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校园欺凌,人人尽责”教学设计
2021-06-16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文/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胡 洁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深度学习是学生想要去理解以及从学习内容中提取意义的过程,是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行动的一种能力。深度学习的“深”是触及心灵深处的“深”,与人的理性、情感、价值观联系紧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可以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因此,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以及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在学生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设置一个完整、真实的故事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并采取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创设建构式学习过程,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和桥梁作用,与学生积极互动,开展教学工作。
二 课标依据
本教学设计的课程标准依据来自《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具体有,课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成长中的我”之二“自尊自强”,包括:“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2.2)“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2.3)“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4)“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2.5);“成长中的我”之三“心中有法”,包括:“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3.2)。
三 教学背景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协调人际关系”学习主题,加强对中学生正常、健康交往的指导,期望其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其增强、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也需要来自全社会的关爱和保护。另外,青少年还需要认识校园欺凌的行为表现,正确看待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危害,增强防范校园欺凌的信心和勇气,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策略和方法,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四 学生情况分析
从七年级学生的生理、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变化特点上观察,可以看出其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
从自我评价来看,七年级学生在道德判断中比较注重对内部动机的判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重视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从行为表现来看,七年级学生的自尊心虽强,但是社会经验不足,会使他们分析问题时显得比较片面。并且他们的法律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遇事可能会不冷静,并做出一些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五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看主题图片,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加深学生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是非观。通过分析同龄人遭遇校园欺凌的案例,让学生深入反思,感悟行为与后果之间的联系,培养守法意识;增强防范校园欺凌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和价值观,激发应对校园欺凌的勇气和信心,增强与校园欺凌行为做斗争的责任感。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锻炼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辨别和防范校园欺凌的能力。
3.知识目标
明确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了解校园欺凌的严重后果,以及校园欺凌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习应对校园欺凌的策略和方法。
突破策略:通过了解同龄人遭遇校园欺凌的案例,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从不同立场出发,正确认识校园欺凌。
突破策略:通过引导学生站在受害者、欺凌者、旁观者等不同立场,体验情境,深入情境中分析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行动,深刻认识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由此明辨是非,形成对“杜绝校园欺凌,人人有责”的共识。
七 教学方式
情境式、对话式、合作探究式
八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导入
教师展示系列漫画,漫画的内容为:某同学给其他同学起侮辱性绰号,故意损毁其他同学财物,网络造谣、殴打威胁、嘲笑孤立其他同学等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是否也发生着图片中的事情?
2.教师展示相关数据
数据材料:
2013—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组织实施的一个大型社会调查项目——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数据显示:在初中阶段遭受过言语欺凌的学生比例为52.3%,遭受过社交欺凌的学生比例为41.8%,遭受过肢体欺凌的学生比例为21.7%,遭受过网络欺凌的学生比例为16.8%;有61.2%的学生受到过至少一种形式的校园欺凌,有40.1%的学生曾受到过不止一种形式的欺凌,只有38.8%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受到过校园欺凌。初中阶段是校园欺凌发生率最高的时期,各种形式的欺凌发生率基本上都高过小学和高中阶段。
【设计意图】用漫画这种深受学生们喜爱的表现形式,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关注漫画的内容。通过阅读,引起学生对校园欺凌的关注,之后,教师展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组织实施的社会调查数据,向学生证明了校园欺凌在各学段均存在的现象,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活动进行铺垫。
环节一 校园欺凌知多少
学生活动一:小组自由讨论
学生在2分钟内分享、交流对校园欺凌的看法。
教师提问:校园欺凌仅仅发生在学校范围内吗?校园欺凌等同于同学之间的争吵与打闹吗?此外,同学们之间如果因学习或对某件事的看法不一致而发生争吵或者肢体上的推搡,这算是欺凌吗?
教师点拨:同学之间的一般争执属于正常行为,但如果是蓄意、恶意的,带有侮辱性且造成人身伤害的行为,就可能被认定为校园欺凌。
学生活动二:学习《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
教师举例:美术课上,老师让大家画出自己梦想的生活,一名体形微胖的同学小李刚画出一个太阳,旁边的小王就在他的画纸上画个叉,还说:“你都这么胖了,还有什么资格谈梦想?”
