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丝路视域下鄂尔多斯城市公共设施的地域性设计研究
2021-06-15赵昕吕伯峰
赵昕 吕伯峰
摘要:在新时期的草原丝路建设中,探索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对于本土民族文化地域性特色的传达与展现。通过对鄂尔多斯市蒙古族部落文化进行研究、阐述,挖掘出當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结合鄂尔多斯市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现状,运用实例论述地域性蒙古族传统文化与城市具体公共设施项目的设计融合。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角度营造出鄂尔多斯市独特的民族文化形象。地域差异性是民族文化形态的真实反映,将其融入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在体现城市鲜明特色与独特风格的同时,也有效地展示和弘扬了内涵丰富的蒙古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草原丝路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地域性 蒙古族传统文化 鄂尔多斯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6-0152-03
引言
历史上的“草原丝路”是广义“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就已形成,是融合古代欧亚大陆经济文化、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方面的重要途径和沟通渠道;如今的“草原丝路”是新时期“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链接中蒙俄的重要通道与平台,对内蒙古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传播形成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
蒙古族传统文化是内蒙古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具体体现为蒙古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资料以及蕴含其中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音乐艺术等制度、观念、审美方面的意识形式。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从东至西分布着28个蒙古族部落,源于蒙元时期蒙古族后裔的不同支系,在其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所在驻地及周边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既有统一民族文化根基又有自身地域特色的部族文化。
面对“草原丝路”提供的重要发展机遇,内蒙古地区每个相关城市都将面临新的考验。需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评估自身价值、发掘本地资源、明确发展定位。对内提升城市经济文化实力,对外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形象。作为城市气质形象、风貌特色、实力内涵的重要组成元素: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亟待以城市名片的形式得到更多的关注、完善、提升。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结合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现状
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大部分城市纷纷投入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洪潮之中:设计建造过程中一方面要追求现代化都市标准;另一方面又要显示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蒙古族文化特色,于是就出现了自治区范围内“大同小异”、“样式雷同”的蒙元文化“设计规范”,使得自治区内的不同城市在结合所谓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设计后,呈现出的却是另一种“难分彼此”的尴尬现状。究其原因还是设计者脱离了民族文化的根本,人为的将丰富的民族文化笼统的加以概括、压缩、混淆,而非客观细致的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在不同城市中的发展脉络,研究民族传统文化于不同地域环境下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导致蒙古族传统文化被模糊性、概念化的运用到各个不同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中,于是便出现了:大量顶着各式蒙古包造型的现代建筑、与各种造型硬性结合蒙古族纹样和图案、将传统装饰中的色彩不经系统规划便简化提取、盲目使用等问题现状。此次重启“草原丝路”,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祖国北疆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更需着力打造出我国“亮丽北疆”的实力与气势。从而展示出整个内蒙古地区真实、丰富、多元的综合实力及整体面貌。
