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脑CT应用于脑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1-06-16陈德平

医疗装备 2021年10期
关键词:高密度病死率颅脑

陈德平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中医院 (广东梅州 514300)

脑出血指因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昏迷、嗜睡、头痛、恶心呕吐等。脑出血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类型,均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1]。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脑出血发病率逐渐上升,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且多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及认知障碍,给其家庭造成负担。临床认为保障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在于发病后尽早诊断和尽早治疗[2]。本研究旨在分析颅脑CT在脑出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52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4例,女18例;年龄35~79岁,平均(58.62±2.31)岁;病程1~23 h,平均(7.25±3.42)h;大量饮酒26例,吸烟28例;肾功能不全2例,脑血管瘤2例,冠心病20例,糖尿病19例,高血压37例;尿失禁7例,恶心呕吐32例,头痛40例,意识障碍42例,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瘫痪及失语,所选患者影像资料及一般临床资料保存完整。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接受常规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医护人员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并给予基础药物对症治疗,如营养支持、脑细胞活化剂、降低颅内压等。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术治疗或药物保守治疗,其中手术主要包括微创引流术、颅内血肿清除术等。颅脑CT检查方法如下:采用GE 16层螺旋CT(美国GE公司,型号BrightSpeed Elite Select)进行颅脑轴位扫描,层厚、层距均为5 mm,管电流250 MA,管电压120 kV,观察血肿大小、形态、部位等情况。

1.3 临床评价

观察患者不同时期的CT病灶表现,比较不同出血量患者的病死率,并统计不同出血部位(基底核、小脑半球、脑叶、丘脑、脑干)患者的病死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期CT表现

颅脑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发病7 d内,病灶区呈肾形或圆形高密度影,CT值为50~90 Hu,出血量多为7~21 ml;发病8~14 d内,出血面积减少,病灶区呈心形收缩高密度影,病灶边缘模糊,CT值为40~90 Hu。

2.2 不同出血量患者的病死率比较

出血量≥30 ml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出血量≤10 ml及10~30 ml的患者(P<0.05);出血量≤10 ml和10~30 ml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出血量患者的病死率比较

2.3 不同出血部位患者的病死率比较

不同出血部位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出血部位的病死率情况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重症急诊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均为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病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昏迷、意识障碍等[2-3]。脑出血不仅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还会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劳动能力、生活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临床认为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是保证脑出血患者预后良好的重要措施[4-5]。

因脑出血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区、丘脑,发生血肿后容易侵入侧脑室导致水肿,影像学多表现为占位效应,进而挤压、推移脑组织或产生坏死,而脑室内血液吸收速度相对于脑内血栓较快,可见高密度血栓与脑室相连紧密[6]。CT是被临床广泛应用的疾病诊断方法,与常规X线检查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1)可早期发现病变:CT可较早而准确地揭示和捕获机体的异常生物学信息,甚至能够在临床体征及病灶组织结构形态改变前发现病变,有利于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2)灵敏度高:CT是现阶段临床能够定量评估体内生化改变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够反映病变的生物学特性,也可准确预测病情转归及复发。(3)可以检查全身:CT扫描时能够获取全方位的断层图像,精确定位病灶,更直观地了解患者全身的情况,这对疾病的诊断分级具有重要作用。(4)准确性高:CT 检查前需对人体注射带有氟标记的葡萄糖,病变区域出现异常浓聚,可快速观察到病变部位[7-8]。相关研究表明[7],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与其出血量、出血速度均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似。发病初期,病灶边界清晰,呈现高密度,且伴有占位效应,且CT值较高。本研究中,患者发病7 d内,病灶区呈肾形或圆形高密度影,CT值为50~90 Hu,出血量多为7~21 ml;附近脑室有移位变性的改变,且合并部分脑沟消失,中线结构逐步向对侧移动,显示存在占位效应。发病8~14 d内,出血面积减少,病灶区呈心形收缩高密度影,病灶边缘模糊,CT值为40~90 Hu。这主要是因为:与脑组织相比,血红蛋白对X线的吸收程度较强,通过CT显影一部分源于外溢血液,而血红蛋白小于此数值,对显影影响效果不大,因此高密度区域血肿边缘模糊;同时,CT检查结果存在差异性,急性出血7 d内,患者脑部病灶边缘较为清晰,若出血量较多可导致脑疝形成[8]。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血量≥30 ml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出血量≤10 ml及10~30 ml患者(P<0.05);出血量≤10 ml和10~30 ml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出血部位的病死率相近。这一结果表明,颅脑CT检查不仅有利于临床医师确诊,还能为患者预后提供重要依据。但颅脑CT在脑出血患者诊断中的特异性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跟踪调查[9]。

综上所述,颅脑CT检查在脑出血患者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能够准确、无创、安全、快速地诊断脑出血,可为临床治疗及患者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猜你喜欢

高密度病死率颅脑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探讨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年髋部骨折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