教师提问:小李听到小王的话,心里会怎么想,小王的言行又会对小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小王对小李的行为算不算校园欺凌?除了身体上的,校园欺凌还会对受害学生造成哪些方面的伤害?
教师出示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为建立健全防治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发生,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为先、预防为主、保护为要、法治为基的原则,健全预防、处置学生欺凌的工作体制和规章制度,形成防治中小学生欺凌长效机制,确保把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治理方案》明确了学生欺凌的界定。《治理方案》指出,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要求各地各校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学生欺凌与学生间打闹嬉戏的界定,正确合理处理。
教师过渡:通过分析讨论,我们对校园欺凌的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校园欺凌其实离我们并不远。那么,在校园欺凌中我们能找到自己的身影吗?我们在其中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施暴者、受害者、还是旁观者?我们一起看一看高某某和张某某的经历吧。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让学生自由讨论,再不断抛出问题让学生逐渐明确校园欺凌的各种行为表现,引导他们关注校园欺凌;之后,通过对《治理方案》的介绍,让学生们学习我国为防治校园欺凌出台的方针政策,引导其明确校园欺凌概念,为防范校园欺凌打下基础。
环节二 杜绝校园欺凌,人人尽责
教师出示案例:
某校女生朱某,在宿舍楼内联合其他四名女生一起辱骂、殴打、逼迫17岁的女生高某某下跪,并无故殴打、辱骂15岁的女生张某某,经鉴定,两位被害人的伤情构成轻微伤,还造成被害人高某某无法正常生活、学习的严重后果。最终,法院以寻衅滋事罪依法分别判处五名被告人十一个月至一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教师提问:面对校园欺凌,如果你是高某某和张某某,你会怎么办,顺从?反抗?
教师小结: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应该积极寻求外界的帮助,比如,向教师、学校、家长、居委会、警察等寻求帮助。被威胁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会巧妙应对,寻机逃脱。逃脱后,赶紧向相关部门寻求帮助。
教师追问:你觉得对于受害者而言,围观者的言行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你被朱某要求一起参与殴打高某某和张某某,你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当有人要我们参与针对别人的欺凌的时候,不要加入其中,也不要冷漠地走开,可以尝试上前制止并将此事告知老师、学校或者其他相关部门。如果情况无法控制,超出了你能处理的范围,请尽快向老师、家长或其他成年人反映或求助。
教师总结:如果我们只是冷漠地袖手旁观,那么,今天的旁观者或许会成为明天的施暴者或受害者。所以,在他人遭受欺侮时,请伸出援手;在他人深陷苦痛时,请以爱呵护;当和谐友爱充满我们的世界时,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美满。
教师提问:当欺凌已经发生,受害者已经受到伤害时,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受害者不愿意倾诉交流,那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向被欺凌者表示关心,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建议;还可以告诉他,被欺凌不是件丢人的令人羞耻的事情,我们有能力保护好自己不受欺凌。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角色的心理变化,学会换位思考。引导学生从角色的行为表现中发现问题,跳出事件本身思考杜绝校园欺凌的方法。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认识到校园欺凌是非正义、不道德的行为;能够多角度认识到校园欺凌对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坚决不做校园欺凌的实施者、推动者。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一个富有正义感的旁观者。”从而达成杜绝校园欺凌需人人尽责的共识。
环节三 回溯总结,应对有法
学生活动三: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怎样才能有效减少、杜绝校园欺凌发生,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坚强的法律防线。在防治校园欺凌问题上,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这告诉我们,校园欺凌并不可怕,未成年人不仅仅是被保护者,未成年人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实现自我保护。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促进校园更加和谐!让我们齐读应对校园欺凌三不宣言:
“不要沦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不要做校园欺凌的施暴者!不要做校园欺凌的冷漠旁观者!”
之后,教师播放预防校园欺凌公益歌曲——《青春需要温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是最刚性的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增强守法意识,树立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
法律知识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课堂总结
校园是我们健康成长的乐园,当有不和谐因素扰乱我们的学习生活时,请记住:法律是维护我们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同时,我们要与同学友好相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不去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友爱、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