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是提升城市文化品味、体现城市风貌、映射城市经济环境、表达城市气质风格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新一轮的城市形象规划建设中,需要重点提高和完善的环节。新形势下我们需要通过城市公共设施系统性、功能性、文化性、特色性的设计构建,营造出自治区内节点城市地域性、多元化、风格性、差异化的城市新形象。
二、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
(一)历史上“鄂尔多斯”部落的形成与发展
鄂尔多斯位于我国内蒙古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地貌复杂,四季温差大。“鄂尔多斯”为古突厥语,意为汗的陵寝禁地。公元14世纪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卫士们始称鄂尔多斯部。蒙文文献《蒙古大黄册》曾记载“为猛隼之羽翼,为驾辇之护卫,为刚毅之明哲,将如山之白室,竭诚护卫者”。15世纪中叶,达延汗将蒙古族的政治中心及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迁移至鄂尔多斯地区。清初,鄂尔多斯部归顺了清廷。清康熙三十五年,清政府封以鄂尔多斯部为主的500户达尔扈特专门从事“八白室”的守护及祭祀事务,免除差役、税赋,直属鄂尔多斯济农管辖。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此设东胜厅。民国时期沿用旧制仅将东胜改厅为县。1949年改称绥远省伊克昭盟人民自治政府,成立达尔扈特区人民政府。2001年伊克昭盟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鄂尔多斯市,成为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市。
(二)鄂尔多斯蒙古族独特的传统宗教信仰及仪式
蒙元时期至元灭亡后,成吉思汗陵祭祀仪式一直是蒙古族统治阶层坚守的政治仪式,是地位、权力、身份的象征。满清统治阶段,于公元1696年设立五百户达尔扈特,专门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室”,日益完善成吉思汗祭奠活动。建国后鄂尔多斯当地政府,将分散各地的祭祀遗物集中至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把流动的祭祀宫帐修建为固定的陵寝建筑。使成吉思汗祭祀仪式作为一种民族信仰和文化现象被完整的守护和传承下来。如今的祭祀仪式依然恪守着800年来的固定形式与内容,通过日、月、年祭,和最为隆重的四时大典,完成对“八白室”、“苏勒德”两个部分的祭祀活动。不同于蒙古族其它祭祀,成吉思汗祭祀属于由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和成吉思汗亲兵后裔共同传承守护的传统蒙古族皇室祭祀大典。”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鄂尔多斯蒙古族在建筑文化上的地域性特色
鄂尔多斯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是围绕着蒙元文化内核、又融合了满汉、陕晋、伊斯兰、藏传佛教等元素形成的多元文化。目前鄂尔多斯地区最早的蒙元历史建筑文化遗迹,是草原石窟寺建筑群:阿尔寨石窟,石窟中保留了大量佛教造像及石窟壁画,是研究草原文明历史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融汉藏建筑形式于一体较为完整的藏传佛教建筑:始建于明天启三年位于准格尔旗的准格尔召和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乌审旗乌审召;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蒙古贵族府邸:伊金霍洛旗郡王府、准格尔旗贝勒府;代表鄂尔多斯地区蒙元文化特色的近现代建筑群——成吉思汗陵园宫殿群。
(四)鄂尔多斯蒙古族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服饰
服装靴带:鄂尔多斯部的蒙古族服饰更接近蒙元时期的宫廷服饰风格:高贵典雅、色调明艳。在庆典和节日中多选择纯净和谐的白色与蓝色,袍服形式有两开衩和四开衩之分。手臂部为两截式马蹄袖“陶海泰”,搭配压边或镶烫工艺做出的较有立体感的花饰坎肩;冠帽发饰:女子日常习惯缠头巾,成年妇女在庆典节日时的头饰,精美异常、价值不菲、造型独特:由“希布阁”和“达如拉嘎”即环状头围结合密集的宝石流苏这两大部分组成。头饰主体以金银为基本材质,其上镶嵌有各类珍贵宝石。佩戴这种华贵头饰的同时需搭配绣有精美图案的圆顶立檐帽或罩头巾。
