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危害及其对策

2021-06-15李炳懿卢少求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危害

李炳懿 卢少求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要深刻认识其表现形式和危害,采取有效对策。我们可以从加强理论武装,提高政治站位;夯实法治基础,发挥规范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着手,防范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从根本上压缩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空间。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危害;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1)01-0016-04

作者简介:李炳懿(1997-),女,江苏扬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bstract:ThespreadofhistoricalnihilisminChinahasshownsomenewchangesandcharacteristics.Itisnecessarytohaveadeepunderstandingofitsmanifestationsandharmsandtakeeffectivecountermeasures.Itisimportanttostrengthenthetheoreticalarm,improvethepoliticalposition,consolidatethebasisoftheruleoflawtoplayanormativerole,strengthenourculturalconfidence,carryforwardthefinetraditionalcultureandotheraspects,guardagainstandresisthistoricalnihilism,anddoagoodjobinmainstreamideology,soastofundamentallycompressthedisseminationspaceofhistoricalnihilism.

Keywords:historicalnihilism;harm;ideology

近年來,历史虚无主义借口“解密历史”、“反思历史”或“重叙历史”,抹黑英雄和领袖,虚无党史国史,企图以此来质疑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而否定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习近平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1]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时刻保持警醒,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学术界多有研究,并对其真面目进行了有力剖析和揭露,使得历史虚无主义蔓延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并没有消退,而是借助学术化、网络化、热点事件等途径试图扩大其影响,特别在青年群体中传播其错误思想观念。

(一)抹黑英雄和领袖人物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2]。英雄和领袖人物对时代的进步有着重大影响,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精神风骨体现了时代精神的核心与灵魂,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传播媒介,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对英雄和领袖人物进行恶搞和诋毁。他们披上解密历史的外衣,歪曲或者拼凑历史,在不经意间,顺利达到抹黑英雄和领袖人物的目的,给历史上早有定论的历史人物翻案,加以美化,企图把已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回去,混淆是非。有的抹黑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的积极作用,抹黑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有的假扮亲临历史的见证者,歪曲英雄和领袖在人民心中的光辉形象。有的借着纪念之名明褒暗贬、含沙射影,故意误导受众,对受众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极大冲击。

(二)刻意编造党史国史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3]历史虚无主义者否认“五四运动”,否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认为“五四运动”后,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脱离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认为近代以来的革命史只是一部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流血史”,其结果只是实现了“专制复辟”。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只是一部荒唐史”。肯定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实践是对前期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否定,是对“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的回归,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对立起来,割裂历史发展的连贯性和延续性,甚至认为党的领导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些错误观点对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匮乏,不了解历史真相的青年群体,具有一定的蛊惑性和欺骗性,极易受到误导和侵蚀。

(三)过度娱乐历史内容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已经渗透至文艺领域,他们借戏说、调侃的方法过度娱乐历史,将历史虚无主义“重新包装”到文艺作品中。邓小平指出“一些人对党中央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表示淡漠,对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表示淡漠,对党和人民的革命历史和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英雄业绩,缺少加以表现和歌颂的热忱”[4]。“两个淡漠”和“一个缺少”,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者假借文艺作品“虚无”历史的真实面目,从而达到消解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一些抗战题材的作品罔顾历史事实,随意戏说重要节点的历史事件,故意增设哗众取宠的剧情,误导人们对历史的真实性的理解。一些文艺作品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极力渲染社会阴暗面,宣扬抽象的人性论、人道主义,把文艺作品异化为精神污染的阵地,意在引导人们去批评、质疑和否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失去信心。

(四)借学术研究虚无历史

为增加可信度和认同感,历史虚无主义者常借学术研究之名,“重写历史”作翻案文章。他们热衷于披上“学术研究”的外衣,借助“学术创新”的幌子,反思历史定论,挑战学界共识,质疑正统说法,热衷于构建新的学术话语体系。有的为已有科学结论的重大事件诡辩,把一心只有利益和资源的西方侵略者塑造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主要推手;有的鼓吹西方现代派思潮,以“学术自由”为借口,宣扬诸如普世价值、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认为中国文化只有吸取了西方文化才能健康发展,只有纳入了西方文化才叫现代化。同时,加大对青年群体的文化灌输,使其淡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可,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指导思想多元化”等,甚至隐形攻击主流意识形态,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诋毁。“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5]历史虚无主义走的就是这条道路,他们置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于不顾,将西方视为文明的象征,其所反映的不只是学术研究问题,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政治意图,使青年群体在一系列悖反的镜像中解构文化认同,削弱民族自信心,否定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从长远来看,动摇党的领导,损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社会思潮,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政治性和危害性。它无视历史事实,随意篡改历史,容易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在意识形态和国家文化安全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和危害。

(一)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转变,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却时常打着“解密历史”、“历史研究”的名义,虚无解构马克思主义,妄图消解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些理论脱离特定的时代来评判,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两句论述借题发挥,“虚无”时代背景,给他们扣上反人类、反社会的污名,更有甚者批判马克思主义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是教条的僵化理论。他们试图以偏概全模糊大众的价值判断,污名化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人物,动摇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和指导地位,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动摇党执政的理论源泉。

