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职业转型下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1-06-16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才能力

张 艳

(湖南工商大学 会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财务共享中心、财务机器人、数智会计相继而兴,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员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的隐忧已开始显性化。正如查特菲尔德(1977)所言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在会计所处商业及技术环境的迅捷变化下,会计职业转型已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财政部自2013年以来即把管理会计作为我国会计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并分别在2014年《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2016年《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两个纲领性文件中,规划了我国管理会计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了“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加咨询服务”的“4+1”管理会计发展模式,其中人才队伍是关键,是该体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核心。然而,与国外管理会计人才不同,我们无论是在管理会计人才储备,还是新型人才的培养上都远远落后(孙俊奇等,2015),与政府的大力推进相比,我国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大多仍沿袭以“财务会计”为重心的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企业为主体的相关理论及应用实践上,对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改革困境背后的根本原因却缺乏应有的关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似乎陷入了困境,需探索改革之路。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管理会计本质的认知较为模糊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首先有赖于对管理会计本质的认知,即需弄明白管理会计相较于财务会计以及组织中的其他职能究竟有何不同,其职能内涵是什么以及边界在哪里。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专业委员会分别在2013、2015、2016、2017年度专题研讨会上针对管理会计的边界、范围、本质进行了专门探讨,但目前对这一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2016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颁布《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使很多人产生了管理会计似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误解,对管理会计的边界无限扩大,出现过度泛管理化倾向,导致高校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定位及培养目标不明确,并进一步引发后续课程体系设置、考核标准、培养方法等具体培养路径不清晰的问题。

1.2 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满足管理会计能力培养要求

我国一直以来遵循“大会计”的学科理念,会计专业涵盖了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及审计3个专业分支,课程体系通常按照通识教育课学科共同课和专业课3个模块设置。除了财务管理和审计两个专业分支,单纯从会计这一分支来看,专业课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财务会计展开,重视对学生进行会计核算技能的培养,对管理会计的认知则大多局限于《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两门课程,且与财务会计核算技能培养的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学生并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联。而结合国内外相关职业组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职业胜任能力构成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需要跳出传统会计的学科边界,广泛地学习战略管理、企业运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知识,同时需要将各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应用,但实践中并未构建起体系化的课程网络,课程内容之间缺乏衔接,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获得了一些散点状的知识碎片,离管理会计所要求的“业财融合”的胜任能力要求相差甚远。

1.3 管理会计教学资源不够充分

首先,高校会计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受高校教师高学历化的影响,目前一般情况下进入大学担任教职需要博士毕业,大多数会计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即进入高校任职,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更缺乏对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的了解,在教学中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并且大多专注于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导致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发展需求脱节,专业广度不足,教学内容单一,缺少与其他课程内容的交流与融合等,远远不能帮助学生达到《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所提出的系统性知识结构要求。同时,高校教师面临多元化考核目标,重科研轻教学与教研的现象比较普遍,专业教师大多满足于在形式上完成教学任务,没有主动去弥补业务上的不足;其次,实践性教学资源不足。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两个主要途径,但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高校在管理会计实验和教学案例开发上仍然是形式远远大于内容。在实验教学中主要采购一些针对各门课程开发的实验软件,但这些软件大多是将业务工作简单流程化供学生进行练习,这种所谓的“仿真”实验与现实情境中依赖于多源信息的复杂决策系统大相径庭,很难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和问题分析教学方法,但因案例开发难度大、耗费时间精力多、经费支持不足等原因,导致优秀教学案例资源缺乏。

2 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实现路径的理论框架

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需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培养保障机制3个关键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取决于对管理会计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确立,如何培养取决于课程体系设置和课堂教学(包括校内外理论及实践环节),教学管理与服务则解决培养保障机制的问题。而上述路径的建构需要以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如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管理会计的内涵和边界是什么?管理会计职能在组织中是如何实现的?为实现其职能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对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清晰的答案,在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就无法准确进行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及具体培养路径的规划,后续的实施环节就无章可循。上述各环节和要素构成了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实现路径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并对其中的主要环节及内容展开阐述。

图1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实现路径理论框架

3 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实现路径

3.1 管理会计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

3.1.1 人才定位与管理会计的本质

人才定位是高校进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这取决于对管理会计本质的理解,不明确“管理会计应该做什么”就无法确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IMA在最初的《管理会计公告》(1981)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是一个识别、测量、积累、分析、准备、解释和交流财务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用于管理者进行计划、评价和控制组织,并确保其恰当地、负责任地使用组织资源。2008年IMA将上述定义修改为“管理会计是一门参与管理决策、制定计划和业绩管理系统的职业,以财务报告和控制的方式提供专业知识以帮助管理层制定和实施组织战略”。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公会(CIMA)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2014年11月联合发布的《全球管理会计原则》中指出管理会计以高质量的决策为中心,它将最相关的信息与相关分析放在显著的位置,用于价值创造和保值;为组织创造价值和保值而收集、分析、传递和使用与决策相关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我国财政部在2014年《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并在2016年《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指出,管理会计的目标是通过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参与单位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活动并为之提供有用信息,推动单位实现战略规划。

