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

2021-06-15梁城

中国市场 2021年13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摘 要]随着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规划已成为一种趋势,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是现阶段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将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高效现代模式。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工业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是有关部门历来高度重视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有关会议精神就是相应的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生产性城市的整合是在新型城市化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是会议精神的最好体现。文章闡述了生产与城市一体化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和相应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探讨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发展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城乡收入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3.037

1 前言

产城一体化整合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产与城市在空间上的共存,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积极结合互动,城市发展依靠工业,工业发展依靠城市交通工具,整合城市的工业功能、城市功能和生态功能,进一步有效实现了工业发展、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化、居民宜居、产业适宜、就业均衡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生产城市一体化中的产业是指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所有权的经济活动,城市是工业、交通、贸易等部门中规模相当的聚集点,以非农业人口为主。新型城市生产性城市的综合产业发展以生态产业为重点,以发展内循环经济为中心,以提高相关产业化发展水平和效率进一步为城市发展提供相对应的支柱,城市内部建设发展以相关基础设施和完善服务为重点,以城市生态和社会建设为重点。面对现阶段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生产一体化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弥合工业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尽管生产一体化不能解决城市发展的所有问题,但能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实际的问题,还可以逐步解决工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实现建设新型城市化的目标。

2 产城一体化发展遵循理念与表现形式

2.1 以人为本

城镇化建设主要围绕相关生产性城市一体化以及相对应的城乡一体化作为基本目标进行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人为本。其主要强调为城市和农村居民提供平等服务,协调农民权利和义务的标准。这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的最佳表达。在新型城市化的背景下,生产性城市一体化的发展可以促使国家内部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发展变化。总的来说,相关生产主要要素以及相对应的经济流动性和社会生产劳动等都在逐渐朝向以人为中心的方向不断发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城市的综合发展进程,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2.2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一直都作为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倡导和推动的发展模式,并在第十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得到了这一理念和主张的支持,主要是通过加快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路径以及步伐等,有效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途径。由于现阶段我国很大一部分人口生活水平以及相对应的经济能力也在随之不断提高当中,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应当将相关重点放在建设生态环境上。也正因为如此,在城市化建设发展的这一变化上首先就应当与我国政府所提出的各种“建设生态文明”基本目标相一致,同时通过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以便在新的城市化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加强生产性城市的整合。

2.3 相互融合

新型城镇产城一体化综合发展问题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的,主要是确定工业在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的份额和配置是否符合城市的功能划分。对新城市和城市中心综合发展的详细分析主要是基于寻求城市发展内部公共领域划分的一致性。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新型城市生产性城市的综合发展是一个产业和城市的统一集合,这是新型城市生产性城市综合发展的中心内容和中心思想,同时在关于城市和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上,不断做好城市工业建设与社会建设两大方面的融合,进而适应社会时代发展建设需求。

3 产城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有待进一步升级优化

随着现阶段相关城市工业的不断扩张,同时相关城市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当中,相关工业与城市不匹配问题逐渐出现,大城市发展的根本优势以及相对应的城市与工业之间并行发展,但随着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关城市发展要求的提高和工业发展的相对落后,大城市在进行工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现代化方面面临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许多地区旧城区改造更新等问题上,由于相关新城区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相互协调较为薄弱,同时城市发展相对于工业发展需求也处于滞后过程当中,以及工业发展在城市中并没有建立起较为牢固的确立的事实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工业发展,同时其还导致了工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融合程度低。生产性城市的一体化以及相对应的发展水平明显偏低,从而致使一些地区的生产性城市明显出现分离现象。城市作为相关工业发展的载体,工业也作为城市发展的引擎,城市发展主要是由生产性城市的综合发展来进行有效协调的,以进一步做到有效改造旧城市,而旧城市的新生产性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3.2 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现阶段许多地方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较为明显,从农村到城市,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农村劳动力持续存在,基础设施被遗弃,农业发展不足,对农村人口生产活动的严重影响,资源是否能够进一步有效分配以及相对应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造成了城乡之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无论是大、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能力,都会对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相关资源集聚能力以及对周围农村资源的影响程度大小在各个地区当中不一样,但是城市的集聚能力不足在农村的波及效应中并不明显。技术和机械设备没有很好地适应农村和城市地区生产模式的差异,农村和城市地区的情况没有改善,这是造成城市和农村地区差距的另一个因素。就营销和计算机化而言,该地区城市的中心地位高于从属农村地区。

4 产城一体化发展策略与建议

4.1 文化与产业相结合

现阶段不论谈到哪一种产业发展模式,许多人心中的第一反应是重工业、工厂等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建设。事实上,我国现阶段工业发展有许多类型的产业,笔者在这里所要详细讨论的产业是文化产业。许多人将文化产业错误地认为每个规划发展城市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但这仅仅作为相对应的一种象征,虽然其具有较为巨大的文化价值潜力,但是还不足以给相关产城一体化发展城市带来相对应的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效益,这种看法有些偏颇。在当今社会,产城一体化城市逐渐融入新城市当中,许多城市开展了与当地文化相关的活动,在促进产城一体化城市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其也能够有效为整个产城一体化城市的经济产业发展做出相对应的巨大贡献。例如,在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地区,将当地文化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来融入作为城市文化一部分的特定文化产品当中来,可以有效采取许多不同的形式,如相关文化城市以及相对应的度假社区等。通过对现代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进一步促进新兴城市生产力综合发展,也是一种较为先进的产城一体化发展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及分析。

4.2 产业园区规划布局

从现阶段相对应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角度来看,新型城市生产城市综合发展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能够通过产业链与文化链发展找到一个支撑点,例如地方特色等,通过放大这种支撑点来进一步有效地协调城市人口的显著增长与社会产业的发展。称之为发展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居民从城市向城市的迁移,然后在城市的空白区域规划和建设不同类型的产业链,以实现新型城市生产城市的最佳综合发展实时状态。针对一些仍在开发建设当中的城市来说,能够有效适应时代发展是快速推进新型生产性城市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同时继续发展工业以及城市特别文化,继续推进整个城市的社会发展进程,形成工业与城市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良性循环。当然,城市规划者需要把重点放在划定有关城镇和乡村的新类型的必要性上,为不同类型的工业制定出最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方案,从而做好可持续发展概念,并最终有效地促进工业和城市的高度一体化,迅速实现新型城镇和乡村的一体化发展。

4.3 应用城市建设发展管理

企业管理在城市综合发展中有许多方面,其中城市人力资源管理旨在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能力和竞争力。特别是,各部必须以综合方式管理城市劳动力,拥有关于该地区人力资源的充足数据,并计划长期改善该地区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条件,以及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城市物质资源管理是指对各县生产发展活动的物质基础的管理,管理公共服务、城市食品生产、城市住房、城市居民用水、供暖等。政府应利用物质资源管理来协助市政官员规划、组织和控制物质资源,以提高各都道府县和城市人口的整体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城市环境资源管理是一个行政部门依靠专业团队和社会力量依法管理道路、公共场所、废物、废水以及单位和家庭周围环境的過程。通过改善整体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形象和各县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合理开发城市的工业和住宅区,合理处理生活和工业废水,建立严格的城市固体废物回收管理系统,以及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张铃钒.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郑州市产城融合策略探究[J].当代经济,2018(12):80-81.

[2]赵济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一体化发展问题探析[J].城镇建设,2019(10):12.

[3]张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济南市产城一体化发展研究[C].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4]李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一体化发展问题探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8):89-91.

[作者简介]梁城(1988—),男,汉族,湖北宜昌人,中级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建筑与房地产经济。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