历史虚无主义者“虚无”马克思主义目的在于从基础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性、正义性。否定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否定我们的文化、价值、信仰等。马克思主义作为党执政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灵魂。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所反映的不仅是文化问题,还有政治问题。历史虚无主义者借此与外部势力里应外合,力图西化分化中国,动摇党的执政根基,最终颠覆社会主义政权。

(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6]3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英雄事迹、民族经典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先烈、民族经典的诋毁,具有十分明确的政治企图,他们迎合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将英雄置于“西方价值观念”的是非评判中去,认为凡是符合西方价值理念的英雄事迹就是好的,否则就视其为虚假。它们混淆是非观念,污蔑英雄,虚化经典,使优秀品德、家国情怀无枝可依。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不仅是英雄事迹,颠倒的不仅是历史事实,而且还虚无了民族经典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也扰乱了人们的历史观。这些歪曲的历史观势必诱导人们产生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误导社会的价值取向,破坏时代主旋律,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者散播的种种言论,不仅威胁到历史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还直接影响着做人之道和立国之本。他们打着文化交流交融的旗号,将西方普世价值等裹挟在学术研究之中,潜移默化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他们否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散布社会主义不适应国情论,颠倒历史,混淆是非。我们弘扬什么,他们就攻击什么,我们赞成什么,他们就虚无什么,企图蚕食传统文化,腐蚀和腐化人民心灵。如果任其去意识形态化,就会动摇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根基,使主流意识形态渐次式微和分化,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于万劫不复之地。

(三)消解青年文化认同,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虚无主义极具腐蚀性、渗透性和攻击性,尤其是对于少数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青年,危害极大。青年正处在建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生活在物质条件充裕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信息传递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都越来越小,青年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但是便捷的手段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隐患,海量的信息需要自主加以辨析和挑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些青年因为缺少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评判,对革命缺乏亲身体验,对西方文化过度崇拜,对中国优秀文化不自信。他们不仅在生活方式上,而且在价值判断上都携带着明显的“西化”特征,以西方价值理念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价值尺度。这种情势蔓延极易造成青年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虚无,最终导致青年对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消解。

习近平强调:“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7]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间节点上,而青年正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抓住青年就抓住了民族复兴的关键。青年是当下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重点关照对象,一旦被误导,引发的就是青年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下降,进而瓦解青年的文化自信心,打击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削弱青年的民族凝聚力,使青年群体逐步丧失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赤子之心和拼搏精神。

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

历史虚无主义的翻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其历史本质,其实质是一种唯心史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化,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旗,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通过多种途径充分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假面目,从根本上压缩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空间。

(一)加强理论武装,提高政治站位

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有政治上的坚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和行动自觉,进而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目标、道德观念上同向同行。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首先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是加强理论武装的第一步与必修课。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唯心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不相容的。只有切实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才能彻底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消解其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干扰,在历史研究中把握客观性、体现规律性、坚持全面性。领会历史的复杂背景,还原真实的历史面目,揭示现象背后的历史本源,并以此来区分众多思潮中的主流和支流。其次,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思想内涵、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党史、国史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研究和宣传党的辉煌历史,正视党的曲折历史和经验教训,从历史根源上宣传和阐释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原因。同时,注重创新党史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巨大作用,构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把关人”队伍,从而带动更多青年群体了解党史,增强对党的认同感,激发其爱国情怀和爱党情感。

(二)夯实法治基础,发挥规范作用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仅要从理论层面提高人们的辨别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还要从法治层面打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空间,依靠法治的规范作用来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首先,从法治层面构建系统规范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明确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通过法律来保护英雄烈士的形象。《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从法治层面逐渐完善相关立法。将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纳入法治轨道,扩大法律保护的范畴,将英雄领袖、党史国史、经典著作、民族精神和美德以及相关纪念活动等纳入其中,从而实现社会思潮治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

其次,运用法律武器阻断历史虚无主义产生、传播的途径,发挥法律的警示和惩戒作用,同时,还要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和积极引导,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利用法律武器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良好氛围,让历史虚无主义者认识到传统文化、党史国史、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不容丑化、戏谑和诋毁的,他们的某些言行已经触碰了法律底线。

(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傳统文化

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8]40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根本的要坚定文化自信。

首先,强化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这是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的思想阵地,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警惕历史虚无主义者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推行“五化”,集中表现在:“去思想化”,否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去价值化”,宣扬普世价值,诋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历史化”,宣扬唯心史观,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中国化”,否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抛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去主流化”,否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从而实现“去意识形态化”的战略目的[8]。

其次,保持文化自信和自觉。历史虚无主义者从唯心史观出发,以重构历史为幌子,否定党史国史,否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和成就,其根源在于我们缺少文化自信。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虚无主义者抹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旨在“消解文化认同、瓦解理想信念,削弱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消融民族精神”[9],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动摇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共同情感。

最后,加强文化自信的话语权建设。这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内生动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必须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筑牢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掌控历史解释权和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守住主流文化舆论阵地,推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为“中国之治”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3(9):7.

[2]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4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162-163.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2-43.

[5]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6]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

[8]李玉中.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需要坚定文化自信[J].中州学刊,2007(11):13-15.

[9]曹守亮.历史是不能虚无的——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J].高校理论战线,2007(4):54.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药+酒 危害大
酗酒的危害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