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防控 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经验”

2021-06-16胡利娟

中国科技财富 2021年5期
关键词:张伯礼国药传染病

文/本刊记者 史 诗 陈 杰 胡利娟

编者按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带领全国人民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

5月27日,“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MAST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六期在京举办,本期的主题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下的伟大抗疫斗争”。讲座特邀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见证者与亲历者——“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回顾了临床救治和疫苗研发的过程,为听众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抗疫防疫的精彩故事。

张伯礼:中医药抗疫,以不变应万变

还记得曾笑称“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武汉了”的张伯礼院士吗?迎战新冠,他曾逆向而行。在出征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填词道:“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

这一次,依旧带着对中医药的那份底气和信心,在5月27日举办的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六期上,“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通过视频连线作了“弘扬抗疫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的主题分享,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现状、中医药治疗经验及对中医药发展促进作用等问题做了解读。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拐点还没有出现,仍然在大流行中,还没有迎来曙光。”张伯礼建议大家积极接种疫苗。“国产疫苗技术成熟安全性强,大家可以放心接种。”

视频演讲中,张伯礼结合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运用翔实的数据和案例,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人民群众积极支持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展现的舍生忘死的精神出发,总结了中医药防疫抗疫作出的贡献,系统阐述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战“疫”功不可没

我国至少有3000年以上文字记载的疫病历史,《史记》记载的公元前243年“天下疫”始,至1949年止,共记录了疫病防控500余次。

中医对于疫病的认识,在防治疫病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总结出一批有效的药物。

针对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张伯礼认为,中医药在战“疫”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严格集中隔离,普遍服用中药,有效阻断了疫情扩展和蔓延;二是中药进方舱,治轻症/普通型患者,包括用汤剂、按摩、耳穴压、太极拳等等,控制了转重率,效果显著;三是对于重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救治,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四是在恢复期,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中药有效降低了由轻转重的病例,没有重就没有死亡。因此,在方舱里面的治疗是这次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关键。”张伯礼回忆说,“早在去年3月,我们在武汉相继建立了两家康复门诊和医务人员康复平台,并编著了国内第一份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后期我多次去往武汉抓康复,目前看新冠后遗症发生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国外的报道,绝大多数患者后遗症较轻且多已康复。”

此外,他们开展了临床研究,早在2月中旬,就首次总结发表了中医药对新冠肺炎临床疗效的特点和规律,即缩短症状、住院和转阴时间,提高了CT影像和治愈率,降低了病情转重和死亡率,提振了大家的信心。

中医药的可及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这也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他认为中医药的可及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们在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收获了什么?张伯礼认为有三点。

一是基本经验。隔离四类人,漫灌中药汤,方舱治疗控制转重率,重症辅助治疗,也能力挽狂澜,恢复期促康复,能够减少后遗症。二是促进中医发展。促进了中医药理论发展,创新提出湿毒疫理论,湿毒为核心,兼夾发病的临床特点;阐释清楚中医药作用机制,是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性风暴;科技助力中药老药新用以及新药研发;创新中医药疫情救治组织模式。三是启迪未来。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可及性,建立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制;传承创新,推动中医疫病学科发展,健全新药审批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张伯礼建议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中西医并重参与传染病防控;完善中西医协作机制,确保中医第一时间了解疫情、全程参与,整建制承包定点医院,按照中医理论诊治。

杨晓明:国产新冠疫苗安全有效性获国际多方认可

5月26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所属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灭活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等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这是国产新冠疫苗II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首次发表,国产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赢得多方认可。”

5月27日,在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六期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成员、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向与会听众透露了这一好消息。

杨晓明表示,每一次重大传染病都是一个浩劫,而从人类历史上的抗疫经验来看,疫苗是人类同传染病斗争的有力武器。在没有疫苗出现的时候,防治传染病主要靠隔离、焚烧传染源等措施,直到疫苗出现后,人类才掌握了与传染病斗争的主动。“新冠疫苗被认为是全球抗疫的希望,是终结这场全球疫情的杀手锏。”

疫苗的研发是一个极其科学、繁琐、严谨的过程。从病毒到疫苗,一般要经过长达数年的研发过程,从开始研发到完成Ⅲ期临床平均都需要8—10年。面对大战大考,我国生物科研工作者把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加速科研攻关。

杨晓明透露,在面对当时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范围广、传播快又没有特效药的严峻局势之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首先选择灭活疫苗研发路线,仅用98天就完成了灭活疫苗的研发工作。“这得益于国药集团基于自身在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疫苗、流感病毒灭活疫苗、EV71手足口病灭活疫苗时,建立的完整病毒灭活疫苗技术路线、质量体系、工业化生产制造系统。当然,更得益于我国在疫苗研发上的举国体制,党中央统一指挥,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多部门协作合作。”

2020年4月12日,中国生物的疫苗获批人体临床使用,疫苗的安全性好,不同年龄、不同程序、不同剂量疫苗接种后,均产生高滴度免疫中和抗体;2020年12月30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成为我国首个上市的新冠疫苗。

