头的单音变为了和弦,织体更加丰富。13小节右手又变为八度,15-16小节右手降低音域和前两小节形成对比,且为后一句进行铺垫。17-18小节是两小节的和声补充,音域接着降低,结束在主和弦。
如谱例2所示,第一变奏在主题的基础上,调性没有发生改变依旧是降B大调,结构上形成了四个声部。左手伴奏部分变成了切分音,右手掌握着主旋律,高音部分以分解和弦的形式轻快连贯地展现出来。旋律中加了附点,使原本优美的旋律变得更加流动,欢快且富有动感。旋律似线条一般横向运动,缓缓地、带有起伏、自然地流淌出来。
如谱例3所示,第二变奏在调性上是降B大调,但在旋律中加了很多装饰音,如第二小节开头回旋音a,同时节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听起来像是带有一定的舞曲性质。左手的伴奏织体运用了切分的伴奏形式,旋律在左右手之间来回变化,力度强弱由开始的p到46小节的f,都添加了音乐的许多喜剧性以及即兴性的成分。右手的织体变得丰富,有一种轻快、更加富有流动性的感觉。在a段中以2+2的平行双句体,像主题一样工整,同样后四小节右手进入高8度,明亮轻快,为进入b段做了铺垫。从b段开始时旋律也被推至高潮,情绪也被推至了高潮。第46小节旋律转至左手,右手变为和弦且有很强的力度。第50小节,旋律又回到了右手,像此段开始一样,在高声部进行,产生强烈的气氛。各种装饰音及小的跳音围绕着织体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力度的强弱变化,这种热烈的情绪渐渐地平缓,为第三变奏做了铺垫。
如谱例4所示,第三变奏的调性发生了改变,由降B大调变为降e小调。调性的变化使旋律的色彩也发生了改变。曲风突变,之前明亮的、歌唱性的感觉变成了悲怆性、色彩暗淡,情绪变得更加厚重。左手由之前的切分节奏变为了流畅的三连音,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右手的旋律用和弦连接,如歌一般低沉、起伏,代表了作者的情绪和内心,同样低沉、悲怆。左手三连音的和弦的最高声部为支部旋律,像作者的心境一样,苦闷不能诉说。虽然处在一个恒定的情绪内,但恒定的情绪中也一直产生着变化。右手的旋律虽然优美但较为压抑沉重,整个变奏三的音乐性格虽然较为沉重,但却不失感染力,让人感觉到作者内心的汹涌澎湃,充分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如谱例5所示,变奏四在调性上做了近关系转调的改变,由降b小调转至其下方大三度的降G大调。在材料上,出现了的新的变化材料,同主题的音乐情感变化有很大的不同。这一段跟主题相比,旋律有所不同,具有民族舞蹈性风格。这种鲜明的节奏特色,与变奏三的情感形成了对比,并且左右手交替出现在主题旋律之间,显得很是活泼新颖,并且与变奏二的写作手法产生呼应。在结尾时渐渐变弱,为后面做了铺垫。
如谱例六6所示变奏五的调式,主题的降B大调做了调性的回归,为再现主题做了准备。该变奏由切分音型的伴奏织体以及连续快速的上下行六连音音阶构成。右手展现起伏的旋律,左手则是切分音型节奏感很强,使这个变奏表现出激烈情感并且不断地涌动着。最后两小节的扩充,在节奏上渐慢进入尾声。在尾声中进行了主题旋律反复两次的变化再现,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在低音区弹奏出,最后的旋律渐渐变弱,音乐归于宁静。
三、即兴曲的音乐特色及特点分析
(一)富有浪漫主义音乐特色的即兴曲
18世纪的卢梭时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源头,狂飚运动是浪漫主义的序曲。浪漫主义初次盛行和繁荣于德国,并不断拓展到整个欧洲,巴黎成为浪漫主义的新中心。浪漫主义作品中非常重视民族特点。在题材的选取上,浪漫主义作品也倾向于采用神话形象和民间传说来体现创作者的愿景与理想,注重个人情感,理性居次。浪漫主义音乐最典型的特征是同时兼备自传性和抒情性,且非常重视刻画个人心理,并在创作手法上做了许多革新。其主题音调的显著特征是同时兼备抒情性与歌唱性,并非常广泛地吸取了民间、民族素材。和声、调性的色彩变化得到加强。在曲式结构方面处理得更加自由,体裁丰富多样,包含了夜曲、新曲、幻想曲等众多类型。18世纪中叶,浪漫主义思潮在文艺界兴起。因此,舒伯特成为音乐史上创作钢琴小品的创始人,并创作了许多优美、精致的作品,是早期钢琴即兴曲体裁作曲家中的典范。在其影响下,李斯特、肖邦等19世纪著名的音乐家们纷纷创作出了不同体裁的作品,开拓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创作的新思路与新方向。由此可见,舒伯特当之无愧是这种风格创作的指路人和先行者。
(二)即兴曲的旋律性,歌唱性
