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按手法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本体感觉减退44例

2021-06-16张磊晏无霜熊鹿静周鑫喻林唐小高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患侧本体交叉

张磊 晏无霜 熊鹿静 周鑫△ 喻林 唐小高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于年轻人群,常引起本体感觉减退,进而对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造成影响。随着运动人群的增多,ACL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1]。目前大多数ACL损伤患者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但因为不能恢复正常的神经支配,部分患者会出现术后功能不佳的现象[2-3]。点按手法作为传统治疗方法,已证实对骨伤和软组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4]。因此,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笔者采用点按方法治疗膝关节ACL损伤本体感觉减退患者44例,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行保守治疗的膝关节ACL Ⅰ度损伤患者44例,其中男22例,女22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30.0±5.5)岁;病程2个月~4 a,平均(1.8±0.5)a。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制定的前十字韧带损伤诊断标准:1)有过伸暴力或强力外展外旋小腿病史;2)膝部肿痛;3)关节内积血;4)前抽屉试验阳性。

西医诊断参照:1)前交叉韧带Ⅰ度损伤:Rollimeter检查示胫骨位移1~5 mm,韧带连续性好且轮廓完整无切迹,损伤区域<50%为膝关节ACL Ⅰ度损伤[6]。2)本体感觉减退:角度再生试验角度偏差>30°[7]。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18~70岁;3)自愿作为受试对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能够与研究者良好交流并遵照要求配合完成研究;5)自愿选择保守治疗。

1.4 排除标准

1)双侧前交叉韧带损伤;2)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或骨折;3)严重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碍或不能配合治疗;4)既往膝关节手术史;5)膝关节肿物、感染、骨关节炎等病变。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取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均为患侧),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医者手握空拳,拇指伸直,以拇指端着力于上述穴位,腕关节屈曲约40°~60°,前臂和拇指发力进行持续点按(见图1)。点按时用力要由轻到重,力量要渗透、持久,使患者自觉局部酸胀、热麻感为宜;每个穴位点按1 min,可反复点按2~3遍。每周治疗7次,每次点按治疗时间大约20 min,共治疗4周。

图1 患者,男,56岁,右侧膝关节ACL损伤本体感觉减退,采用点按手法治疗

2.2 主要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以评估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

2.2.1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s):嘱患者保持头部和四肢固定后粘贴电极,记录电极点粘贴于Cz′点(头顶正中后2 cm,下肢皮层感觉区),参考电极粘贴于FPz点(额极正中后2 cm),地线接于小腿。用双极电刺激胫后神经体表对应处,给予3 Hz、50 μV、持续0.5 ms的矩形脉冲直流电刺激,叠加200次,用诱发电位仪记录P40的潜伏期及波幅。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将刺激电极置于腘窝处,记录电极置于腘绳肌肌腹,参考电极置于远离记录电极2 cm处,地线置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在腘窝处用双极表面电极刺激,给予2 Hz、30 μV、持续0.2 ms的矩形脉冲直流电刺激,用诱发电位仪记录MCV的潜伏期及波幅。

2.2.2本体感觉评定 用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进行本体感觉评定。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患者取坐位并佩戴眼罩、耳罩排除干扰,膝关节初始角度为30°,目标角度为60°,运动速度2°/s,当患者感受到达目标角度时按下开关,保持此位置5 s,重复测试3次,记录停止角度与目标角度间差值绝对值。

3 结果

3.1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健侧及患侧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比较见表1,治疗前后患者健侧及患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比较见表2。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内健侧SEPs、MCV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12个月,患侧SEPs、MCV随时间增加而潜伏期逐渐下降,波幅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疗程中患侧与健侧的SEPs、MC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前后患者健侧及患侧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比较

表2 治疗前后患者健侧及患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比较

3.2 本体感觉评定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健侧及患侧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比较见表3,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内健侧角度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12个月,患侧角度偏差随时间增加而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治疗前后患者健侧及患侧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比较