(五)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的地域性特色
1.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民间文学体现为:祭祀与节日中的祝词和赞词,被称为是“活着的荷马史诗”;2.鄂尔多斯蒙古族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由:本地独有的成吉思汗祭祀音乐、蒙元宫廷音乐遗留、民俗音乐三部分共同构成,如表1。
三、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结合
(一)鄂尔多斯地域性民族文化符号的提取
经过详细的挖掘与比较:无论是建立鄂尔多斯部的黄金家族、蒙古铁骑的护卫亲兵、世代守候的达尔扈特人,千百年来的核心任务就是守护蒙古族最伟大的精神领袖一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陵寝停驻的鄂尔多斯市,最独一无二的地域性民族特色就是成吉思汗文化。如:鄂尔多斯特色的宗教信仰:成吉思汗陵寝的祭祀;鄂尔多斯特色的文学艺术:成吉思汗祭祀所用的祝赞词及祭祀音乐;鄂尔多斯特色的民族服饰:成吉思汗黄金家族遗留下来高雅华贵的蒙元宫廷服制等。面对灿若繁星的特色民族文化符号,其提取方式则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地域性民族文化元素的直观提取:将特色民族文化元素经过简单的美化、加工,直接与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融合设计。这种呈现方式可以让观者直面富有生命力的原生态传统民族文化。这类型文化元素本身的装饰性、符号性、寓意性相对较强,可以结合其造型体量与等量不同质的设计载体进行设计异构与文化传播。比如:象征蒙古族部落的苏勒德,曾经作为吉祥的、受神明及祖先庇佑的象征伫立于每个蒙古包前,代表着至高无上、战无不胜的成吉思汗,如今更是成为鄂尔多斯这座城市具象的标志和精神象征。此类型的文化元素可直接与体量接近的公共设施进行结合设计。
2.地域性民族文化元素的抽象提取:民族文化元素抽象提取的过程是通过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对地域民族文化符号、元素进行提取、凝练的艺术加工过程,要求经过抽象化表达的符号既能妥善传承传统文化特色又能体现当代审美。该方法适用于自然形态、建筑元素、传统物品等具象内容的转译。例如:对于鄂尔多斯市的成吉思汗文化,可以结合当地独特的具有民族色彩的草原石窟以及石窟中出现的成吉思汗内容的壁画进行提炼并抽象化转译,形成具有城市标识性的形态或特色化设计纹理与具体的公共设施相结合。
3.地域性民族文化元素的创新再现:创新是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创造性的改造成为具有新内涵、新功能的设计方式。可以结合成吉思汗文化相关的历史文化、风俗技艺等,经过分析研究提取其文化元素特征或主要构成因素以象征的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创作或优化设计呈现。比如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文化独具代表性的祭祀文化元素,通过提取其器物造型、仪仗形制、色彩纹理可以形成套系化的公共设施设计。
(二)鄂尔多斯地域性蒙古族传统文化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在“草原丝路”带来的新一轮城市建设中,我们要明确鄂尔多斯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特色,与国际化城市发展建设接轨,结合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系统、综合设计,营造以“成吉思汗主题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城市形象。
1.城市商业步行街公共设施设计:城市商业步行街通常位于城市繁华地带,是结合商业、休闲、观光、娱乐等一系列功能的特殊街道形式。是人流密集汇聚的城市公共场所,是展示城市个性风貌的标志性户外环境空间。商业步行街对应的主要行为是购物和移动式浏览。构建交通顺畅、导视合理、服务便捷、特色鲜明的公共设施设计是繁荣城市中心商业街的有效措施。
鄂尔多斯市目前多为公交、步行结合的开放式半步行街,功能设施不全,形式毫无特色。若要打造鲜明的街道特色,可以结合鄂尔多斯独特的“成吉思汗主题文化”,将威武雄壮的蒙古雄兵与蒙元宫廷的仪仗形式融入城市公共环境的营造之中。如:以一代天骄弯弓射雕的兵器造型——供奉于“八白室”的成吉思汗圣物“弓箭”作为设计原型,将具有优美弧线的弓身造型反向延伸,作为结合照明的灯架,线状的弓弦与灯杆结合,整体的造型犹如一把正在拉开的弓,而高大的灯杆远远看去仿佛一只即将射向天际的羽箭。使得每个路灯在单独观赏时都给人以精巧别致的感受,而结合街道呈序列放置后,又形成一种百万雄兵的恢弘气势。与路灯同列道路两侧的标识牌则可配合路灯的弓箭元素,设计为“箭袋”造型,装饰以传统的蒙元纹饰,进一步深化街道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而负责人、车流分离的护栏,可顺应设计主题,对“羽箭”的造型进行归纳提取,保留箭头、箭身、箭羽三部分的特征和比例关系,运用重复规范的手法成组设置。与长弓形式的路灯、箭袋形式的标志牌三位一体,构成层次丰富、视觉冲击力强劲、记忆点突出的,融合地域性民族传统文化的公共设施组合设计。