综上所述,较为普遍的共识是将管理会计视作一个决策信息系统,其根本职能是提供信息以支持组织中相关管理决策活动。只是在不同时期对会计作为管理决策活动的支持性系统这一职能的目标和实现方式有着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内涵和重心发生显著变化,信息采集功能在财务共享中心这一组织形式下效率得到极大提升,管理功能开始成为核心,主要表现为数据分析功能前移,更加关注事前运用会计思维方式,从经济后果的角度思考、分析和指导具体业务活动的策划与运营,业财融合成为管理会计功能实现的基础。因此,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上应跳出核算型会计的单一定位,转向事前预测型+事中控制型+事后反映型的管理型会计人才定位。

3.1.2 培养目标与管理会计胜任能力及知识结构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解决通过高校教育一名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哪些能力及知识结构?这一问题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具有指导作用。会计职业转型下对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Kim(2012)指出新环境下企业急需的会计人才不再仅仅局限于会计专业技能,而必须是能够熟悉企业管理和决策过程、有效利用专业技能、结合企业其它管理知识,通过沟通,帮助组织变革和创新的通才。CIMA(2014)经过广泛调研总结了企业雇主需要管理会计师具备4项核心能力,即核心会计和财务技能、敏锐的商业头脑、人际能力、领导能力。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CMA)将基础财务能力和分析决策的管理能力作为管理会计人员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IMA提出的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中则包括计划与报告、决策制订、技术、运营、领导五类、共计28项具体能力的管理和职业发展指南,每项能力均包括了受限级、基本级、应用级、熟练级和专家级5个层次。这些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要求融合了会计与企业管理多种技能,不但在专业能力上要精通会计专业技能知识, 同时在职业素养上要具备管理技术、信息系统、运营、领导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3.2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实施

课程体系设置与课堂教学是搭建学生胜任能力和知识结构的两个主要教学实施环节,是解决如何培养问题的关键。

3.2.1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主要解决教什么。基于上述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中应加大管理会计课程的学时比重,另外需改变传统的核算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支持管理决策和辅助运营为导向的“业财融合+数字技术”新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在该体系下,应打破专业课程的单一学科体系, 将通识教育课、学科共同课和专业课3个模块中的相关课程内容加以梳理和整体性设计,以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为经络,搭建起各课程之间的桥梁,将分布在各课程中的分散知识点串联起来,通过案例教学与综合性实验两种主要途径实现知识应用的系统化。同时,为顺应信息技术对会计职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加大课程体系中“数字类”课程的比重,如计算机编程和操作、数字经济等。另外,将写作技能训练、沟通表达技巧、团队协作等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通过企业调研、学科竞赛、项目实习、团队案例分析等具体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2.2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首先,应改革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会计职业转型决定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其一在教学理念上,学生在学习会计核算知识中,主要目的应从如何做账转变为理解会计结果的生产过程,即最终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做会计”而重点是为了“用会计”,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清楚地预知业务与最终财务报告上的数字即经济结果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运动轨迹,帮助管理层的事前决策,并帮助控制运营活动偏离预期经济目标的风险。其二在教学方法上, 单纯讲解式的课堂授课效果不容乐观,可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习,如让学生自主选择案例制作PPT分享,运用沙盘模拟方式让学生体验互动学习,开发实际公司运营案例引导学生设计解决方案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以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队伍,由具有企业经历的外聘教师讲授企业实践活动,弥补高校会计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工作实践的不足。

其次,应完善考评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考评主要还是以试卷考试为主导,对其它形式的考评机制不够重视,这种以期末考试定成绩的考评制度并不利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所具备的综合性能力评价是一个多维的评价体系,仅通过试卷无法完整体现,课堂讨论、团队竞赛、案例分析、实地调研这些活动的结果更能体现学生的培养效果。而目前这种状况与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大班教学、缺乏助教制度、教师教学负荷过重等相关联,要改变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其前提之一是完善目前对教师的教学考评机制,让教师因材施教。

3.3 教学管理与服务

除了以教师为主体的直接教学活动外,以行政管理人员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与服务作为辅助性活动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也有着重要影响,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首先,在师资配置上,人事部门应充分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在聘用要求中加大企业经验的权重。其次,应完善对教师的科学评价,教师要有跟踪学科知识前沿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在学校评价指标体系中如果只能以论文和课题数量的形式来表现,而忽视其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势必会引导教师将时间与精力主要投入到写论文和申请课题上,在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投入则严重不足,重视学生培养、提升教学质量就会受影响。具体来讲,应重视教师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各种人力性资源投入,如案例开发、指导学生竞赛、导师制下的学生指导等,认可此类成果,将其纳入教师业绩评价体系并与薪酬、职称挂钩。另外平衡教学和科研任务两者之间的关系,减轻多目标下教师精力不足及压力过大引发的职业倦怠。第三,在教学督导制度下,优化现行督导队伍。可建立督导任用资格评价制度,合格的督导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教学育人理念、熟悉本专业领域发展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4 结语

财政部在所提出的会计职业转型纲要中全面重构了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知识架构,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转型势在必行,但当前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同质化严重,并滞后于对管理会计人才转型的需求。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具有学科跨度大、教学活动复杂、培养周期长等特点,高校亟需从理论上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展开创新研究,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为我国会计职业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