4 讨论

前交叉韧带附着于胫骨前方和股骨后外壁,可防止胫骨相对于股骨的前移,屈膝时还可限制胫骨外旋,对于维持关节的稳定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8],ACL损伤在青少年及成年人中均有发生,常见于交通事故、意外摔伤、高处坠落等,主要以运动损伤为主[9],并且ACL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0-11],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12-13]。经动物实验研究证实,膝关节ACL损伤后,韧带内的本体感受器随损伤时间延长而数量逐渐减少[14],这些位于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半月板、关节软骨和皮肤的本体感受器产生传入信号,整合成膝关节本体感觉,经过中枢处理后传出调节信号,控制膝关节位置觉和运动觉[15]。刺激ACL上的本体感受器,可通过ACL-腘绳肌反射弧引起腘绳肌收缩,起到维持膝关节稳定性、防止胫骨过度前倾的作用[16]。ACL损伤后韧带内的本体感受器作用逐渐减弱,导致本体感觉减退,引起半月板、软骨损伤及肌肉萎缩,增加膝骨关节炎的患病率,影响关节活动性[3]。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膝关节ACL损伤后,患侧较健侧SEPs、MCV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即ACL损伤后,位置觉和运动觉等传入信息受阻,使传出调节信号出现异常,从而出现膝关节不稳等症状。目前对于膝关节ACL损伤后本体感觉减退的治疗方案,均是以减轻膝关节疼痛和不稳定性,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为主要目的,对于前交叉韧带Ⅰ度损伤,一般采取保守治疗。李彬等[17]采用关节镜下前内侧入路制作股骨隧道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对ACL损伤后本体感觉减退的恢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该手术不能恢复患者患侧的本体感觉,且上述疗法操作难度大且成本较高,临床上推广具有一定的难度。

“膝为筋之府”“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属于中医“筋伤”范畴。《正体类要·序》记载: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可见本病与气血损伤密切相关,风寒湿邪壅滞经络或外力损伤经络,导致气滞血瘀,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气血运行长期不畅,筋脉失于濡养,则会出现肌肉萎缩、功能障碍等症状[18]。点按手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症,尤其是骨伤科和软组织损伤方面,可能是因为点按手法以点为刺激,刺激量更大,更具针对性[4]。章恒等[19]证实手法治疗对于畅通瘀闭的经脉,恢复气血运行有明显作用。治疗膝关节ACL损伤,一般选择点按膝关节处的阴谷(足少阴肾经)、曲泉(足厥阴肝经)等穴位,这是因为根据中医理论“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故可以通过增强肝、肾功能,刺激和协调经气运行,来维持或增强膝关节功能的稳定[20]。

本研究点按主要采用局部取穴法。选取犊鼻以通利关节、宣痹止痛;血海养血活血,旨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梁丘为足阳明胃经郄穴,郄穴多主痛症,故点按梁丘以止痛;足三里益气养血、强筋健骨,是治疗下肢痿痹的要穴;伏兔主治下肢痿痹,三阴交是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可调肝补肾,上述穴位分别属于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两经互为表里,生成并输布气血、调节气机升降。因此,对腿部经络进行点按手法治疗,可达到调畅气机、疏通经脉、“通则不痛”之功效。本研究结果表明经点按手法治疗3、6、12个月后患侧SEPs、MCV潜伏期逐渐下降,波幅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通过点按膝关节及其附近穴位来治疗膝关节ACL损伤本体感觉减退具有一定的疗效。

总之,相对于传统有创治疗和药物治疗,通过点按膝关节及其附近穴位来治疗膝关节ACL损伤本体感觉减退,具有作用温和、效果持久、治疗风险低、可复制性高等优势,并且治疗方式简单无创,患者接受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较少,观察周期较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长周期随访试验验证。

猜你喜欢

患侧本体交叉
更 正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连数
连一连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