2.城市广场公共设施设计:城市广场是户外被建筑围合而成的节点型共享空间,既是街道汇集的交通枢纽,也是人流、车流集散活动的场所。能够提供观赏、休憩、健身、娱乐、文化、社交、集会、庆典等多重复合性社会功能。是集中展示城市生活和城市面貌的露天舞台。一个功能完善的城市广场需要提供多种类型的城市公共设施,例如:照明類的路灯和草坪灯、信息类标识、景观绿化类花坛、树池、交通类护栏、休息类座椅、卫生类公共厕所和垃圾箱等。
鄂尔多斯市的城市广场主要集中于康巴什新区,从市党政大楼向南一路铺开,形成由若干个小广场组合而成的景观长廊。其中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庞大的广场即为最北端的成吉思汗主题广场。广场中轴线矗立着“成吉思汗”主题群雕,总结赞扬了成吉思汗一生的丰功伟绩,但是广场的公共设施设计上没能贯穿这个设计主题,弱化了广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型功能。此外,鄂尔多斯大街以南,湖滨路以北的系列广场则采用了各不相同的主题,如较为笼统、概括的酒文化、草原、哈达、青铜器、亚洲雕塑艺术等元素,没能再进一步强化核心地域特色。因此,除了“成吉思汗主题广场”外,其他的广场都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们没能表达出鄂尔多斯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
如果重新做规划,可以持续、深入的运用与成吉思汗相关的鄂尔多斯地域民族文化,在城市广场空间中做成系列化的公共设施设计。例如:延续现有的成吉思汗主题,将享誉海内外的成吉思汗祭祀仪式融入主题广场的公共设施设计,把祭祀仪式中代表蒙古士兵无敌斗志的精神象征:“苏勒德长矛”与广场照明路灯造型进行结合,让战神的族徽散发出明亮光芒照亮整个城市广场;将成吉思汗遗留下来的圣物:“弓箭”、“马鞍”、“宝日温都尔”用纯净而隽永的石材镌刻出来与广场的花坛造型进行结合,让鲜花与清泉环绕其间;将成吉思汗春祭大典中寓意“长生天神骏”的“溜圆白骏神马”形象,演化成为广场四周的标识系统引导人们游览的方向。在接下来的广场空间中可由神圣的祭祀仪式渐渐进入辉煌的蒙元文化,将鄂尔多斯地区独有的蒙元宫廷化的庆典仪式以及华丽独特的鄂尔多斯民族服饰,融入主题性公共设施设计。将整个城市广场群打造成为独具鄂尔多斯地域特色的历史景观长廊,成为展示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综合实力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与舞台。
3.城市公交候车厅与休息座椅:公交车是城市中最普及、便捷的交通工具,公交候车亭和休息座椅是城市交通空间中重要的公共设施,两者既可单独设置也可组合设计。它们的“质”与“量”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生活品质。
鄂尔多斯市现有的公交候车亭呈现出以下几种现状:旧城区的候车亭有功能无设计;康巴什新区的候车亭有局部结合蒙古族纹饰进行装饰;主题广场、公园附近的候车亭有结合蒙古族造型元素的设计。休息座椅基本为统一购置设施,没有文化结合痕迹。所使用的蒙古族纹饰均为通用的吉祥纹样:盘肠纹、牛鼻纹、卷草纹等;民族性造型元素提取也仅限于蒙古族勒勒车的拆解重组。这种点到为止、隔靴搔痒的公共设施设计,没有对城市文化起到较好的展示、传播作用。
若重新规划设计,针对公交候车亭的单体建筑属性,我们可以挖掘结合“成吉思汗”主题的本土建筑文化形式,比如:在国内独一无二的阿尔寨草原石窟寺资源,据考证这里是成吉思汗远征西夏途中的疗伤故址,也是蒙古族人祭祀成吉思汗的又一圣地。石窟的壁画内容描绘了成吉思汗祭祀以及相关的蒙古族生活场景。这些均可作为设计素材,与城市公交候车亭的功能、形式进行结合。不仅反映出鄂尔多斯地区内涵深厚、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还能起到开发、传播鄂尔多斯旅游文化资源的作用;休息座椅则可以考虑与其他公共设施如:公交候车亭、花坛边缘、自行车停放架等进行组合设计,既能满足功能的综合性,又能实现外观的整合性与层次感,如表2。
结语
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而缺少了个性、细节、差异性的传统民族文化就背离了文化传承的精髓與内核,变的有形而无神。对于内蒙古地区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蒙古族部落的差异性入手,挖掘每个“丝路”节点城市背后的独特的风貌与个性。配合“草原丝路”这一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让蒙古族传统民族文化继续曾经开放包容的姿态与现代城市建设进行碰撞、融合、发展、创新,在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中被探索、继承、发展、传播,从而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