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疫苗研发Ⅲ期临床试验接种人数超过了6万人,接种人群样本量涵盖了125个国家。各项试验结果表明,国产疫苗安全性良好,无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疫苗的抗体阳转率达99.52%,疫苗保护率为79.34%,而获取的6个月免疫持久性数据也显示,接种半年后抗体仍然维持在一定水平。

2021年5月7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宣布国药集团新冠疫苗通过世卫组织认证,获得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授权。

“目前,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进展顺利,5月底接种超5亿,预计到6月底接种数量将达5.6亿人,到今年9—10月份,我国的接种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数量的70—80%,从而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群体免疫,建立防疫屏障。“杨晓明表示,而针对世界多地出现的新冠变异毒株增多,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在拿到了英国和南非的变异毒株后,经过实验发现国产疫苗与这些国际毒株均有交叉保护,充分证明了国产疫苗在广谱保护性的出色能力。

针对各界十分关心的疫苗产能问题,杨晓明透露,中国生物已经建成人用疫苗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设施,具有高等级生物安全标准、GMP规范和自动化规模化工艺流程,年产能已逐步从千万剂级提升到1亿剂级、10亿剂级。到今年6月份,国药集团旗下2个研究所5个生产企业将实现年产30亿剂级的产能。

目前来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发展之中,拐点还没有出现。我国不论是在新冠疫苗研发生产,还是在疫苗接种上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杨晓明认为,随着我国的新冠疫苗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全球范围的认可,产能充足且完全实现了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负担性统一的国产新冠疫苗,必将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贡献中国力量。

曾光:做好与新冠病毒长期斗争的准备

如果没有疫苗,Hib感染、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破伤风等五种疾病每年会导致280多万人死亡。

5月27日,在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六期上,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流行病学专家曾光给出这样的数字。他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控重大传染病的成就,特别提到开展计划免疫发挥的突出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主要策略是以预防为主。”曾光以天花为例,讲述了我国如何进行有效防控。1950年10月,我国发布了《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以举国体制推行种牛痘运动。到1952年,全国各地接种牛痘达5亿多人次,有效阻断天花病人传播。1960年,随着云南省西盟县最后一例天花病人的痊愈,我国再无天花病例,比全世界消灭天花提前了17年。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曾光介绍,自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通过普及接种乙肝疫苗后,青年与儿童中乙肝病毒感染率持续下降。统计显示,1—4岁、5—14岁、15—29岁的乙肝人群感染率,从1992年的9.67%、10.74%和9.76%下降到2014年0.32%、0.94%和4.38%。

40多年来,我国免疫规划取得了辉煌成就。曾光介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14种疫苗预防15种疾病。其次,提高儿童接种水平率。我国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以及麻疹疫苗,先后以省、以县和以乡为单位,疫苗接种率现达到85%。

最后,实行免疫规划,疾病防控效果显著,许多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率降到历史最低点。以白喉为例,近年来,我国儿童计划免疫中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尤其是从2007年—2017年这10年间,我国未再发生一例白喉病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防疫治疫工作坚持集中统一领导,除了实施计划免疫,还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卫生防疫站和传染病院、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实现网络疫情直报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我国传染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让国民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升到现在的77岁。”曾光说。

然而,人类和传染病是永久共存的。“因此,我们在重点疾病的防治上仍不能松懈。”曾光说,我国采取的包括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阻断传染源、划定中高风险区……这些被无数次证明过的有效措施,无论病毒怎么变异,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接种疫苗仍是实现群体免疫最安全、最高效的方式,但在疫苗接种率普及度不高的情况下,疫情防控仍然以有效阻隔和控制病毒为主要方式。

我国在流行病防控方面,能为世界提供哪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针对科普时报记者提出的问题,曾光表示,虽然我国医学的底子较为薄弱,但是,我们却做到了预防为主,尤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科学家受到尊重,建议得以被决策者及时采纳,我国的体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据国外权威的《自然》杂志论文报道,如果武汉晚封城1周,(病例数)就是3个武汉(实际的病例数);如果晚两周,就是7个武汉;如果晚3周就是18个武汉。

“一个武汉就调动了全国1/4的呼吸、急救、感染科的精英。大家不要忘记,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我们是怎么打胜仗的。”曾光表示,很多国家都能研发和生产疫苗,但我国疫情防控的举国体制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是他们很难学到的。

曾光强调,目前,接种新冠疫苗只是让“敌人”变得老实一点,然而面对散发为主的流行情况,除了要让新冠肺炎病毒变异减少外,还要防范各种不断发生的其它新发、复发的重大传染病,我国要做好与新冠病毒和传染病长期斗争的准备。

猜你喜欢

张伯礼国药传染病
张伯礼院士每天坚持走7000步
儿童秋冬季传染病的预防
老英雄张伯礼
中医药名人档案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可行性与实现途径研究
国药疫苗在阿联酋展开接种
张伯礼:古稀之年逆行武汉 把“胆”留江城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国药候回调吸纳
国药股份:混改方案有望11月获批
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