音乐的灵魂是旋律。在舒伯特作品中,不管是艺术歌曲,还是钢琴作品,都充满优美的旋律。创作者凭借音乐天赋和对旋律的精准把握,利用钢琴这一载体,对在歌曲中无法表露的情感变化毫无遗漏地进行了诠释,并在钢琴小品中阐发了自己独特的情感。歌曲蕴藏的内涵和钢琴作品中流露出来的自然真实情怀是如出一辙的。但歌词和钢琴作品存在一定差别,前者能非常直观且生动形象地让我们体会到创作者的喜怒哀乐;后者在抒发情感时,是通过优美的旋律让受众产生共鸣的,呈现出深邃而又宽泛的思想内涵,让人们能沉浸和遨游在遐想世界中。对于旋律的表现力,他尤为重视并在和声的改变和乐谱中直接凸显出了其发自内心的感受与体验,于是成就了他特立独行、别具一格的浪漫主义音乐旋律。其作品的旋律中散发出浓郁的抒情性,并通过许多具有联系性的旋律线条呈现出来。此外,其旋律作品还显得非常淳朴,一方面体现出了忧郁与幸福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蕴藏着紧张、局促之感,富有一定戏剧性。舒伯特的钢琴小品,深受其他风格的音乐所影响,存在特立独行的主题。尤其其即兴钢琴作品,具有十分浓烈的歌唱色彩。
(三)和声运用的色彩
在音乐作品中,和声语言是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发展乐思和体现音乐形象。和声色彩具有十分广泛的范围,其作用主要是对别样的情绪和情怀进行渲染,对各种千奇百怪的景象予以描绘,对独特的音乐形象予以刻画。对于和声色彩的描绘,人们通常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形容词。舒伯特的作品,不仅应用到了正三和弦、副三和弦、变和弦和七和弦之类古典时期的所常用的和弦,在乐思发展的部分,还创新地使用到了附属色彩和弦。多声部作品乐思发展,主要是利用和声体现出来的,在表达音乐内涵、塑造音乐形象方面非常重要。除此之外,和声彰显了欧洲的思维特征和文化特征,在西洋音乐史上是和声在前、旋律在后的。许多音乐家为了彰显个性,采用了特立独行的和声,从而体现出了无比丰富的情感。由此,可将和声当作舒伯特抒情曲中的一大关键因素。总的来说,在舒伯特作品中,和声运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继承了传统,沿用大小调体系中正三和弦、副三和弦、持续音、变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等功能性和弦;其次,将一些色彩和声大胆地运用到乐曲中,功能和声和色彩和声的运用都充分彰显了作者的独特个性。伴隨时代的不断发展,音乐进一步拓展了表现力,听众的感受也随之不断变化。传统的功能性和声已经无法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在浪漫主义风格和艺术观的影响下,音乐创作越来越重视表达作曲家的情感,于是,这种特殊的和声语言应运而生。
(四)调式及调性转换
在调性的安排方面,舒伯特具有明显的特色。他在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方面无一不渗透着调性的安排。由此,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创作的苦心孤诣,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其作品。在发展乐曲时,舒伯特主要运用了装饰音和转调,在其即兴曲中,调性调式与传统近关系转调一脉相承。在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时,舒伯特创造性地应用了各种远关系调,使浪漫主义音乐创作得到了进一步丰富。每一个主题在结束时都会出现富于色彩的和声,从而使听众获得情感方面的共鸣,让听众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
四、总结
在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两个时期,舒伯特起到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是二者结合的优秀典范。其音乐作品一方面富有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充满了古典主义的优雅。在思想表达与技法方面,存在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在钢琴曲的抒情性和歌唱性方面,又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其交响乐作品同时兼备浪漫主义气质和古典主义风格。由此可见,舒伯特的作品很好地衔接了这两个音乐时期,并将两种风格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强有力地推进了西方音乐的演变。
参考文献:
〔1〕黄腾鹏.西方音乐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2).
〔2〕蔡梦.舒伯特钢琴小品中的抒情因素[J].钢琴艺术,2003(3).
〔3〕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4〕吴英莲,舒伯特钢琴即兴曲Op142No3的分析与演奏[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4.
〔5〕曹丽萍.舒伯特即兴曲作品Op142.No3的研究[J].艺术评鉴,2016(20).
〔6〕李云洁.舒伯特即兴演奏的艺术特征及演奏与教学价值[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